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归根到底是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个重大问题。"四个重大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四个重大问题"的解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四个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成果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改革开放40年间成果丰硕,其在时代变迁中进行着问题域转换与话语转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品格。当代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马克思的幽灵",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更趋向于"回到马克思"。然而,如何"回到马克思"以及"回到"什么样的马克思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一种反思性的历史回顾中进行考量。与此同时,在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对此后进一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要旨、基本理据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旨、基本理据与实现路径作出分析探讨,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认为从内涵要旨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具体化、通俗化、与时俱进的当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从基本理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性、世界性、当代性、实践性的"理论特质"、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与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所构成的"现实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能够相通相融这一"文化要件".从实现路径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等层面的"结合",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解读者、中国传统文化依次进行的问题式、解释学与交往式"对话",同时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以一种理性自觉的意识对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积极"创建".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解读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三大论争会使我们对论争的意义有一全新认识。"问题与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无政府主义之争则明确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任务。三大论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的逻辑链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逐步展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它的文化运动背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理解上的偏颇,即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提供若干鲜为人知的史料,说明在毛泽东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中国化的问题,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化"的阐述既吸取了当时理论工作者的观点,又大大高出于他们的思想,具有经典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胡国胜 《南都学坛》2009,29(2):108-1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年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各个学科、各种方法和视角都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广泛探索,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需要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需深入研究、"文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待加强,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在中国的社会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疑问有待回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所遇到问题和挫折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回顾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节点,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西方化"和"苏联化"的危险性,分析了党和国家在"哪个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问题上出现的失误和挫折,为进一步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问题是我们从事这一学科研究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目标与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融合性是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深入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政治意义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锋 《南都学坛》2014,(3):84-8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答"中国问题",创造新理论。1978—1992年中国曾两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困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和新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对待理论,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概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检讨,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同时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拓宽视野,既要从党的指导思想建设的路径出发,也要从一般外来文化的输入出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之说的兴盛,关于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学者还探讨了马克思伦理思想发展演化的基本思路、逻辑起点和最高诉求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特点,除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还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还提出了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关联概念群的初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过程产生了复杂的分化现象,这一现象表现为在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三组相关联概念都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表述或表达方式表明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目标,不能混淆,更不能替代。对相互关联概念的辨析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备了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内部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对这些概念进行严格分类和界定,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整体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民族化.变革中国社会的"问题域"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中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构成了变革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高度概括,‘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即对"三大基本问题"的不断解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系统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启示,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化"可能导致"非马化";必须始终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在"相结合"上下大功夫,在要不要"相结合"的问题解决后,如何"相结合"就是一个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对中国的实际有一个全面而动态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断以发展的眼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必须高度重视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把新的实践经验理论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思想原料;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理论上的不停顿,才能确保政治上的冷静与清醒.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江泽民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下述"四论"":指导思想论"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问题中心论"强调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有三个"内在性"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蕴含或总体同一的关系,在缘起、层次、功能、表现等方面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具体差别,二者的实践基础是共同的,实质都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的方面都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世界(化)哲学一样,都存在一个根源于语言和文化形式差别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实践,本质上不是一个"语言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世界化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形式上看似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对立,但在超越西方现代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等实质方面则可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直接理论资源.对以上三个"内在性"关系的理解,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其实质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发展的新阶段.首先,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核心由"革命"到"建设"的转换.其次,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突破.第三,邓小平理论在诸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理论家。他不仅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拓荒者,而且还是实际上倡导和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李达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他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独到理解,他的"广义经济学"主张,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及其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早在延安时期,张闻天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他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认同奠定了思想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前提;要求把共产国际指示和别国经验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组织工作中国化"等具体主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实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实现途径。这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及其被广泛认同乃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在全党范围的兴起都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演变具有特殊的问题意识,既涉及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变迁的"时代问题",也关联理论和文明创新自觉的"学术问题"。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由诉诸教科书体系的权威性走向诉诸经典文本的现实性,由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走向注重对中国问题的学理论证,从而主动创构了多元的、学术化的理论范式。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作为当代的"中国问题意识",标明了走在范式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取向和历史责任,即在为中国道路的价值理想提供规范性哲学理念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形成具有文明自觉的"中国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