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厚藏壮族文化的巨著——《布洛陀诗经校注》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是我国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长和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披荆斩棘,不断进取,赢得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辉的文化成就,为缔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通用的文字,其历史文化无法全面地记载入籍,而史料的贫乏或残缺不全,往往给全面了解和系统深入地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带来困难。但是另一方  相似文献   

2.
壮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自古以来就一直劳动生息在祖国的南部边疆,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壮族过去只有语言,没有统一流行的文字,本身的历史和文化缺乏文献记载,汉文史籍见载亦一鳞半爪,既残且阙,没有系统性,而这些有限的记载不仅浸透着严重的民族偏见,且成书的年代也晚,这就给我们研究壮族古代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书不足,求于野。在壮族民间中迄今仍保存着  相似文献   

3.
壮族的都老制及其蜕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老(或称寨老) 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制”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制。由于都老制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4.
壮族历史上的纺织业吴伟峰(广西博物馆)壮族地区的纺织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有卓越成就。据史籍记载,早期的织绣品有线、绞子。细、桂管布、壮锦等。考古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出土的纺织品和纺织机械实物。这些资料反映了壮族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纺织...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史籍上有关达斡尔的记载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这是值得庆幸的。当前以这些资料为根据,在达斡尔族源的研究中,史学界得出以辽末契丹后裔说和蒙古达斡尔同源说为主的若干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大可借鉴的。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探讨达斡尔族源问题提出路径。但这些毕竟不是最后的结论。因此,本文在重视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史籍上的记载,提出自己的肤浅的见解,仅供史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12个省、市、自治区中的一员。壮族人口聚居、杂居的地区目前仍然是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语言文字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广西操壮语的人口为1260多万人。这说明了尽管壮族和汉族相处了几千年.壮族人民在长期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壮语吸收了许多汉词.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但是壮族的基础词汇、语法结构还是没有改变。也说明了广大壮族人民是以自己的母语(壮语)去进行思维.从而使用一种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来发展民族文化、科学教育是必然的。同时,推动壮族语言发展的主力军是聚居区内的广大农村壮族群众。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立足在广大的壮族农村基础教育所进行的双语教育活动也应立足于广大的壮族农村地区.是为广大的农村壮族人民服务的。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的挑战下.双语教育工作就应结合壮族地区社会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开展。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8.
苏航 《中国藏学》2003,(2):43-52
本文把敦煌藏文文书Ch.73.xv.frag.12和P.T.2218中关于tshar的记录和有关唐朝军队中的基层组织"队"的记载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由于敦煌地区长期存在"队"的组织,作者进一步认为tshar实际即对应于唐朝的"队",是吐蕃统治敦煌以后对原来当地的组织方式的一种借鉴.考虑到汉文史籍对吐蕃军队中的"队"的记载,吐蕃亦有可能在统治敦煌以前即已在自己的军队中设立了类似唐朝的"队"的组织.  相似文献   

9.
壮族古代人口发展情况,目前已难以确知。因为壮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近现代的事,而史籍上有关人口的统计,是以地区计,而非以民族计(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壮族先民分布区域内并非纯为壮族,其间杂有其他民族。其次是壮族地区开发比较晚,又地处边疆,中央王朝鞭长莫及,长期由当地土官自治其民,中央王朝只有治辖之名,并未真正深入壮族分布区域内的每一片地区。所以,在统计这些地区的人口时,错漏自难避免。更有甚者,羁縻地区的壮族先民并不向中央王朝申报户口数。唐代时期,壮族先民有诸多名称,如俚、僚、西原蛮(黄洞蛮)、乌浒等,今日的壮族即  相似文献   

10.
明代初年壮族分布的问题涉及到明、清时期一些文献中关于壮族迁徒的记载。 壮族是否岭南土著,我国学术界曾有不同意见。经过长期探讨,七十年代以后多数学者的意见渐趋一致,认为壮族是土著民族,是从岭南百越族群发展来的。但是,对于明、清时期一些文献中有关壮族迁徙的记载,迄今未见展开研究。照这些记载的说法,明朝初年广西  相似文献   

11.
"三七",古代,以产于广西田州者著名,又称"田七".它是伤料要药,经临床验证,近年发现了它在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颇有功效.这一名药首先是我国壮族先民发现和加以使用的,并在抵御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传入了内地.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壮族先民对"三七"的形态、功用、性能等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史上也有着重大意义.学术界一向认为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记载了"三七".明后,凡谈论"三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曾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传说,长久地在民间流传.这些神话以独特的形式,朴实的风格,丰富的內容和深沉的蕴涵,形象地反映了壮族古老的历史和广阔、艰辛的生活,深刻地展示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充分表现了本民族富于进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自然、社会的孜孜探索.这些神话是壮族古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不仅折射着"历史的影子",而且还蕴含着哲学的因素,宗教的内容,并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闪烁着民族智  相似文献   

13.
巴尔蒂斯坦,我国汉文史籍中亦译为巴勒提、巴尔替、罢蒂,等等,波斯文及乌尔都文史籍多以波斯语名称Tibet-i-Khord相称,译为"小西藏"或"小图伯特",当地一些波斯文手抄本则径称其为TIbet.该地在唐代为大勃律,与我国有过密切的关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该地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本文据乌尔都文史籍和作者的实地考察,对该地作了简要介绍,并据有关满文档案和国外史籍,对乾隆时期该地与我国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斌良是清朝嘉道年间满族八旗文人、艺术家,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他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突出成绩。有关斌良的仕履,史籍有诸多记载,但其一生为官情况较为复杂,年谱中的记载详略不一,而档案文献记载可以丰富增补年谱记载的不足,这对更好地了解斌良仕宦与文学创作的互动性、丰富性、独特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壮族社会是否经过奴隶制阶段,是一个争论多年迄未解决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以及有关记载材料说明,壮族在历史上是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另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壮族不是独自发展的民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并受到中原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严密包围,因而在原始社会瓦解以后进入封建制社会,跨越了奴隶制阶段。《广西民族研究》于1987年第1期刊发了谈琪同志撰写的《略论壮族历史上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16.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7.
单于都护府是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不少论著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它的一些情况。然而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和混乱,至今仍有许多问题不很清楚或意见不一。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单于都护府的几个基本问题略作一些考察,以就正于学界。 一、单于都护府的建立和变迁 关于单于都护府的建立,史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资治通鉴》(以下略作《通鉴》)卷一九九永徽元年:“九月,庚子,高侃执车鼻可汗至京师,释之,拜左武卫将军,处其余众于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多向视角,对壮语地名与泰语地名的构词方式、命名规律、遣词取向、文化内涵存在的同一性及变异性,作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认为两者同属"中心词+修饰词"类型的"齐头式"地名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性、共时稳定性、历时延续性的地名文化景观.表明壮族和泰族不仅是母语同源,而且他们的祖先作为古老稻作民族的岭南越人族群,曾经在共同或相近的地域里生息交流,历史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其中存在的差异,则是自秦汉至唐宋时期,他们随着历史演进和分化迁徒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和各自的国度里,吸收不同的外来文化因素而变迁演化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壮族和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化?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是奇怪的,但事出有因。其实,稍为了解壮族历史或谙熟民情的人,是无法否认的。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各民族的文化构成的。在文化发展史上,越、濮以及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文化各占有自己的地位,而越人文化就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覆盖面积之广大,仅次于华夏文化。遍及江南的越族文化,大部分都已经和华夏文化溶合,造成了江南的文化沃土,至今依然是我国的文化发  相似文献   

20.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