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散文中不同作家的“文化生命理想”的出现不仅使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精神倾向划清了一定的界限,也在文化的框架中更符合现代文化人的文学样式选择和人生“自我”的价值目标;作家性格、气质的个人化、客观化也是现代散文不同的创作实践中的种种“情感偏向”获得充分发展的关键之处,尤其在能动反映现代作家的自我意识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现代报刊杂志的商业性运作机制已经贯穿于现代散文的生产和消费的许多环节,尤其是现代报刊杂志的市场化、大众化的情感“趣味”、艺术形式的追求与现代散文创作态势的变革的特殊关系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戴玉 《南方论刊》2006,(12):92-93
徐志摩是以诗而著称的,但是他的散文同样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康桥现象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本文是由此作为一个切入点对徐志摩的散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顾颖 《人文杂志》2005,(1):92-97
根据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思路,本文提出审美情感本身具有将自身客观化的潜在“赋形”因素1、情感的感性色调,2、记忆之“象”,3、情感的韵律。这些因素提供了通过艺术符号的形式呈现情感意味的可能。这为进一步探讨情感表现与艺术符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  相似文献   

4.
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情感的传达”(托尔斯泰语)“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语)抑或“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情感的符号”(苏珊·朗格语)等,皆昭示了一种“意味””情感”与“形式”的问题。而言及艺术特征,无论是“表现性”、“再现性”还是“抽象性’、“象征性”等,都可归结为艺术的一种超象显现功能。我以为五花八门的艺术理论,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中国古文论中的“意”与“象”的关系中谈起并求得解答。“情感”与“形式”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意”与  相似文献   

5.
将徐志摩《偶然》一诗中的情感表达视为诗人对于人生际会的感悟是可以理解的,而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由、自然、忧郁等诗歌气质,也与徐志摩的一段人生际会有着莫大的关联。从应然的视角审视徐志摩与罗素、泰戈尔和哈代的交际与交流,能够找到《偶然》的更深层意蕴。他追随罗素,追随自由;亲近自然,亲近泰戈尔;翻译哈代,濡染忧郁。这些看上去驳杂的诗绪,构成了徐志摩以《偶然》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的重要气质,也让他在新诗坛成为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陈柱,一生著述甚丰。他的散文研究述及中国散文史、散文分类、散文创作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出于矫治时弊的意图,陈柱以“学术”内质和“文学”外式的体用关系构建了散文理论的基石;以此为基础,他尝试以“文言”和“质言”划分散文体类,探索归纳出中国散文的内部类型;与他的散文理论相呼应,陈柱将六经视为后世文学的源头,提出“体尊质衰”的散文史观。他将后世散文之弊归因于“尊体”的结果,主张以先秦文学为散文范本。陈柱以融汇经史子集的广阔视野来审视中国散文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后来的中国散文研究和散文史书写。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致奥格顿英文书信的发现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涛 《齐鲁学刊》2006,36(3):116-121
徐志摩1921-1924年间给剑桥学者奥格顿的六封英文书信最近被笔者在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奥格顿档案中发现。这些书信透露了徐志摩与剑桥著名语言学学者、基础英语运动创始人奥格顿交往的许多重要细节,其中有:徐志摩曾向中国学界介绍奥格顿和理查兹的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奥格顿和罗素曾邀请梁启超和胡适为“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国际文库”丛书撰写介绍中国思想的著作,后来将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英译本收入此丛书出版;徐志摩通过奥格顿为松坡图书馆选购英文书籍等。书信还流露了徐志摩在遭遇丧亲与失恋的双重打击下的苦闷情绪。这些信息对于徐志摩在剑桥时期的生活、感情研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常常被划分为浪漫主义诗人,其精神世界的多维特点,其文艺思想和诗歌艺术中的唯美主义因素却少有学者论及.本文从徐志摩“浪漫”与“唯美”对接的文艺思想、由“浪漫”向“唯美”嬗变的艺术风格、既“浪漫”又“唯美”的诗歌主题、“恶中见美”的唯美主义表现艺术等4个方面,论述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9.
“青春散文”的写作同中国传统散文的创作相比,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又充满明显的时代色彩、个性色彩和青春气息。他们的散文张扬个性、呼唤这个时代的真情,生动活泼地表现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青年的生活、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0.
藏族“赔命价”回潮是近来关注较多的问题。围绕该问题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均遗漏了对个体行动者情感维度的分析。文章以科林斯的情感能量理论为依托,通过阐释情感能量驱动个体决策的运作机理,展现藏族传统“赔命价”仪式中产生的情感流和长期情感状态,认为在当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中,负载“自信”、“热情”、“成员归属感”等高端情感能量的符号性缺失是导致其功能不济与“赔命价”回潮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注重情感效能的刑事和解将是一个可欲的替代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于昕蕙 《理论界》2014,(12):144-147
徐志摩的散文是诗意美的展现。他的散文,色彩浓丽繁复,感情真挚强烈,想象丰富瑰丽,意境悠远空灵,节奏跌宕起伏,特别富于诗歌的韵律美,绘画的色彩美。他的散文体现了性灵的光辉,取得了卓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漫漫长夜寻“明星”———论徐志摩的抒情诗创作王桂青在徐志摩的抒情诗中,经常出现“明星”这一意象。应该说,“明星”是社会光明的象征,是徐志摩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象征。本文试从他的抒情诗入手,探寻他在漫漫长夜中求索理想亦即他心目中的“明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李金坤 《学术研究》2004,(11):126-130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 2 5 0余种 ,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 ,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 ,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 ,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的审美意蕴 ,有益于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14.
论语言符号体系的功能转换左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把语言叫做“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她认为这种由概念到判断,由判断到推理的机械逻辑结构,排除了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的可能。朗格把艺术称为“表现符号体系”,为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样,...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少报刊频频发表“女作家”描写购物、美容和逛商店之类的消闲小品(而后被评论界称之谓“小女人散文”),并被当时媒体炒作得相当红火,继尔以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问世,一批理性胜于情感,学问大于体验的“大散文”更被不少报刊乐此不疲的选发。于是乎不少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纷纷改行创作了大批散文,终于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传统散文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散文的取材、命意、真实性几方面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认为:散文的选材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受到散文体制短小和作者视野及情感的制约;散文的命意不能将“形散神不散”作为唯一尺度来规范主题,它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散文表现生活只能是基本的真实,在实践中要重视对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受力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散文思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4,(5):109-112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下,小说、诗歌与戏剧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人们眼中,只有散文相对沉寂。事实上,散文内部也经历了“形散神不散”、真实与虚构、“新潮散文”、“大散文”与“文体净化”、“文化散文”、“杨朔模式”与“重写文学史”、“学者散文”等一系列探讨及论争。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永远不会得出结论。但是,在探讨中,散文的文体特色、创作空间等都在进一步明晰,一向比较缺席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建设。在对资料的梳理与综述中,我们发现,散文创作及理论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它亟需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丁晓原 《文史哲》2005,(2):71-78
晚清散文以其独特的现代性元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基础性”平台。晚清散文的现代性元素序列中,关联着主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思意念,包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理解、把握,在这种认知、理解、把握中,深度地体现着主体在中国与世界关联格局中的生存体验。这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同时,也包括主体的应于时势,与时俱进的散文观念。此外,散文存在的物质形态,主要指语言符号系统;散文的传播载体,主要指近代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等等,都具有现代性元素。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生成了具有晚清特征的散文现代性的景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闲适”散文发端于“五四”时期,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林语堂、梁实秋的大力提倡和发扬,于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四十年代仍势头不减。建国以后,由于大陆散文创作自觉地与主流意识相趋同,缺乏个性的表露,“闲适”散文创作几成空白.与此同时,随着去台港作家如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努力,“闲适”散文在台湾和受其影响的香港则成就了一番天地,而在大陆,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再度兴起了“闲适”散文热。显然,海峡两岸的“闲适”散文同出一脉,不过;两岸“闲适”散文在渊源和总体格局相同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论徐志摩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李怡中国现代新诗批评的权威人士朱自清曾认为:“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①,但是,对于这位“首推”的诗人,我们却一度争议不休,莫衷一是,特别是,在徐志摩那似乎是驳杂的“思想库”中,究竟什么样的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