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对于中国政党制度方面的新概括与论述 ,是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政党学说的丰富与发展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它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普遍性,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多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对政党制度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独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优点和特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扬前两代领导人的理论精华,把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发展到宪政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民主党派是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三个代表”讲话为开辟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新境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 ,它是在人民革命斗争中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 ,对这一制度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进行了积极探索 ,作出了卓越贡献。一共产党必须同“民主政党”合作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多党合作的必要性、方针和原则 ,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仝祥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周恩来对这一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这一制度全面、系统地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党制度建设和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坚持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发展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就:创造性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深刻阐释“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系统总结新型政党制度的“三新”特色和优势;明确提出新时代各民主党派性质的新定位和基本职能的新拓展,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的“四新”“三好”“两协商”和加强“四大建设”、提高“五种能力”的实践新要求;出台一系列巩固和完善多党合作的重要文件,提高中国政党制度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的实际运行中,先后经历了确立多党合作格局、成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三个大的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思想和方针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和体制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颁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基本形成,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的制定,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得到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要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首先有必要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基础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这一制度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决定中国政党制度的性质、发展方向、政党互动模式和政治结构状态的理论依托或根据。它是多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第一个层次即最内在、最本质的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个层次是基本原理层次,即是马列主义多党合作思想。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层次,即马列主义多党合作思想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具有着鲜明的特性:整体性、传承性、实践性、先进性、目的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固然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学说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伟大创造。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问题提出过许多精辟见解和理论阐述,并率先垂范地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实践活动,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多党合作制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创造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地位,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度、抵制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构成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三大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与民主党派形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两个突出政治优势,具有西方政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2.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多党合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为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我国的实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精辟阐述,为这一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一、毛泽东奠定了多党合作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必须同“民主政党”合作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确立和发展的思想渊源、理论依据和遵循原则。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更确切地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统战、民主的理论,以及列宁关于政党、统战、民主的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其主要矛头就是企图改变我国的政党制度,以西方的多党制来取而代之.只有充分认识多党合作制优越性,才能更好地坚持多党合作制.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党合作制度优越于西方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具有独特优越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领导地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领导地位的形成以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确立 ,决不是偶然的 ,它是近代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所证实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一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制度运行高效、民主参与广泛、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升了我国国际社会的政党话语权,确保了我国政治大局的长期稳定,也为世界政党制度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组成部分。 一、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西方多党制的孕育和试验,民国初年出现过300多个政党,互相攻讦,拉拢收买,搞得乌烟瘴气。1927年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它根本不允许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这项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和共同致力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创造性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具备一体多位的结构设计,采取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发挥非对称性的地位作用,拥有团结和谐的政党关系.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菘 《理论界》2005,(11):38-3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