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一句话     
流沙 《女性天地》2005,(6):30-30
今年暑假,我和好友紫嫣一起带着孩子去旅游,目的地杭州、苏州、上海、无锡、南京……不跟旅游团,自由自在。孩子天天看风景,没有学习的压力,玩得非常开心。我也觉得轻松了:不用拿拖把和锅铲。可是紫嫣却有些担心,她那做单位小头目的丈夫英俊萧洒,收入也高,自己带孩子出来会不会与人方便呢?虽然紫嫣没有每晚打电话查岗,但她的不放心我还是看得出来。  相似文献   

2.
爱,可以不说     
母亲任性地生活着,从不顾及父亲的感受。我一直以为母亲不爱父亲,但有一天,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有些爱,是藏在心底,如那隐蔽的棉线,深深地埋在生活的被子里。  相似文献   

3.
在一系列的"斗争"后,我终于明白:不能左右老公的过去,那为什么不能把握住他的今天和明天呢?前妻的痕迹2010年10月,我结婚了。老公陈弘虽然比我大8岁,但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婚礼那天,我娇艳动人,笑靥如花,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点遗憾的,因为陈弘是个离异男人。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电,在农村是节日礼物? 看了最近一期《中国社会导刊》的《电荒中要不要反垄断》,禁不住想起了一件往事。一年前,我把父亲从大别山接到北京。第一次出门到大城市的父亲看到北京街头彻夜灯火通明,霓虹闪烁,不住地感慨:“这得费多少电,花多少钱?怎么能这样浪费?”父亲不知道,北京的电费,居民用电是4毛钱一度。  相似文献   

5.
青楚 《女性天地》2012,(5):44-45
父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人管束我了。虽然我是女孩子,但过了十七八岁的花季雨季,多少有些叛逆。在我们村里,我的很多同学连初中都没念完,就出去打工了,我很羡慕他们,能够挣钱给自己添几件衣服,虽然钱挣的并不多。在买衣服这件事上,我向父母开不了口。父亲经营着几十亩果园,虽然生活不算太拮  相似文献   

6.
<正>策划人小语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儿子是伴着父亲的咆哮和皮带长大?又有多少父亲,明明想儿子想得不行,拿起电话却找不到话说?有多少父子像猫和老鼠一样,一生都在彼此追逐和躲避?中国式父亲,严厉、权威、专制,不懂沟通却又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中国式儿子,他们崇拜父亲,却又时刻反抗父亲的权威,想要挣脱束缚,活出一个不同的人生。中国式父子,他们一面渴望对方的爱和认同,一面又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沟  相似文献   

7.
糖从来都是孩子们最为喜爱的零嘴,以前的糖多是水果糖,糖色透明有点硬,味道清甜清甜,把孩子馋得口水那个流啊。但就那一分钱一颗,还是有很多家庭没能力常给孩子买。有阵子商店没有零钱,还擅自把它当零钱找补给顾客,使那时口袋里本就没几个子的"上帝"很恼火。现在,什么糖没有啊?谁会买不起糖啊?但好吃的糖,好像得花耐心去找才行,还不一定能买得中意。  相似文献   

8.
父亲三戒酒     
王嵩 《老人世界》2020,(3):14-14
父亲是教师,饮酒是他的嗜好。几十年来,父亲喝酒并未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可他的三次戒酒却时常让我感慨不已。儿时,母亲种地,父亲在一所乡办中学执教,他们起早贪黑地忙,可日子依然过得拮据。那时,喝酒是父亲在困顿艰难岁月里的唯一享受,虽然只是8角钱一斤的散白干。1983年,我考取了市立重点中学,可是家里却没有一丝喜庆气氛。因为我们姐弟仨读书,家里经济已十分紧张,而我到城里读书开销会更大。  相似文献   

9.
正△:你好,老师。▲:你好,有什么我能帮助你的?△:从小我的父母就离婚了,我跟父亲一起生活。父亲不久又再婚,紧接着继母就为我生了一个妹妹。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很压抑。▲:你感觉承受了同龄人没有承受的痛苦吧?△:是的,我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父亲整天忙于生意,很少回家。而继母把精力都用在了妹妹身上,虽然也抽出时间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但我还是觉得继母不如自己的亲妈。  相似文献   

10.
王开林 《老年人》2008,(2):28-29
父亲出生于旧社会的官宦家庭,过了十几年飞鹰走马的好日子。后来,战乱频仍,家境中落,他一向受庇于祖母翼下,这时也不得不出外谋职。他岂能吃得了苦,受得了约束?尽管身强力壮,腹中也多少有些诗书,乱世从戎,功名易得,但这  相似文献   

11.
浮沉半生     
启源是个奇迹。虽然他老了,鸡皮鹤发,齿脱步摇,可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怎么不是呢?这位雍正第九代孙,爱新觉罗的嫡派子弟,生于奢华,长于离乱。打从一九一八年一落地,就遍尝家庭衰亡之痛,饱受战乱离散之苦。八十年间,多少大事做风流云散,许多名人成过眼云烟。可他还活着。他就辛酸的了。不过辛酸是大人的事,我那时候小,只管玩,过年可是个好玩儿的时候。过年本是汉人的习惯,我们满人也过。不仅过,礼儿更多。一进腊八,节日的气氛就有了。我妈忙着熬大锅的腊八粥,不光为自己喝,还张罗着让那三个仆人各处送,主要送给至亲,比如出了合面,在刀尖下低着眼皮过日子,半点欢喜的心情也没有。有一年过年,记不清是四二年还是四三年了,当时我父亲丢了工作,在家赋闲,家里就指着我在西直门外铁路仓库当雇员的那点工资过日子,可节骨眼儿上,我又把工作丢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母亲喜欢打麻将这个嗜好,父亲说:"谁没个爱好啊,输赢放一边,能够投入地喜欢一件事情,那是幸福的。"我的父亲是一个最典型的小资男人。虽然他不知道什么是小资,可他的确很小资。在这一点上,我自叹不如。虽然外界称我为小资作家,但骨子里我很世俗,一点儿也不小资。譬如每次谈出书,第一个问题总是问对方给多少版税。并不是说父亲多么不爱钱,而是他把钱看得很淡,一个月挣三四十块钱的时候,他曾花15块钱买一个三极管,然后一烙铁下去,  相似文献   

13.
《伴侣(A版)》2008,(5):64-64
正问:我工作的地方离家不是很远,骑车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这几年我一直骑车上班,既环保又锻炼了身体。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骑车会影响男性勃起功能,虽然我没有觉得自己的性功能受到了什么影响,但还是有些不安。这种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  相似文献   

14.
给父亲修脚     
王小溪 《老年人》2005,(9):29-29
儿时,父亲在我们眼里是伟岸的,有着蒙古族人的魁梧粗犷。当我们也做了父母时,眼中的父亲仿佛矮小了许多。我曾经疑惑地问父亲:您怎么越来越矮了呢?父亲说,腰弯了,背驼了,走了大半个世纪的路,脚底也不知磨去了多少层皮,所以矮了。他常常就是这么幽默。父亲也有长高了的时候,那就  相似文献   

15.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理论界的论述可谓极为丰富。但在当前形势下阐述邓小平理论的现实意义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都还需要运用邓小平理论加以解决。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是邓小平反复分析过的,如道德问题,腐败问题等;有些问题是邓小平曾经预见过的,如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要防止两极分化问题,这个问题迟早会出现,最好早做准备。有些问题则是新出现的,邓小平虽然没有做过论述,但是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们解决当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月的第三个周日,父亲节。女儿一早从海南打来电话,说祝我节日快乐。说实话有些意外。女儿离家前,碰到这节那节的,好像从来没对我说过什么祝福的话,倒是离家之后,这样的电话显得勤了。意外之余也觉得有些暖心:原来总以为女儿是个只知道自己感受的孩子,离家的这一年,好像很快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虽然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但我觉得父女和母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人们常说严父慈母,父亲对于子女的教育往  相似文献   

18.
从能记事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名叫黄胜金,住在湖南资兴市香花乡香花村,家里只有父亲和一个哥哥。父亲叫黄由德,哥哥叫黄胜全。没妈的孩子要人疼,父亲就特别疼我,好吃的给我吃,新衣服让我穿,虽然没有母爱,但我还是感到非常幸福。突然有一天,得知父亲不是亲生父亲,我一下陷入了迷  相似文献   

19.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我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相似文献   

20.
天冷了,女人还穿得很单薄。男人提醒她,不要为了漂亮就不肯多穿,容易感冒的。女人虽然反驳了几句,但最后还是顺从地加了件衣服。女人一边怪男人鸡婆,一边娇媚地笑着。这样的争吵还发生过很多次,每一次都让他们更加亲密,从来没有想到过分手。那是恋爱那时候的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