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莫言的<檀香刑>以刑罚为描写对象,在对刽子手极其残忍的行刑方式的展示中,揭示了刽子手、刑罚、暴力、看客、国民性、人性等深刻命题,为读者设置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的祭坛.  相似文献   

2.
远古的刑罚     
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它开始周而复始了,我们就要思考它是从哪里出了问题。自古以来,A国以其钢铁般坚固的刑罚维护着国家的安定,并因此而耸立于世界大国之林。A国法律规定的关于死刑的执行,依然采用远古最具威慑力的砍头方式。刽子手这一行当因此在A国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敬仰,那高高举起的大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鲁迅小说中的刽子手和康大叔误作一人。本文通过对作品中的"买药"谈药"情节、人物性 格、主题立意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刽子手和康大叔其实是两个人物,刽子手直接杀害了夏瑜,是统治阶级恶势力的代 表;而康大叔则属于市井无赖、地痞流氓,是统治阶级的忠实维护者。  相似文献   

4.
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为我们呈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风采独异的人物形象,刽子手赵甲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无疑是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论文以分析刽子手赵甲人性的逐渐丧失为切入点,将笔触由人物的外部行为深入到内心世界,揭示形象的真实心理和生存境遇,并进一步探究其特异心理和复杂性格形成的文化根源,展现刽子手赵甲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刽子手之歌》的创作过程和故事梗概,分析了“刽子手”的双重含义,描述了主人公吉尔摩凄怆的心路历程,进而阐述了尊严对每个成员及整个人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莫言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通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所遭受的残酷无比的刑罚,和鲜血淋漓的受刑场面的描写,把隐藏于人们心灵之中的看客心理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展示;这其中有看客麻木而"兽性"的欣赏,有统治者自行取乐、渲泄淫威的病态表现,有对被征服者肆意的羞辱,刽子手扭曲的心理展现,使这一民族劣根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莫言通过对酷刑实施过程中看客病态表现的解剖,将扭曲的心灵与民族历史相连结,揭示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图景,也表现了作者蕴藏于内心的"人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刑罚的功能     
刑罚的功能不同于刑罚的作用,刑罚的功能具有权力性、固有性、复杂性、多样性、或然性、异化性等特征。刑罚的功能按刑罚可能引发的社会作用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刑罚的积极功能和刑罚的消极功能。刑罚的积极功能可分为刑罚的具体功能和刑罚的根本功能,社会应多方面多途径引发其积极功能,以实现刑罚体系科学化,刑罚知识普遍化,适用刑罚公正化,执行刑罚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刑罚体系经历了奴隶制刑罚、封建制刑罚、近代刑罚、当代刑罚,直至发展到现代刑罚。整个刑罚历史呈现出由残暴、落后朝着慎刑、文明的轻刑化方向发展。相较于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刑罚体系而言,我国当前适用的刑罚体系在诸多方面仍表现出了重刑色彩。为实现刑罚的轻缓化,需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提升罚金刑的刑罚地位,并进一步完善资格刑的内容。除此之外,司法上的重视和重刑观念的转变则是刑罚轻缓化的最有效途径。实现刑罚轻缓化,应当做到司法先行,立法跟进。  相似文献   

9.
刑罚认知是刑罚威慑实现的基本前提,当潜在犯罪人主观所认知的制裁概率、刑罚强度与客观制裁概率、刑罚强度保持一致时,刑罚才产生预期的威慑犯罪效果。犯罪决策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潜在犯罪人可能利用简便的经验法则或认知策略去认知刑罚,这也决定了潜在犯罪人刑罚认知的有限性。在刑罚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刑罚威慑的实现要注意降低潜在犯罪人的刑罚信息成本,同时要将刑罚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的刑罚认知有限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目的是一个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追求的客观效果,量刑任务在于选择适当的宣告刑,以期达到刑罚目的。从刑罚目的出发,量刑不能简单还原为惩罚或预防等单一要素,而必须考虑多元性要素。基于这一认识,可以概括出我国量刑的三个具体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罚必当罪和刑罚个别化相结合原则、刑罚必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刑罚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古代刑罚经历了以墨、劓、宫、、大辟为主的奴隶制刑罚和以笞、杖、徒、流、死为主的封建制刑罚两个发展阶段。清朝末年进行的刑罚改革使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寿终正寝。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受生产方式的制约,趋势是逐渐轻刑化。  相似文献   

12.
刑罚的个别预防功能是刑罚功能的一部分,它表现为刑罚直接作用于犯罪人而对其产生的一种可能的积极作用,概言之,它是刑罚预防犯罪人再犯的一种积极作用。在刑罚学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受一般社会理论与刑罚目的构想的影响,对刑罚有泛化认识和对刑罚功能有过高的期待。有的学者把刑罚当作教育手段,或者认为刑罚是惩罚与教育的统一体,进而认为刑罚具有感化功能、教育功能和改造功能。他们往往对刑罚作扩大解释,要么把刑罚原则、刑罚根据、刑罚制度等等都看作是刑罚,并作为  相似文献   

13.
刑罚目的理论的研究是刑罚理论研究中意义深远而又长期争论的学术问题。它具体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刑罚、司法机关适用刑罚、行刑机关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自然也受到刑罚目的的制约和影响,它反映了刑罚的报应目的,也是实现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突显了其对社会法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在实践中应围绕刑罚之目的来逐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犯罪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重大责任事故类犯罪与暴力犯罪特别突出。有学者因此反思严打政策,并主张刑罚轻缓化,认为刑罚轻缓化是刑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刑罚轻缓化的概念并不明确,刑罚轻重取决于罪行轻重,现代刑罚的本质特征依然是严厉性、痛苦性,只不过是刑罚方式发生了改变.刑罚并没有轻缓!刑罚的发展变化最终由刑罚的本质所决定,不应随什么潮流或者趋势。应对目前严峻的犯罪形势,必须坚持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均衡三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如果说刑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在刑罚中表现了刑法的灵魂和思想”,那么,刑罚目的则是刑法的精髓。 首先,刑罚目的是刑事立法的基本准则之一,直接决定着刑事立法的方向。刑罚目的作为国家刑事政策的核心,是指国家设立、适用、执行刑罚以期望达到的主观效果。犯罪与刑罚是矛盾的统一体,犯罪决定刑罚,反之,刑罚也制约犯罪。受制于不同的刑罚目的,就有不同的犯罪体系和刑罚体系、刑罚内容以及不同的刑法修改意向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单位犯罪刑罚制度制定时间较短,制度设计上重刑主义色彩浓厚,背离了外部性的相互性原理,实践上存在着刑罚本身因素和刑罚超过因素导致的执行难现象,影响了刑罚目的的实现。基于学理性的分析和对外法的借鉴,建立单位犯罪刑罚准备金制度、强制性的内部干预处罚制度、区分性刑罚制度,是解决我国单位犯罪刑罚困境,实现刑罚善治之良策。  相似文献   

17.
在罪刑关系上,学界长期以来强调罪对于刑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刑对于罪的决定作用。刑罚对犯罪的成立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刑罚反制。刑罚反制的根据在于刑罚具有相对于犯罪的独立性、刑罚与犯罪具有相互依存性、刑罚与犯罪之间的联系具有复杂性以及刑罚目的对手段具有制约性。刑罚反制不仅体现在刑法观念中,而且体现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中。  相似文献   

18.
世代对立的报应刑理论和预防理论的论争导致目的刑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盛行,这为非刑罚化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刑罚谦抑性、人道化理念和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把非刑罚化思想推向了成熟。非刑罚化从制度设置上就是指刑罚宣告的回避、刑罚执行的回避以及犯罪人的社会化处遇。但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长期以来对非刑罚化的存在持一种否定态度,因此,应该从犯罪结果的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的非刑罚化两个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非刑罚化制度。  相似文献   

19.
德国刑法学家拉姆佩的刑罚哲学立场是,刑罚正当化目的指明了刑罚哲学的双重任务,其一,必须在违法性(非法)与刑罚之间,或者说,在有责(过错)与刑罚适用之间的关系上发展出正义的规则;其二,必须学会运用这些正义规则,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设立刑罚以针对违反规范的犯罪行为和对此适用刑罚以针对该犯罪人的过错都是正当的.拉姆佩认为,相对主义刑罚理论和绝对主义刑罚理论都不能完整地实现刑罚的双重任务,因而建立抵偿、配置和预防的三元理论对当代刑罚哲学的研究具有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刑罚心理效应是刑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反映着刑罚目的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而刑罚积极心理效应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需要一定的生理、心理基础,又要具备相应的外部有利条件。这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刑罚的创制、刑罚的适用和刑罚的执行等几个方面,事实证明,这些外部条件对刑罚积极心理效应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响刑罚心理效应的这些外部因素进行了系统地考察与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刑罚积极心理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