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道德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道德的民族性和道德的世界性既针锋相对,又融会贯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就要把道德的民族性与道德的世界性结合起来,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道德,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被视为开创了一条通向近代政治科学的新道路。而且,不同于主流的国家理性学说的解读,马基雅维里的新政治科学之建立并非以牺牲政治领域中的道德为代价;相反,马基雅维里通过将政治与道德的标准安置在流变的经验世界的界限之内,超越了以超验的终极实在为根基的古典政治哲学:一方面解构了以终极实在为依据的永恒不变的古典德性,另一方面重构了以流变的经验世界为根基的德性。马基雅维里通过区分政治事务中的"显得好"和"真的好",弥合了旧道德观与新政治科学之间的张力,重新安顿了道德在政治领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真实性是西方世界自进入现代以来的一种社会道德理想,它追求的是一种个人忠实于自我的生活,对自我真实的高超境界.真实性自其产生以来,就在西方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由高尚堕化为低劣,从而引起了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导致真实性堕化的因素主要有道德视野的隐没、主观主义盛行和自决自由的行为方式等.挽救真实性是西方现代性视野中的一场新战斗,公民身份理论是关于这一战斗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伦理学界在道德本质问题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一种是主体论伦理学,并且评价了以上两种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得与失。其次作者提出自己关于道德本质的新见解。指出实践是分析研究道德本质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说明道德就其本质而言既是社会关系的调节方式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实现的方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道德最终是要在和谐的社会发展和个人自我实现间确立一种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5.
"环境进入伦理"内含重要的哲学改变即道德世界观的转变.从康德和黑格尔对道德世界主观性的审查看,道德世界观的转变有赖于两个条件:道德确实性之丧失、道德世界从先验预设转向生活世界.与此相联系,"环境进入伦理"有赖于意识现象的两个转变:一是自然之意识的生态转变;二是道德之意识超越传统二元论而向生活世界之回归.在这些转变中,与"环境进入伦理"相关联,"道德世界观"的转变表现为五个方面:其一,检讨传统二元论;其二,道德世界设定的和谐建立在生态基础上;其三,道德世界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其四,我们面临道德世界的多样化的斗争;其五,我们由此进入了一种后现代的道德世界.  相似文献   

6.
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新社会民主主义分别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前景 ,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并引起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社会福利领域的重大变化 ,对社会的平等、正义和福利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如何对待这种挑战 ,并在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 ,吸收新的政治道德因素 ,发展福利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维护社会福利的公正作用 ,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诚信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体用一源的“诚信”,对生活世界做了道德本体化和理性规范化的建构,而且还赋予了生活世界以道德和文化的价值。同时,在赋予生活世界以道德意义和理性规范的同时,也为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的心性完善和精神超越提供了修养的路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把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为特征的道德自我价值诉求作为个体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儒家提倡以反求诸己的内圣和推己及人的外王成就德性自我;道家提倡少私寡欲、见素抱扑的自然德性价值和自由精神追求;佛教以因果轮回观念与佛性修行追求德性价值;当代新儒家主张道德的理想主义,肯定道德理性的主导和优先地位。强调和凸显人在文化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我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精髓。  相似文献   

9.
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而人的根本在其精神与道德;要改善人性、培植道德,当重视和发挥宗教的德化功能.吴宓在参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关于宗教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诠释了宗教的本质及社会功用,厘清了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并以此来链结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阐释其宗教性,从而为弘扬传统伦理道德、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一份终极力量.  相似文献   

10.
“理知世界”是康德根据理性的理念所形成的实践法规而设定的一个道德世界,它只能从“超验理念”的角度而不能从“先验理念”的角度来理解。“理知世界”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三部分论证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时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理知世界”使康德走出道德律和自由相互归因的恶循环;第二,“理知世界”论证了“定言命令”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1.
21纪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发展与繁荣,还必须有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发中华5000年道德文明的智慧,借鉴世界道德文化之精华,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实际,搞好道德素质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未来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主体,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情心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道德缺失特别是道德冷漠现象。这是由其道德观、价值观偏离以及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因此,要针对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对症下药,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与尼采的价值虚无主义相呼应,罗伯-格里耶认为存在的价值和小说的深刻意义不过是一种深度神话。因此,他努力营造了一个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和心理价值虚无的新小说世界:《窥视者》等小说以无动于衷的姿态录入了大量非道德的场面与情景;《弑君者》涉及“最大的政治罪”,却没有任何的政治动机、目的和价值;《嫉妒》等文本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价值空无的原生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哲学的反思,"后新儒学"认为当今儒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实践观的转变。传统的实践观内缩于心性修养和道德形而上的探求,主要偏向于道德的维度。"后新儒学"融摄马克思主义和船山哲学,提出以社会历史生活为总归的新的实践观,此种实践观旨在克服儒家传统实践观的缺陷,真正进入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会通康德哲学和儒家心性之学,由道德的进路,重构了儒家的形上学。这种道德形上学突显了内在超越、实践理性和道德宗教的伦理精神。它打通超越与内在、本体与工夫、道德与宗教的关节,实现了伦理世界与超越世界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道德发展向“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而道德求“真”是道德向“善”的基本前提。“真”是道德存在的现实基础,是道德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通向“美”的必经阶段。道德求“真”是指当代社会的道德发展要符合“真”,即道德要符合当代的社会生活实际,符合人们的思想文化实际,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新道德对现实“真”的需求反映了社会进步对现实“真”的需求,是伦理道德体系本身的科学化和具体化的客观要求,还是新道德规范从民族化转移到国际化视野中的实在要求。构建新道德规范求“真”,必须以“真”为本,至善至美;要与时俱进,不断发掘时代精神,丰富时代新内容,在新道德规范的构建机制上体现“真”。  相似文献   

17.
在激烈的农村社会变革过程中 ,存在着新旧两方面的负面道德因素 ,阻碍乡村变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建立起包括农民个人新道德品质、乡村社区的新道德氛围、乡村发展的新道德制约等内容的农村道德新体系 ,采取必要措施强化乡村新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道德异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网络道德异化是指在网络世界中,原有道德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道德主体丧失原有内涵,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文章分析了网络道德异化形成过程及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控制网络道德异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道德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之基础上的,他对道德生活本质、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现实世界之物质是精神之体现的论述,以及希望建立一个充满高尚理想与道德价值的社会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的人文本体和终极价值 ,其核心意蕴是天下万物和人从何而来 ,往何而去的问题。在基督教文化中有着自然与自觉、生命与智慧、生与死、无忧虑与原罪、快乐与痛苦五大冲突。中国没有设计一个唯一绝对的上帝创世纪说 ,而是由天地、男女、阴阳冲突融合而化生新和合体 (众多人物 ) ,和合是万物化生的价值本原。中国儒道的生死的终极追究 ,道家上生死的共同载体是气 ,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 ,儒家从道德价值的视角讲生死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义务。和合生死学三界 ,即生存、意义和可能生死世界 ,生存生死世界蕴涵境的生死学和理的生死学 ,即体质生死学、生理生死学、情绪生死学 ;意义生死世界包括性的生死学和命的生死学 ,即心理生死学、道德生死学、价值生死学 ;可能生死世界意蕴宗教生死学、哲学生死学和精神生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