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跑到美国学插画 今年27岁的倪传婧出生于广东,5岁时在深圳学习画画.倪传婧至今记得,那位女老师的教学模式非常先进,她很提倡小孩子发挥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声音”.这跟当时很多强调技巧、抓临摹素描的画院很不一样.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倪传婧非常喜欢和享受画画,所以,小学的美术课是她最期待的.10岁那年,倪传婧随父母移居香港.闲暇时,她最爱看各类动漫.  相似文献   

2.
赵杰昌 《职业》2013,(22):60-60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古镇磁器口南街,有一家古色古香的画廊,在这里,你不但可以喝茶聊天,还可与书画爱好者一起品画交流。这家画廊的店主谢梦是一名大学生,她在创办画廊时融入了颇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求职:放弃优越工作从零开始今年27岁的谢梦从小喜欢画画。读大学时也选择了美术设计专业。2009年,她完成学业后,顺利进入一家报社做美术编辑,不但工作轻松,每月还有不菲的收入。但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也让她没有多少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012年初,谢梦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她打算走自主创业之路,一切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3.
爸爸的画集     
我的爸爸曾恕明,是一位普通的离休干部,他75岁时出版了一部书画集。看他那高兴的样子,我就知道,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书的他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从卫校毕业后,改行做宣传工作。自认为不是画画的材料,于是选择摄影作为我的发展专业。爸爸很替我惋惜,认为我不该放弃画画。在他的潜意识里,画画是很值得尊重的一门职业,可以陶冶情操,表达情感,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羡慕。他的这种愿望,没有在我的身上得以实现,我只能表示遗憾。没想到的是,他离休后却自己拿起了画笔,60多岁开始刻苦学起了画画,一画就是十几年,笔耕…  相似文献   

4.
小雪 《女性天地》2005,(11):24-25
几年前,陈冬芹作为广东电视台《社会纵横》栏目的记者,去采访过一位白血病患者,那时她心中对这位病人充满了悲悯。她从来没有想过,“白血病”这三个宇会与自已有联系,她像小牛一样健壮,喜欢运动,喜欢旅游,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正恒军最近遇见了麻烦: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姑娘叫高蕾,恒军喜欢叫她小蕾子,是恒军读EMBA班的市场心理学教师。小蕾子不像其他女教师,希望用浓妆和制服来粘住讲台下这些成功人士们的目光。她很少施粉黛,成天素面朝天,T恤牛仔,单车背包,就像一个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位15岁少女的婚恋曲,有损于英雄的形象吗?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是人,人就应该有七情六欲,何况刘胡兰是处在那个早婚早育的旧时代的农村。刘胡兰长得很俊,俊姑娘人人爱那时候,文水县农村盛行早订亲早结婚的习俗。有的刚刚怀孕,便“指腹为婚”,而六七岁订“娃娃亲”的十分普遍。1946年,刘胡兰虚岁15岁、端庄、俏丽,活脱脱水淋淋一个大姑娘的模样儿,村里的小伙子都喜欢她。这年二月的一天,继母胡文秀突然问刘胡兰:“胡兰子,你觉得陈德邻怎么样?”“什么怎么样?”刘胡兰仿佛察觉出妈妈要讲什么。“我和你爹早商量过了,你也不…  相似文献   

7.
<正>张艺谋上小学的时候,有两大爱好:一是画画,二是看小说。爱上摄影是成年之后的事。张艺谋爱上画画,是受了表姐的影响。表姐比张艺谋大几岁,从小就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古代仕女图。那时,从周围大人甚至孩子对他的态度,张艺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受到另类的待遇。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但他  相似文献   

8.
我认识一位94岁的东北老人,老人中年丧夫,膝下五子。七八十岁的时候,她还到处去做些小生意,卖些衬衣、口罩之类的东西。老人的穿着很有特点,是老式的扣袢大褂,看上去不太像这个时代的人。现在她背已驼,耳也有些聋,但思维却极为清晰,行动也很利落,洗衣、做饭、打扫房间,比年轻人都勤快。  相似文献   

9.
君君 《伴侣(A版)》2014,(1):46-47
正棘手:丈夫出差,继女网恋说不得我和丈夫认识时,他刚从一场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拖着一个12岁的女儿悦悦。我进入这个家庭后,悦悦一直对我这个后妈充满敌意,时常令我感到尴尬。好在悦悦活泼可爱,学习也很少让我和丈夫操心。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开始在各个方面都很注意,避免自己在她心里变成"恶后妈"。悦悦进入初中后,也许是心理上慢慢成熟起来了吧,有一段日子,她变得不如以往开朗,显出很深沉的样子。一开始,我和丈夫也没往深处想,只是在背后议论:女孩儿长大了,学会装深沉想问题了。可后来我发现她居然恋爱了,而且是网恋。  相似文献   

10.
吴小莉,凤凰卫视的当家女主播。1997年,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的一句话让我们熟悉了这个名字,如今的她已经进入凤凰卫视的领导层,成为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到现在,吴小莉已经在“凤凰”成长了9年,婚后的她仍然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这位性格多层面的女性身上有着难以名状的吸引力,难怪窦文涛这样形容她:“过去我们都很喜欢她,但是我们发现她做了母亲之后身上又多了一种难以形容的美,所以,我们男同事恨不得要她做单身母亲。”  相似文献   

11.
日本托老所     
75岁的若木宽子是个有儿有女的老人,她每天都来托老所,“孩子们工作都挺忙,离得又远,我生活能自理,一个人住没问题。在托老所有朋友可以聊天,唱歌,很热闹,我喜欢这儿。”  相似文献   

12.
一舞成名60岁的她跳起了“钢管舞”。喜欢她的人叫她“红牡丹”,不喜欢的人管她叫“老妖精”。爱红衣也爱跳舞一头金发、大红上衣、黑色紧绷的长裤,过膝的高跟长靴,孙凤琴让人无法与她的真实年龄——60岁,联系到一起。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通过微信联系了正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柏丽慕达时装学院留学的陆怡萱.1991年出生并成长在乌鲁木齐的她,从小就喜欢文艺. 5岁的时候,陆怡萱主动向父母要求学习画画.后来喜欢上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文化的她,便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经常给自己设计民族风格花纹的婚纱.陆怡萱8岁时想学钢琴,尽管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还是坚持给她买了一架钢琴.陆怡萱记得母亲曾说过:“就算以后不能成为钢琴家,但至少有个兴趣爱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弹弹钢琴,也算是陶冶情操了.”年幼的她,想象力特别丰富,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弹别人谱好的曲目,总是自己即兴发挥,创作自己的乐曲.  相似文献   

14.
挪威驻华大使夫人卡琳是一位社会学家,在中国的生活很令她陶醉,同时也 让她有很多收获。她喜欢中国菜,喜欢旅游,长城是她最爱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杰立 《职业》2010,(11):56-57
欧殊很普通,可是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和她聊天,她的“宅基地”里几乎不问断地有人来往。有一位宅人这样说,以前熟悉的路线是从客厅到卧室,但现在则多了一条路线,那就是从家里到“宅基地”。  相似文献   

16.
丁丁 《伴侣(A版)》2017,(11):29-31
她年过六旬,看上去像三四十岁.她用“美丽疗法”杀死了癌细胞,重返青春,也因此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癌症病人”和“不老女神”. 癌症来了 樊丽君从小就跟父亲去了新疆乌鲁木齐.她15岁参军,复员后在新疆某兵团医院当护士.樊丽君有着1.73米的高挑身材,加上能歌善舞,也很喜欢打扮自己,走在路上的回头率特别高.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前曾在一家公司上班,一堆刚毕业没两年的男男女女整天贫嘴逗乐儿。有一段时间特流行在词语的末尾加一个后缀儿——“子”,比如不说“干嘛呢”,而是说“忙啥子”,听起来好像都是从四川那疙瘩移民到北京来的。现在想想,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幽默感,反正当时就这么一个风气。其中一个早我一年工作的女子尤好这口儿。有一天我流窜到她的办公室,看到她正埋头划一个表格,于是废话道:做啥子?她抬头媚然一笑,风情万种地说:做表子。凡是中国人都会把这三个字理解成“做婊子”,我们为此而乐了两个月。两年以后,该女子以万种风情成了公司老板的情人,权力直线上升,掌管了公司的一处娱乐产业,名片上印的是“总经理”。那个公司是国有企业,相当于正局级,所以她的级别相当于正处级,比我们那一拨儿所有人混得都快。于是我想起了当初“做表子”的趣事,很有一点儿预言的味道——声明:  相似文献   

18.
8斤重的爱情     
时尔悦 《老人天地》2013,(12):34-35
他今年80岁,是个可爱的老头,步伐轻盈,爱笑,喜欢演讲,教徒子徒孙们打太极;她72岁,是个美丽的老太太,有点腼腆,很细心,喜欢做女红,家里摆满她做的手工绢花。但是今天,  相似文献   

19.
杨春 《炎黄世界》2011,(3):24-26
鲁迅之子周海婴于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周海婴遵从父亲的教诲,走自己的路,“不做空头文学家”。他小时候喜欢无线电技术,后来也从事科技方面的工作。他不但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也选择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一一摄影,并且持续了近70年。真实是摄影的生命,周海婴坦承在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不为了“猎奇”而摄影,而只希望让它们见证时代。本刊特约曾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采访过周海婴的《人民政协报》记者杨春先生撰写了这篇文章,以志悼念。  相似文献   

20.
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画面,全部在她56岁以后。一位92岁的妇人,每天,对着自三创造出的景物,描画着……一位92岁的妇人,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