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秘密渡过于都河,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其间红军战士们度过了两个中秋节。在紧张的行军过程中,他们在中秋节这天做了些什么,他们是否曾抬头望见那一轮高悬天际的圆月,借由红军战士们当年写下的长征日记,我们可以具体而微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2.
吴启龙 《老年人》2015,(3):38-4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福建长汀、宁化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千难万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离不开我党情报人员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央红军长征提前出发、通道转兵由湘入黔、四渡赤水、桐遵战役、奔袭贵阳、挺进云南和北渡金沙江等危急关头,都有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为中枢决策作基础,从而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3.
正在红军长征北上的女红军中,杨厚珍是中央红军中唯一一位有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中央红军北上前,在女红军去留的问题上,中央提出了几个条件:1.必须是共产党员,思想政治上绝对可靠;2.必须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会做群众工作;3.要有好身体,能适应艰苦的环境。因为行军打仗,孩子一律不得带在身边。如果按照这些条件来要求,杨厚  相似文献   

4.
甘荔  杨必军 《老年人》2006,(10):39-39
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怀化的通道境内时,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因当时军情紧急,会议是边行军边召开的,所以又称“飞行会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突围,开始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但红军在西进途中暴露了战略意图,蒋介石于1934年11月17日发布《湘水以西地域剿匪计划大纲》,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待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之后,蒋介石一方面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绥…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余辉,胡燕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第一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精心布置了湘江封锁线,妄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中央红军由于领导者指挥的错误,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但红军战士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终于突破了敌人封锁线,胜利渡过湘江,为...  相似文献   

6.
孟东 《老年人》2003,(2):6-6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举世闻名的长征。当时,陈云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10月20日,他率领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十三师,最后离开江西苏区,从赣南的于都河向湘西挺进。 长征路上,陈云参加了于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相似文献   

7.
生来的夫妻     
纪莹 《当代老年》2006,(12):36-36
那是—个夕阳渐落的黄昏,7名女红军战士在路旁抱头痛哭。因为长征出发前,军部决定遣散她们。她们不服气,去政治部抗议!但抗议无效。在那个夕阳里,她们绝望了。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们为什么哭鼻子?”抬起头,她们看见了骑在马上的徐海东军长。  相似文献   

8.
于都,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红军告别江西的伤心地,于都河边见证了那场生离死别,也见证了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无私贡献。1.6万于都青年跟着红军走了,上万民工随军出征,安置和保护下1万多红军伤病员和老弱病残。又何止是一个于都,整个苏区有8万多青年在时机最困难的时候参加了红军,并为长征筹集军费150多万元,借谷84万担……这些公债,借谷单苏区人民再也没提起过。  相似文献   

9.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仅有30位女性随军,其余女红军干部、战士和家属则全部留在了苏区。对留下者而言,无疑意味着等待她们的是艰苦、斗争、等待、悲惨、壮烈。她们中,有的为了一句承诺,守望终生;有的未来得及留下姓名便战死沙场;有的乞讨度日但坚守信念,千里迢迢寻找部队……  相似文献   

10.
正参加80年前长征的女红军有2000多人,但胜利地走过来,新中国成立后仍坚持在革命队伍里的不足百人。其中,有唯一一对亲姐妹,姐姐叫蹇先任,妹妹叫蹇先佛。姐妹俩都嫁给了红军高级将领,背着孩子走完充满艰辛坎坷的长征路,被周恩来誉为“长征姊妹花”。她们用可歌可泣的非凡经历,写下了战地女杰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1.
余果 《老年世界》2006,(21):4-7
每一个走进老红军王定国位于北京亚运村的家的人,都会被墙上到处挂着的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所吸引——“记腊子口”八年抗战忆延安“红军西进歌”等书法作品展示了老人独创的笔锋。绘画作品“强渡嘉陵江”“雄鸡一唱天下白”及“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是老人对红军、对长征的深情礼赞。作为现在在世年纪最长的女红军,王定国的长征情结不仅蕴结于心中,更倾注于笔端。  相似文献   

12.
上将傅秋涛     
石海 《老年人》2014,(8):36-37
正平江籍上将傅秋涛是开国将帅群体中可圈可点的传奇人物。他18岁当选乡雇农委员会委员长,23岁担任红军赤卫团政委,26岁成为湘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率部坚持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党保存一支千余人的红色武装。"皖南事变"时,他所指挥的新四军第一纵队,  相似文献   

13.
朱维冬  李自强  王斌 《现代妇女》2013,(12):316-317,314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胜利以其不容忽视的作用,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有力地支援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长征,而且作为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进一步巩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和后来陕甘宁边区的建立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增勤 《老年人》2009,(4):44-45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长征之初,红军很顺利地通过了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二三道封锁线,但深入湖南腹地后,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惨烈的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红军为什么能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通过前三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5.
孙宝根 《老年人》2015,(1):35-37
红军长征在湖南经过的地域广、影响大。湖南既是红六军团西征的落脚点,又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出发点,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起死回生的转折点。红六军团:浴血开道挺进湘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围剿”。在共产国际派驻中共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领导和王明“左”倾错误指挥下,中央苏区第五次  相似文献   

16.
正红二十五军即将出发长征前,部分伤病员被安置到了当地老乡家养伤,也有一些被认为不适合随队行动的人员也被要求留下。然而,有几名战士却不肯服从命令,她们就是红二十五军医院中的周少兰、戴觉敏、曾继兰、曹宗凯、田喜兰、余国清、张秀兰7名女看护。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们为"七仙女"。副军长徐海东看到此情此景,为她们说了情:"这些女孩子,都经历过最艰苦的考验,她们既然  相似文献   

17.
政治局芦花会议 1935年6月,在长征路上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红军刚刚会师的时候,红军总兵力达十余万,士气高昂。四方面军主力正位于岷江两岸,可随时向东向北出动。而敌人主力,薛岳部尚在川西,北面的胡宗南也尚未完成全部集结。川军屡遭损失,也士气低落。  相似文献   

18.
何立波 《老年人》2006,(10):36-39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在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368天的征战中,共发生了380余次战斗,其中有6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对长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湘江战役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河点。但是,大部队因为辎重过多,行动迟缓,没能及时过江,遭到敌人的夹击。为强渡湘江,红军各军团浴血奋战,损失惨重。12月1日,国民党军队发起全线攻击,企图夺回渡口,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12月l日…  相似文献   

19.
长征中的湘籍女红军王文珍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英雄史诗般的奇迹。在这支队伍中,湖南籍的红军女战士特别引入注目。参加长征的湘籍女红军有蔡畅、刘英、李贞。陈琼英、蹇先任、蹇先佛、陈罗英、马忆湘、邱一涵、吴仲廉、曾洪林...  相似文献   

20.
正1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在于都河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这一天,于都河畔,人密马嘶,长长的队列行进在水光波影上。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与战士们边走边回望河对岸那片红土地,放慢了脚步。8万人的被迫转移,茫茫然的悲壮出发。这位共和国元帅数十年后仍清晰记得,那时,"正当夕阳西下"。于是我们知道了:万里长征第一天,长河落日,残阳如血。2这一天,袁林看着漫山遍河的部队,心里是有几分明白的。他当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巡视员。凭着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