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山美学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他以理性的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了历史总结,而且在于他以辩证的方法深刻地阐述了审美规律及其特征,并且他还以诗美学为主线,把传统的审美表现理论推向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脑科学"为中心的认知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并在意识、艺术、审美等问题的科学化理解方面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人类最为复杂的一种意识精神活动,对其认知神经基础和机制的探索成为科学化美学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将使传统美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在科学的框架中获得合理解释。这一趋势合乎逻辑、合乎历史地生发出"审美认知"转向。中国当代美学应该适应知识的更新发展,在新材料和新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起科学化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聂春华 《中州学刊》2012,(5):198-202
环境美学虽以"环境"为其学科名目,但在对西方传统美学的反思中,身体问题凸显为环境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环境美学在阿诺德.伯林特那里是由主体走向身体的一元化思路,在艾伦.卡尔松那里则是从身体走向主体的二元分化思路,两者都是对传统意识哲学忽视身体的一种反思,使身体成为内在于环境美学自身的一个基本问题。身体的原始在场而非主体意识的在场成为环境美学各种讨论的前提,也激发了审美经验研究从感知的元素分析走向了注重各种感知之间的关联阈。环境美学对审美描述和元批评的关注表现了这门学科对传统美学的表述问题的焦虑,而审美描述与传统美学话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能激发感知者和读者的身体"在场感",并实现审美经验向审美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志、意、情 ,是中国传统美学关于审美———艺术内涵的三个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时期 ,分别成为审美意识的核心。王阳明美学处于传统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变的前夜 ,它的特殊贡献在于对传统美学的深化和对近代美学的预见。在其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基础上 ,王阳明致力于以意为中心统一情、志。意统情志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 ,它直接冲击了代表僵化的传统精神的以“志”为本的理学美学 ;另一方面 ,它先期肯定并提供形而上学根据给具有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情”的观念。通过其思想的阐发 ,可以为当代以“情”为主导的美学精神建设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谭好哲 《东岳论丛》2022,(7):15-24+2+191
从具体文本内容及其在百年中国新文艺发展历程中的接受状况来看,把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概括称为人民美学论,是有文本根据和历史根据的。《讲话》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首先表现于它在中国现代文艺和美学史上实现了由人的文学、人的美学向人民文艺、人民美学的历史转型,其次则在于它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美学进行了理论奠基,开辟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新方向。从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讲话》的人民美学不仅在对人民群众审美主体性的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美学与列宁的反映论文艺思想特别是其政治美学的理论综合,而且还包蕴着丰富的文化美学思想,存在着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文化美学向度,从而使之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不同理论范式中彰显出自己具有包容性的综合理论特质和全新思想面目。  相似文献   

6.
一、庄子的“道”和船山的诗歌美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船山是一位具有批判性、总结性的大哲学家,他扫荡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唯心主义,批判而终结了理学,把旧哲学唯物主义提到中国封建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船山的诗歌理论亦具有总结精神。他从审美观照出发,由情景关系入手,以审美意象为核心,以艺术境界为归宿,建立起自己的诗歌美学体系。在他的诗论中,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功利、反对以学问代替艺术的纯然审美情感和空灵态度。他多次用“神”、“神光”、“神韵”、“灵府”等术语褒扬佳作,而把训诂注疏式的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出版的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美学做了深度的发明,于奠定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开山地位厥功甚巨.徐氏把庄子美学诠解为中国艺术精神,企图在技的层面上与道会和,导致如下连续的困境:(1)把技外见道误读为技中见道,合乎常识然而却违异庄子本意;(2)引入现象学的纯粹意识以解读"心斋",将之定义为审美观照,成为技中见道说的反证;(3)把"天地精神"读作艺术精神,颠倒了庄子思想中自然对艺术的优先关系;以艺术取代审美,就无法在审美与自然的共通关系之中来为庄子美学作出定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邓以蛰汲取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以审美自主主义为出发点,建构了极具特色的书画美学体系,并对中国的戏剧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从而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王晓音 《青海社会科学》2010,(5):116-119,127
"苦吟"这一唐代诗歌创作现象的研究现状大致有三点缺憾:定位的简单化、观照的浅表化和评价的偏颇。"苦吟"具有美学意味,是一种美学倾向。苦吟诗人以诗歌为载体,将审美目光聚焦于自身的精神本体,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觉的艺术追求,都表现了一种直抵生命本身的终极关怀精神,这样的创作精神远远超越了传统诗人。苦吟诗人的创作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和历史价值在诗歌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普遍意识:中国美学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意识缺乏是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之突出局限。当代中国美学需走出本民族文化特色守护神角色 ,以人类文化共性为立足点。超越中华审美精神个性 ,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共同性问题之普遍意识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自我超越、深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传统 ,此正为西方美学之弱项 ,深入、系统地研究此三大传统 ,将大有益于中国美学史和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亦大有益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李艳 《阴山学刊》2010,(5):56-59
钱穆以历史和国学为径,阐发出了独特、精微的传统美学与艺术精神:贵族文化与审美精神——中国古代早期艺术与审美的一个视角;抽离现实,存神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欣赏与刺激——人生的艺术化生存;园亭化和复式化与堡垒化和单式化——中西艺术之差异。钱穆思想的美学之维为拓宽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路径和思路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还是新实践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实践创造美学",实践创造美学的集中表现是《美学新论》。实践创造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把美归结为多层累的突创和恒新恒异的创造,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美的本质系统。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实践创造论美学直接连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中介,还是促进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开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综合研究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儒道互补显著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征及其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表现。蒋孔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工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美学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的热点话题,谈论美学、探讨美的真谛也曾经是社会上流行的语汇,但上世纪的几次美学热的余温似乎并不能掩盖如今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如何面对美学学科的当代困境和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美学学人的基本问题。朱良志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工作,对中国艺术有深厚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研究中国文化要因其固然,提出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的美学等重要理论。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可以给现代人以启发,可以帮助个体安顿心灵、超越感性与欲望。他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的揭示为当代美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了美学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突出地体现为对生命意识的诉求与对“本真”生命域的推崇。中国传统美学总是借助审美活动以促使人融于天地化育之中,致使人生诗意化,以塑造完美的心灵与圆融的人生。因此,中国传统美学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本真”生命域和审美域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把构建和熙融洽、雍容圆润的人生作为最高审美之维。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乐生,体证生生,力图在“本真”审美域的达成中成就真善美的统一,熔铸光明的人生和还原自由任运的生命态势,视宇宙自然为可居可游的心灵家园,以圆融无碍之心于平常生活中体悟天地大化,乃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绝然不同,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中国被迫纳入现代性发展轨道的历史条件下从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起步的。从承继的关系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若干精神有所反思和张扬,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又是在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学基础上开始建构的,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着相当的差异。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发轫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在之后的岁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审美观念强有力的两翼,即审美自由主义与审美功利主义。审美功利主义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但审美自由主义也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民族决战和阶级决战的关键时刻,对审美自由的向往仍然被顽强地表述着。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萌芽和发展到1949年告一段落。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西方美学思潮和理论大量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生成和定型,尤其是为后来发生的若干次美学大讨论准备了人才和资源。就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基本特点而言,美学问题始终是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和命运。  相似文献   

17.
涂波 《船山学刊》2006,(1):11-14
本文以“平”字切入,讨论船山对“平”这一概念的提升和理论创造,认为“平”字体现船山对自然、蕴藉、从容、和谐的美学追求,用“平”概括这些审美特征的根源在于:宋明儒内圣境界的转换,明代文坛戾气的激发,诗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理查德·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学者把身体美学定位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视为美学在传统心灵美学基础上继续向前开拓的根本方向。这种定位能够成立的原因在于,身体美学具有自身深厚的哲学基础,即身体存在论。它与作为心灵美学哲学基础的心灵本体论相对,提供了对哲学之为哲学具有构成作用的“存在”问题的解答。基于此,身体美学才能作为基础构造的美学知识,即美学基础理论。这首先集中表现为身体美学在根本上转换了美学关于审美的认知,具有自身的且区别于心灵美学的美本质论。当然,除了哲学基础、美本质论外,当身体美学在美感论、审美范畴、审美形态、美育等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上都给出自出机杼的回答之后,它作为美学基础理论的学科定位和面目可以更为立体地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的兴起,提升了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从美学的角度看,就是直接改造了中国美学的形态。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思维在美学领域逐步取得了主流地位,以往那种感悟、直觉式的方式作为一种美学思维方式正在逐步退出美学领域;二是理论思维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的诞生;三是在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美学形成了将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统一的美学体系。同时,美学自身发生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对审美心胸的研究上;其次表现在对审美创造过程的深入研究上;再次表现在对艺术思维的特点有了深入和清晰的了解。宋代美学的理论性较之以往大大地加强,这除了受理学的影响外,同时也是受宋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