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代以前,中国“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大快于欧洲,14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科举制度等原因使中国的研发队伍、技术传播速度等被欧洲赶超。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成功向欧美经济收敛,甚至实现对欧美经济的蛙跳,中国应该在成功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采取保护“幼稚工业”的思路,引导和推动国内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2.
基于斯密动力的新视角探究李约瑟之谜,通过构建“资本—人口—技术—制度”作为分析近代中国斯密动力不足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工业生产、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等方面剖析李约瑟之谜的成因。斯密动力不仅能很好地解释李约瑟之谜,而且还能为新时期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启示,如应从所拥有的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出发,将之根植于产业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对外贸易发展中,促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人口-资源禀赋的差异是中国和西欧在18世纪后文明分岔,即李约瑟之谜产生的原因。人口-资源禀赋的差异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结合,阻碍市场扩大,限制技术创新。在这样的稳态的小农经济下,即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商品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但由于其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完全相悖,不可能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这正是中国技术创新由领先变为落后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国依然面临资源短缺的威胁,节约资源消耗、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对于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李约瑟提出的"为什么近代科学不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间产生,而只在欧洲发达起来",众多学者试图做出解答,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官僚体制"说、文化影响论、"高水平均衡陷阱"说、"人口规模+科举制"说、整体研究论等.在对这些解释进行简要评价的基础上指出,对"李约瑟之谜"的全面回答实际上超出了科技史范围,而且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将大大加深我们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提出,古代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均领先西欧,为什么16世纪后的中国科技却陷于停滞,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也未能萌发于中国?对此,各科学者众说纷纭,然而,各家之言都缺乏史实的证据。科技探索的动机举世皆然,解释李约瑟之谜的关键在于行为的约束条件。在中国历史制度变迁过程中,“单一权威”始终是主导因素,不仅科技创新行为因此被阻遏,众多独特的历史现象亦与之激励相容。更有说服力的是,如果将儒家作为单一权威制度下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中国历代的知识结构都能与单一权威制度相呼应。而且,“让书目说话”的做法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也超过了对李约瑟之谜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殿堂,而登堂入室的两院院士,在各自的科技领域发表了大量创造性的甚至改变世界的论文和专著,却少有人文社科方面的文章;但偶然涉及,即弥足珍贵,充满了睿智和独到之见,给人以耳目全新的深广启示。所以本刊特辟“院士论坛”,专门刊登他们在宁波大学“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个论坛上的演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基本原因在于,明清王朝对江南实行错误的区域政策,歧视和屠杀江南士绅的政策摧毁了工业革命的人才基础。破坏了工业革命产生的人文土壤;对江南工商业的重税政策和海禁政策切断了工业革命资金来源的渠道,堵死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当前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制订正确的区域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起飞。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之谜既是中国历史之谜,又是中国如何摆脱历史羁绊走向现代化之谜。本文对李约瑟之谜及针对李约瑟之谜理论界所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性介绍,并提出实现制度转型是解破李约瑟难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步伐,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资源型城市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科学选择产业成长方向,实施集群化战略,并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才能有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冶资源枯竭区经济转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冶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与城市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已有120多年的煤炭生产历史.1998年以来,整个古冶区进入了煤炭生产的衰退与枯竭期,随之产生了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无序、生态环境恶化、民生保障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对古冶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境进行概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冶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从历史描述转向理论解释,并将解释的重点定为"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西方兴起?"近代科学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定义,而应理解为一种高速地创造实用性自然知识的活动和这些知识本身。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可以得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近代欧洲首先形成了一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同时还受到教育普及的推进,使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相反,在中国或其他古老文明国家,在加强对物质资料集权控制的同时,限制和扼杀了科学发展的活力。如果中国当时能形成那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的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近代科学完全可能在中国兴起,而且科学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难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并吸引了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地去探求该难题的答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难题本身的真伪性讨论;(2)对难题的解答;(3)对难题意义的认识.我国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学术标准和学术价值,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学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从一名热衷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转变为一名新经济政策的忠诚拥护者和执行者 ,首先是列宁对布哈林的影响 ,列宁认识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布哈林也意识到那是“幼年时期的幻想” ;其次 ,布哈林有一种勇于探索和直面现实的可贵品质 ;第三 ,布哈林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现代化问题的深入思考 ,也促成了他经济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李约瑟难题仍然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文章从"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的历史事件出发,分析了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并进而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提出和迟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包括李约瑟在内的许多人没有搞清楚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且用所谓"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把它们混为一谈所致.我们只要运用概念明晰的形式逻辑方法对之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约瑟难题"完全是一个毫无研究价值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追问;该问题是限定在本体论的阐述上,还是基于问题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论研究去追寻问题带给人们的认识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二十年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了该问题表述所蕴涵的确定与不确定相统一的本质,进而探讨其研究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以及该研究转向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就我国目前而言,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造成的亏损大中型国有企业难以退出市场的现状影响了政府决策者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笔者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以证券市场有效运行为基本模式,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低效率运行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较为现实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源泉,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改善人力资本投资并提高其利用效率;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