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 第四期于1938年4月16日开学,12月陆续毕业。其中一、二、六大队开学毕业较早,界于第三、四期之间。这一期在全面抗战、国土沦丧、国难日亟的情况下,全国大批青年更加仰慕我党我军,奔赴延安、抗大的知识青年象潮水一样涌来,学受急剧增加。这时许光达升任教育长、陈伯钧任训练部长、周文龙任校务部长、欧阳毅任秘书长。这期先后编为八个大队,共辖43个队,学员达到5562人,43个队中的7个队继续训练八路军、新四军和白区派来的干部;31个队训练知识分子男生,5个队训练女生编为女生大队;知识分子学员占83%。另为了解决学校扩大、开展工作的需要,还成立了教员训练队、政工干部训练班、区队长训练队和参谋训练班。因人多房紧,除继续挖窑洞外,决定驻地分散:一大队驻瓦窑堡,二、三、四、八大队驻延安附近,五大队驻甘肃庆阳,六大队(即前方回来的随营学校)驻洛川,七大  相似文献   

2.
(一) 抗日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芦沟桥爆发,历经八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取得完全的胜利,至今已整整五十年了。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适应培养大批革命干部人才的需要而创办的具有特色的革命高等学府。它与抗日战争共始终,由第一期到第四期,再由分出一、二两个分校到总校先后挺进华北敌后方的第五期到第八期,直到先后在华北、华中创办共十二所分校、五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到日寇宣布投降,奉中央军委之命,由何长工同志率领总校又从陕北出发,挺进东北,改为东北军政大学;其他分校改办华北、华中、华东军政大学,才宣告抗大历史任务胜利完成。 抗大共培养了十万余干部人才;大批党政军高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是一次规模空前、异常残酷、决定中华民族命运、取得完全彻底胜利的全民抗战。它涉及中日历史、战局变化、国内斗争、国际关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战线、民族精神和经验教训等等,范围十分广阔,内容非常丰富;这次战争代价巨大,意义深远。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应该在这个主题之下分成许多专题进行研究,既要分析,又要综合,工程很大,要请教专家,深入探讨。我只能作为参加抗战的过来人,从切身体会结合一些见闻来谈谈,请同志指正。 以下拟分几个方面来谈: 一、抗战历史的简略回顾 二、两个战场 三、两条路线 四、抗战胜利的原因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 六、对日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于1938年2月从山西抗日前线转移到延安、洛川之后是,我们总司令部随营学校本来与抗大都是从红军大学分出来的,这时我校就由抗大总校领导,不久合并。大家都知道这时毛主席仍是抗大的政治委员,林彪是校长,罗瑞卿是副校长,许光达接替罗瑞卿任教育长,张际春是政治部主任,陈伯钧是训练部长。林彪当时又是八路军115师师长,与副师长聂荣臻刚刚在平型关指挥打了一个胜仗,在全国有名,在延安和抗大更为大家所瞩目。但是抗大的领导事务他并不管,林彪只挂个名。那时并无第一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的名称,但校务领导主要由罗瑞卿负责。  相似文献   

5.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5,(6):1-1,4-5
我们同时代的老人,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关注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战争,可不是书本、传媒表述得那么平静和简单,而是炮火连天,血肉横飞,面临着比野兽还残忍的暴行和亡国灭种的危险。世界一次大战卷入15亿人,死伤三千多万人,相隔只有十三年,就进入二次大战。二战应该从中国9·18事变日本强占东三省开端,共经历了15  相似文献   

6.
(一)自从十六世纪日本大将丰臣秀吉公然狂叫“灭亡中国,天皇居北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出现福泽谕吉、北一辉、大川周明极端皇权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所谓“思想家”,以及日本与袁世凯密订21条和田中亡华奏折以来,日本亡我之心不死,成为国策。明治维新之后,先占我琉球群岛(即现冲绳),继于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清廷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尤其是1931年“9·18”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东北之后,对我国侵略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国无宁日。先是满清王朝昏庸腐朽,后是南京政府反共误国,对日屈辱、退让,招致国难空前,大祸临头。这…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为抗日战争而一度中断,但中国人民在抗战的过程中却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进一步的开拓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受命 印楝能脱贫。     ⑤ 曲棍载誉归,开国方五年,     ②琴满珠江情。吾局乃受命。 波尔羊肉鲜, 芭蕾多佳作,欣栽梧桐树, 蒙特牛乳丰。 雅俗共赏欣。引凤作良朋。 瓜果飘暗香, 五品愧无知,比翼翱河山, 菜蔬育新种。 天使学有成…同心御秋风。 围栏好放牧, 引智硕果在,引智多少事, 草丰六畜兴。 丰碑耕耘人。半纪风雨中。 生态相协调, 市场更繁荣。 四、新程 二、旗帜     ③    ①欲穷人类智, 磁悬…  相似文献   

9.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6,(8):1-1,4-6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现代史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也是震撼世界的一件大事。85年以来中国社会根本改变了面貌,由内忧外患,濒于危亡、愚昧落后、破烂不堪,经过漫长、曲折、残酷、复杂的斗争,改变了历史轨道,达到了如今的成就,展现了光辉的前景。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化之一。付出的血汗、努力不可计量,来之  相似文献   

10.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8,(10):1-1,4-8
(一) 我当了十年“走资派”,从“牛棚”出来,1977年5月恢复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 从1977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两年徘徊、过渡,自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以支持和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开路先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起来向前看”为号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旗帜下,把党和国家引上改革开放的宽广大道.进入前途无量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5,(12):1-1,4,5
(一)党中央近于11月18日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对他的光荣历史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想全党、全国人民和我们这一代久历沧桑的老人都会举手赞成,衷心拥护。胡耀邦同志的一生,不愧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优秀的炎黄子孙、模范的共产党员。正如评论界所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良心,他开创的主要业绩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亿万人心,获得了殊荣。他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不朽伟人之一。胡耀邦同志到1989年逝世,走过了人生74年;从14岁参加红军,到停止呼吸,走过了革命征程也有整整60个年头。余生也晚,抗…  相似文献   

12.
大凡在八旬左右、略知一点文史的老人中,没有不知清末一位赫赫有名的两代皇师、推动戊戌变法维新的领袖人物——翁同和。 我幼时就常听到祖辈、父兄谈到翁同和,后来看过晚清话剧、研读文史,年老后又多次到过翁同和的故乡瞻仰故居,更加深了对这位老者的印象。 (一) 翁同和的一生从1830-1904年的74年之间,正经历着我国内忧外患、丧权辱国、民怨沸腾的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时代,也是不可一世、昏庸奸诈的慈禧专权导致国难日亟、社会剧变、风云激荡、大祸临头,促使满清贵族统治加速垮台的末期。 翁同和由于家学渊源底蕴深厚,…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14日,上海抗大研究会和本刊理事会集会座谈,共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青松城举行,参加这次座谈会的约百人中,有当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革命老战士,有从沂蒙山抗战老区费县来的县委干部和抗大中学校长:有老战士的第二代、第三代代表和各方来宾。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七·七”抗战爆发60周年,是值得隆重纪念的。由这一天开始的八年抗战,是民族觉醒,团结御侮,全民抗战,誓雪国耻的纪念,也是中华民族从屈辱到站立起来的纪念。抗战时期国内各种政治社团受到战火考验,优劣正误暴露无遗;国共两党力量消长、人心向背、受到全民评判;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完全胜利创造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我认为像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那样,纪念抗  相似文献   

15.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6,(9):1-1,4-5
(一)《人才开发》杂志1986年10月创刊,今年正值20周年。本刊是在迎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为全国人才开发摇旗呐喊,鼓劲助威,和在我国人才学兴起的大好形势下创办起来的。20年来《人才开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大人才”观念,为全国人才开发服务,报道面宽广。凡涉及人才成长的自身条件、内在规律和人才开发的客观条件、环境因素;人才涌现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环顾全球;广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有关战略、政策;古今中外人物典型、人才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传统、论述,名人指点,学术箴言,众口群言,凡对当今人才开发有所启示、有所教益的报道,《人才开发》都欢迎,  相似文献   

16.
(一) 由于我的家乡在红军活动地区,我的兄长就是共产党员,因此,我知道党较早,但对党的历史和人物却知之较晚。十年白色恐怖下我还处在童少年,最先听说的是“朱毛”,以为是一个人。以后才知道是毛泽东和朱德。直到西安事变后才知道我们党的风云人物周恩来。抗战前后,我在南京求学、救亡期间从师长那里和党领导的平津流亡同学会那里得知周恩来、朱德到了南京谈判、参加国防会议。那时在多年党不能公开、南京当局封锁消息的情况下,我们听到这种讯息的人感到既神秘、又振奋。那时在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人中,把周恩来传为一位传奇的、神秘的伟大人物,作为崇敬的一尊巨像。接着上海战局逆转,南京辙退,我们流亡武汉从事救亡工作,是由蒋南翔、杨学诚、智体洁等仍以平津流亡学生联合会  相似文献   

17.
一近年看到传媒影视《永远的丰碑》, 表彰不少鲜为人知的革命先烈。许多红军时代的高级干部,多在20多岁的华年,少数也只有30多岁,便壮烈牺牲。牺牲的先烈显然比幸存的多得多。我总想:若是他们能享有天年,不知能组成多少倍的高级领导班子。因为表彰逝去的无一不是革命的先驱、党国之精华, 观后沉思,不能不令人扼腕兴叹,万分痛惜。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这些年近八旬的老者的一生,遇到了两个“77”。一个是今年党的诞生77周年,我们的党经历了民族的忧患,巨大的牺牲,非凡的曲折,终于迎来了辉煌和胜利;一个是“77”抗战,我们一代人经历了更大的忧患,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挽救了民族危亡,迎来了民族觉醒和国家振兴。现在正在两个世纪之交,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人凡关心国家大局、人民大事、民族命运者,莫不在思考怎样才能把我们中国的事情搞好,进入美好境界,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竞争格局中处于主动有利地位,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6,(6):1-1,4,5
今年“6·1”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简称抗大)成立70周年,是值得隆重纪念的人事。因为它渊源于井因山红军初建之始,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到很大规模,在八路军新四军活动的广大敌后战场,建立了十二个分校,五个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军政干部、革命精英到南北各条战线, 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全国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国50年来,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12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发挥了作用。建国之初,旧社会留给新中国的人才遗产不多,知识分子大约只有5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党对原有的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使他们能够适应建国后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需要。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缺点,但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新中国大抓教育,培养新的知识分子,以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很有成效。特别是在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