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本文评析了20世纪汉语语法学界关于“N的V”短语研究的主要成果,由“N的V”的结构研究、“N的V”的功能研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研究、几点启示等四部分组成。一百年来,语法学方法的嬗变推动了“N的V”研究的不断深化。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有较多的分歧,如“N的V”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类型、“N的V”及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等。“N的V”的分歧从本质上讲是如何认识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性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汉语动词、名词转类的问题。目前,汉语动词的分类存在缺陷,应该根据能否充当谓语把汉语的动词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两大类。如果把“N的V”放在非谓语动词这一范畴中进行研究,分歧会逐步减少的。  相似文献   

2.
“V NP Prep”动词习语是一种常见的多词动词,它结构紧密,内涵丰富,使用广泛,表现力强。在被动转换时,它具有复杂多变性,比较难以掌握。将动词习语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和凝固型三个转换层级,有利于分析动词习语在三个转换层级中的句法特点和被动转换时的语义限制,有助于比较全面地掌握“V NP Prep”动词习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由动词(广义的动词,包括形容词。记作“V”。)作中心语,名词(广义的名词,包括代词。记作“N”。)作定语的“N的V”结构(“他的来”),在语法界被普遍认定为名词性结构。例如朱德熙在《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和《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等文中一再重申这个观点。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也认为,“动  相似文献   

4.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1着V2 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 :( 1)进入V1、V2 位置上的动词 ,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 ,据此可以给V1、V2 分类 ;( 2 )V1和V2 语义互相配合 ,形成一些搭配类型 ;( 3)V1着V2 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 ,“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 结构 ,“动作─结果 (目的 )”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 结构 ;( 4)结构对V1、V2 的语义有约束作用 ,结构一旦形成 ,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 的选择与配合 ,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  相似文献   

6.
部分同时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部分同时时间意义关系的结构"ЗА N5 V"、"ВОВРЕМЯ N2 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处于同义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大量的语言事实出发,立论普通话中动词“V着”重叠与“V着”叠用的对立存在。前一部分联系动词带“着”与重叠的情况,讨论了构成“V着V着”重叠式的动词的条件。后一部分区别了与“V着”重叠形同实异的四种“V着”叠用,考察了它们之间在语义、功能、结构和语用上的异同,并指出“V着”叠用的四种不同形式分别属于个人言语习惯的、句法的、语用的和超语言成分的叠用形式。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认同:动词后的介词结构为补语,动词前的介词结构为状语。介词结构处于两动词间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我们从结构和语义两大方面尝试分析“V+介词结构+V”格式。  相似文献   

9.
语法学界对能性述补结构“V(O)不得”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V(O)不得中的“得”是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可能的“得”;2.认为“V(O)不得”和“V得(O)”来源相同,都是由“连动式”到“表示达成、实现的述补结构”,再虚化为能性述补结构。这两种观点都有不足之处。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类比,我们认为“V(O)不得”中的“不得”是由否定动作结果的实现再发展到否定动作本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能进入"V成"结构的动词主要有他变动词、自变动词、主观动词、自动动词、心理动词、感受动词、性状形容词;"V成"结构的句法特点主要有不能重叠、不能用肯定或否定方式提问、不能用"不"修饰: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结构,如“轻轻一碰、粗粗一算、苦苦一笑、细细一读、重重一击”等,它们都是由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加上虚化的状位性成分“一”,再共同修饰动词V而成的,在此将其记作“AA—V”结构。此结构在句法功能和语义上均对V有一定的选择与限制。基于大规模的语料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句法上,结构倾向选择具有原型性特征的典型动词,以单音节的单纯动作动词居多。(2)语义上,倾向选择包含具有[+述人]、[+自主]、[+有界]这三个语义特征的动词。  相似文献   

12.
“V的V”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通过动词(或动词词组)叠用而形成的主谓结构格式。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的”前后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相同,功能上主要作并列分句或者并列谓语。“V的V”式常通过该格式的叠用,表达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意义。其基本语用特征是描述存在多种情况的场面,这也是通过该格式的叠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动词后附助词“着”(“V着”)。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现象。“着”的使用,与它所附着的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动词的意义和类型来研究“着”字,自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时,“着”字的运用也受着句子构成符要素的影响。“着”字所体现的语法意义,是整个句子内在的语法关系的反映。因而,研究句子中与“V着”相关的成分,同样有助于对“着”字的认识。本文试考察“V着”前的修饰成分。出现在“V着”前的修饰成分,是比较复杂的,有些直接修饰限定“V着”,有些  相似文献   

14.
动词结构形式“一V一V”与现代汉语语汇构成中“一……一……”结构式是有差别的,“一V一V”式有自身特点,进入结构式的必须是自主性动词,主要充当谓语、状语、定语,有时也做补语,该结构式无论充当何种成分,语义都指向主语,具有描写主语、突出并强化动作的量、频率的反复、可持续的修辞特点,一般在口语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N+to+V”结构中的动词与名词的关系。本文主要区分了四类“N+to+V”结构,并就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形式入手分析,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同时也探讨了名词词组以及小句复合体小句间关系等问题,并再次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指导语言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行为完成时间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行为完成时间意义的结构“зA +N4+V”、“B +N4+V” ,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 ,并对两个结构的异同之处及不同使用场合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7.
“V于(平)O”结构是指动词V(包括作动词用的名词、形容词)与其受事O之间加有“于”(包括“於”)“乎”的句法格式.按汉语常见的组合方式,V、O可以直接组合,相对而言,“V于(乎)O”结构较为少见.本文想比较系统地考察一下这种结构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并对“于”“乎”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具体的语言事实来对间隔重叠式“V了V”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讨论其中的“V”的性质,然后分析它的语法意义,紧接着讨论它在句法上所受到的诸多限制,最后进行简单的语用分析。同时本文还将“V了V”与“VV”两种结构进行一些比较,重在突出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阐述“V+得+N”所表示的两种动词补足结构的特点和差异。在“V+N”结构判断中,运用扩展法的局限性及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可见程度义"V 到"结构,是二价结构,"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因此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