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和“到”带上宾语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的时候,它们之间或是直接成分的关系(他从家里到了学校了|小王从早到晚都在学习),或是间接成分的关系(他从十点写到九点)。①象下面这句话里的“从……”和“到_1……”之间是直接成分的关系,和“到_2……”  相似文献   

2.
兰州方言给予句中的“给”——兼谈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零兰州方言里的给予句式只有一种,即:N_1+给+N_2+V+给+N_3。如“我给他送给一本书”。这种句式中至少得有两个“给”字出现,有时还可以三个“给”字同时出现:“我给_1 他给_2 给_3 一本书”。我们把这三个“给”字依次记作“给_1”“给_2”“给_3”。普通话里的给予句式可分为下列四种: S_1 N_1+V+给+N_2+N_3 (我送给他一本书) S_2 N_1+V+N_3+给+N_2 (我送一本书给他) S_3 N_1+给+N_2+V+N_3 (我给他写一封信) S_4 N_1+V+N_2+N_3 (我送他一本书,我给他一本书) 以上四种句式都只出现一个“给”字,或者不出现。为了便于和普通话比较,我们先假定普通话里也有给_1 给_2 给_3:给_1出现在S_3里,给_2出现在S_4里,给_3出现在S_1和S_2里。显然,这三个“给”一般是出现在不同句式中的,往往不同时出现在一种句式中。  相似文献   

3.
不少语法书(或文章)都认为“从……到……”是联合短语(或结构),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认为“从……到……”是偏正短语,两部分意思不是并重,而是有轻有重,前轻后重,前面的修饰限制后面的。请看下面的例子:1.从武汉到北京2.从北京到东京3.从大江南北到天山之滨4.从宁静的乡村到繁华的闹市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空间的转移,而这  相似文献   

4.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5.
<正> 兼语词组层次分析的讨论,近几年来相当活跃.总的说,有两派意见,一派是取消论者.一派是维护论者.前者的论点主要有五:一是认为在兼语词“动_1名动_2”这种格式中,“名”是宾格形式.二是认为在深层结构中,“名”和“动_2”没有发生过意义关系,它们只是各自和“动_2”发生关系.三是认为“名”和“动.”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不能构成一对直接成分.三种意见的结论相同:“名”只作“动_1”的宾语,不作“动_2”的主语.四是认为“名动_2”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动_1”的宾语,单独的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现代汉语的告使类双宾句内部存在着“典型性”的差异,最不典型的双宾句和兼语句之间存在着纠缠不清的地方。当双宾句的谓语动词V1后面充当间接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和充当直接宾语的小句中谓语动词V2之间没有主谓关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判定其为双宾句。反之,如果具有主谓关系的时候,在间接宾语01和V2之间就存在空语类,这时候根据空语类“e”的语义所指判定其是否为双宾句:当空语类“e”和间接宾语同指的时候,就看做其为兼语句式,当空语类“e”和间接宾语异指的时候,就可以看做是双宾句。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作品里,常用连词“一面……一面……”表示两项动作同时进行。例如: (1)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故乡》) (2)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社戏》) 鲁迅常用“一面”的连用格式来刻划人物形象。例(1)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表现了杨二嫂的气急败坏和尖酸刻薄;例(2)的“一面跳,一面说道”,则显示了阿发动作的敏捷和性情的爽快。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从语法特征及意义分析看,“不……不……”格式可以分为平列关系及条件关系两类。前者的内部关系比较复杂,格式的整体意义相对于各构成成分的意义已有较大变化,但其句法功能只相当于一个词,整体充当一个句子成分。后者能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在句子中的作用则复杂多变。从本质上讲,条件关系的“不……不……”格式应属于复句中的一类──紧缩复句。  相似文献   

9.
“是……的”是现代汉语中非常有用的一种句式,有人统计,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是……”的句约占10.5%左右,在议论文中它所占的正例还要高些.一、“是……的”句的形式:1.主+是+名+的 (A式)这房子是木头的.2.主+是+动/形+的 (B式)(1)我是:教书的. (B_1)(2)衣服是:旧的. (B_2)(3)他是:去年考大学的.(B_3)(4)他是:去年考的大学(B_4)(5)老王是:肺病死的.(B_5)(6)大家的心里是:很痛快的.(B_6)  相似文献   

10.
“除了……”一式的汉英对比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了……”和英语的“except”、“besides”一组词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其实,“除了……”的教学是格式的教学,和英语的“except”、“besides”的并不在同一层面上。“除了……”通过和后面的呼应词连用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关系加合关系、排除关系扣强调关系。而英语的这组近义词之间的区别范畴显然和汉语有本质的不同。所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汉英之间的异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关于“……之为……”这种句型,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用以下例句进行分析, (1)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3)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杨树达先生认为这种句型的“为”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这种看法,对于解释以上三个例句,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实际情况是,“……之为……”这种形式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关系,以上三个例句只能代表“……之为……”句型所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例揭示了汉语的主谓关系在蒙语里通过“主格”体现,具有所属关系的定语和中心词在蒙语里通过“所属格”相连,直接宾语和谓语的关系在蒙语里通过“把字格”体现,间接宾语和谓语的关系在蒙语里通过“给在格、用让格、由从格”或“共同格”体现,状语和谓语的关系在蒙语里通过“给在格、用让格、由从格”体现。这一揭示,缩短了蒙汉两种语言的距离,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1)他打球。(2)他打〈输〉了。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动_1 得 名 动_2 ”与“把 名 动_1 得 动_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说明本文描写的是“得”字句的两个小类:“动_1 得 名 动_2”与“把 名 动_1 得 动_2”。我们以其相互转换关系为依据,将两类相关格式分作若干小类并做了详细的描写与语义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本文可以看作是对李临定先生《现代汉语句型》有关细节的补充。需要注意的有两点;(1)“得”后的“动_2”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  相似文献   

15.
“从……到……”结构,从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谈及起,到现在,虽说看法繁多,但大体上说来,可分为三家;以黎锦熙,邢福义为代表的联合结构说,这一家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黎锦熙、刘世儒为代表的“从”“到”两词为连词的连词说;一类是以邢福义为代表的仍把它们看作是介词的介词说。第二家是以张寿康、张文周为代表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16.
试析"看把你……的"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对汉语口语句式“看把你……的”进行分析 ,指出它是书面语句模“受事 -动核 1 -施事 /系事 -动核 2”的一种间接转化 ,具有“程度极至性”的语义特征 ,并通过比较的方式 ,论述了这种句式在语用方面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从……到……”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和“到”在现代汉语里常作介词用。如: ①民主作风必须从我们这些人做起,要允许批评,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选集》906页) ③我们经过了很多困难,从南方被赶到北方……(《毛泽东选集》第五卷290页) 用“从”“到”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论是各自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例①②,或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例③,都比较单纯,都是介词的一般用法,即介词结构作状语,例①;介词结构作补语,例②;介词结构作状语和补语,例③。  相似文献   

18.
“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现代汉语语法书上讲紧缩复句一般均列“不……不……”表现的是假设语义关系。这可看出是“不……不……”,这一格式(如“不打不倒”“不问不开口”等),并指明是相当复句的假设关系类型。读宋代邢《论语正义》,其对《述而》篇中“...  相似文献   

19.
论关联词语连接单句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关联词语,指在句子里起关联作用的词和短语。如:虽然……但是……(连词),如果……就……(连词—副词),一方面……一方面……(短语)等。 02 关联词语多在复句中出现,也在单句中出现。关联词语在单句中连接单句成分有两种类型:(1)连接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如“今天或者明天我就走”中的“或者”连接“今天”和“明天”共做状语;(2)连接单句相关的两个成分,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的“只有……才……”,连接了主语“社会主义”和谓语“救”。第一类以  相似文献   

20.
一为行文方便,我们把由“不是……吗”格式构成的反问句称为“不是+p”反问句,把“不是”“吗”以外的句子主干统称为P。“不是+P”反问句从语法结构方面看有三种类型: 甲组: (1)我不是已经跟你说了吗(黑体字表示相对轻读,以下同) 乙组: (2)为什么?他不是老师?(黑体字表示相对重读,以下同) 丙组: (3)他怎么也来了他不是干部、吗甲组反问句中的“不是”是一个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在句中要轻读;句中的“P”是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整个句子是由反问语气副句“不是”加上陈述句,再加上语气词“吗”构成的反问句。乙组反问句中的“不是”要重读,是由两个词构成的。其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