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低碳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由于注重资源再利用、关注环境、节能减排,因此循环经济符合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与自然生态密切相关,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具有天然的条件.文章梳理了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乡村旅游效应,提出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以安徽贵池霄坑村为案例地,分析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在霄坑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霄坑村旅游发展的其他低碳旅游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埔县大麻老区镇,韩江纵贯其境,总面积232.82平方公里,是该县著名的华侨之乡和文化之乡。近年来,大麻镇党委、政府投入1200多万元实施"六村联动",以阴那山五指峰为中心,以万福寺为龙头,整合小留村、大留村、中村、下村、坑尾村、桃石村等六村名人名居名寺名景、古村落等旅游资源,在山水田地间"耕"景观、"种"旅游,打造美...  相似文献   

3.
孟津长秋村"大神"信仰形成的历史久远,信仰圈以村为核心,包括周边一些村落。长秋村对"大神"的信仰形式包括初一、十五的平日祭、一年一度正月十八的"大神"生日祭和遇旱灾、瘟疫等灾难时抬"大神"出游的"夸关仪式"。"大神"在和长秋村的民俗环境下产生,并由弱势信仰逐渐发展为强势信仰。"大神"的原型其实就是古代的巫。随着历史上巫术与道教的结合,巫逐渐上升为道教神灵。除"大神"信仰外,长秋村村民还信奉佛教、道教等。这种无明确宗教意识的多神信仰特征,这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4.
“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整个侗族地区出发,以"侗族文化圈"为研究对象,对"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设计了贯穿全区的七条主要旅游线路,并提出了发展"侗族文化圈"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减贫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向共同富裕。聚焦乡村旅游情境,基于“核心-边缘”与空间正义理论,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案例,剖析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的空间非正义表征与机理,揭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回流、人民主体性回归、空间秩序再建构、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是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价值互嵌的底层逻辑。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源于地理、产业、资源、决策等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空间结构引发边缘群体的多元化涌现。治理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从空间结构、主体关系、治理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模式,保障边缘群体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权益的平等共享,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区域正义、阶层正义、资源正义与权力正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全面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丽中国"乡村旅游能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能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区域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以开发经营主体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旅游产品项目类型为依托的发展模式。"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创新旅游资源依托,拓展开发经营主体,丰富产品项目主题。  相似文献   

7.
陇南乞巧中的"跳麻姐姐"民俗事项是人神沟通即陇南人民与其乞巧信仰对象巧娘娘(织女神)沟通的宗教活动。"麻姐姐"是人神沟通的媒介,是未婚巫女,是"跳麻姐姐"的神职人员;"跳麻姐姐"对于乞巧民俗意义重大,它是陇南独有的一种宗教性的特色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妙解“细胞”——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刘经富  相似文献   

9.
甘肃旅游业的一大优势在于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甘肃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形成以各民族典型节日庆典为主要内容、以民俗美为核心的民俗旅游体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旅游胜地立体化旅游资源优势,对推动甘肃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文明互鉴的格局下,探究中国海洋民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和受容,日本长崎的"精灵流"民俗活动便成为被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一民俗活动深受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送王船"、长崎华侨华人社会的"彩舟流"等中国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影响,并融入长崎的风俗特色和地域性格,从而构筑起独特的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其在思想建构上也具有精神寄托寓意、阴阳时空互动、伦理道德隐喻、集体文化记忆的内涵.不仅如此,这一民俗活动更具有作为海丝贸易的历史见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表现、作为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等多重性的价值体系,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无论是对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舟山市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证法分析了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认为主题公园是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立海洋民俗主题公园的思路,并从经济、社会、就业、旅游和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等方面分析了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花果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海、古、神、幽"是连云港市的旅游开发目标.在分析了花果山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作为<西游记>的背景地,花果山景区、景点建设尚不到位.提出了虚构景观,打造花果山"西游"文化品牌;利用地质资源开发建设地质公园,打造花果山旅游开发的顶级品牌;全方位开发"大花果山景区"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4.
正5月5日,贵州旅游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贵州省旅游局更名为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旅发委"),由省人民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这意味着旅发委可以整合更多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实现旅游业作为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和"三大长板"之一,全面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局"到"委"更名背后是贵州以旅游为动力的大发展战略,也预示着更大的变化的发生。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表示,旅发委挂牌成立,有利于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工作合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中国自然审美观亦由"致用"、"比德"阶段发展到"畅神"阶段。在此背景下,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发生第一次碰撞并产生"畅神说"旅游审美观。这种旅游审美观主要包括"山水质有趣灵"、"山水以形媚道"与"澄怀味象"、"应会感神"等内涵。  相似文献   

16.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有其自身特点,"富平陶艺村"工业旅游发展在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有一定代表性。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分析法对陕西"富平陶艺村"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针对该示范点提出具体的开发策略,作为对工业旅游资源评价的尝试,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工业旅游资源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坚实依托;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和主线,正确认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确立科学的旅游战略为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使"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节"的全面构建得以尽快实施,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陇南乞巧中的"跳麻姐姐"民俗事项源于陇南早期原始宗教,与今陇南民间信仰"伐神"(即降神)活动同源。通神的本质是麻姐姐本人的潜意识再现,"把巧娘娘乞活了"则是伐神失控通神者本人癫痫发作的恐怖真实。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具备推行"一村一品"工程的条件,因为山西有独具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以及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山西省也在椎行"一村一品"工程采取了具体措施,使"一村一品"工程在山西有了一定发展.进一步发展"一村一品"工程对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宁夏国内客源市场的构成及主要旅游需要看,宁夏对国内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集中体现为大漠黄河和民俗民情方面。可根据RMP理论从旅游市场需要和旅游资源特点两个基本维度分析宁夏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据TPC理论分析宁夏旅游产品的旅游线路、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