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于顺治元年入关,至十八年基本统一中国内陆.其所依靠的统治地方的军政首脑,主要是来自与满洲贵族利益关系密切的八旗汉军.清朝沿用"明制",以总督、巡抚掌管地方大权,其中巡抚以民政为主,至关重要.据统计、考证,顺治朝出任巡抚者125人,其中97人为汉军旗人,占78%,余22%为汉族籍.汉族籍出任巡抚,主要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出于拉拢汉族官僚士大夫及地方汉族势力的需要.随着清朝统治日趋巩固,汉军旗人几乎垄断了巡抚之职,汉族籍巡抚寥若晨星,且受到汉军督抚的节制、监控.因此可以说,清朝入关与汉族政权角逐,化劣为优,最终取得开国胜利,与其利用汉军旗人出任督抚,争夺掌握地方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朝也像中国其他的专制王朝一样,十分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为此,有一系列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为弥补科举取士和铨选循例任官的不足,达到破格选拔和重用人才的目的,在明朝保举制度的基础上,清朝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保举制度,并扩大了保举制度的适用范围。清朝前中期,由于政治和社会变动不大,制度包括文官保举制度多延续,少变化,大体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晚清时期,由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政治制度也在随之逐渐转型。就文官保举制度而言,变动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晚清时期文官保举制度和运行机制,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体现了文官保举的基本特征:文官保举制度不断地调整,文官保举的外在状况发生了多维变动,保举权在诸多人事权中的地位提升,文官保举对政治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甚至超过其有益面。  相似文献   

3.
前言17世纪到20世纪满清对蒙古的统治制度通常被称作盟旗制度。清朝对蒙古的期望是在国家统治及防卫等军事方面做出贡献,而经济上的掠夺则不是第一位的目的,因此其在蒙古地区的行政统治机构也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但由于北亚历代游牧国家自身有由军事编制组成国家的传统,所以就蒙古而言,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保持着随时可以进行军事动员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盟旗制度并不单纯是将满洲的社会组编制度强行导入的新制度,可以理解为是蒙古原有社会组编制度的满洲化表现。譬如,表示旗的满洲语gusa。的蒙古语对应译语叩qosiyu,即存在于巨服…  相似文献   

4.
实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研究考察人类历史上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实行公务员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更坚定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一在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管理机构和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如在我国有“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官员六十名”①的传说。但是,原始社会还没有后来意义上的官吏。国家产生后,才有了官吏队伍,从而也就产生了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从人类历史上看,主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有下列几种。(一)世袭官职制。这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亦称为“世官…  相似文献   

5.
清代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初为建州女真部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尔后,满洲贵族大肆攻明掠地,统辖区域扩及整个东北,归附人口日众。皇太极执政,又添置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清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八旗由草创时的黄、白、红、蓝四旗,到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定制,历时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6.
"举孝廉"是汉代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形式,经过"一岁一举",最终成为汉代最主要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虽然这一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但其中孝廉官员选拔考核的价值取向,对建构我国以法以德治国方略,完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提升选人用人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8.
清代归旗制度行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旗制度是满洲统治者为防止驻防官兵丧失本民族特性、渐染汉习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却在要求归旗的同时,也默许了一些驻防官兵居留驻防地。满洲统治者于此间流露出的无奈之情,乃是时势所限。而归旗制度的废止,却为满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形成,尤其是分布全国的驻防群体的形成拓平了道路,是清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八旗组织中,汉军与满洲在政治权利、经济待遇、社会生活与舆论宣传等领域的差异是非常突出的。乾隆时期令汉军出旗为民是旗内满、汉差异发展之极致,也是“首崇满洲”这一根本政策支配与驱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优老政策的支持下,地方上形成了独特的"寿官"群体。就府一级单位而言,徽州是"寿官"规模较大的区域。徽州"寿官"是由地方府县两级官员依照皇帝诏书,恩授或例授而来,其间有着一定的遴选机制与请得程序。老人通过官员选拔或民间举荐获得相关资格后,经相关部门确认,最终以府县官府的名义授予冠带。尽管"寿官"没有功名,但他们仍可被视为徽州士绅群体的组成部分。"寿官"在荣获冠带前就已有地方声望,获得荣耀后则可通过乡饮制度与地方官员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并且被地方社会视为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任务、新目标、新举措。就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荫子制度就是封建统治者根据官员的品阶高低而授与其子孙或亲属以读书或做官等特权的一种制度。清建国之后,为了使本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将原在关外实行的以奖励军功为核心的功臣袭职制,同明代荫子旧制相结合,逐步确立了以恩荫、难荫、特荫为主要内容的荫子制度。一、清代荫子制度之沿革满洲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秦汉时期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经过近两千年的曲折发展,在清代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监察部门组织严密,机构健全,从监察官员的任用、考核到回避、奖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1、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相似文献   

14.
清朝通过立法制定蒙古地区王公贵族进京朝觐皇帝的年班制度的同时,对蒙古地区的喇嘛教上层人物也规定了年班制度,即洞礼年班制度。洞礼年班制度规定了年班的时间、地点、来京觐见程序和礼仪、分班情况、朝贡、赏赍、廪饩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年班制度,我们能够看到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朝贡,而是清朝抚绥蒙古地区高级喇嘛阶层的一项政治措施,从而起到笼络蒙古地区喇嘛和加强蒙古地区喇嘛教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官吏任用、管理的回避制度,是中国和世界法制史最早实行的一种为防止官员之间朋比勾结,循情任私,干扰国家中央与地方行政官员任用、管理的重要制度,同时也是严格依照法律进行人事管理的法定原则。我国自秦汉至晚清,几乎历代封建王朝都无不重视回避制度的设立与实施,其内容除了涉及人事吏治外,还涉及到考试制度与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等,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此,认真考察中国古代回避制度的沿革及其相关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党的干部制度改革也开始了探索历程。1980年起局部地区采取了民主推荐、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该做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推开;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党的干部制度改革逐步深化;1997年十五大以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入新世纪,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根据政治统治需要 ,逐步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军事制度。这套制度 ,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在军队中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 ,也具有鲜明的多民族特征。本文欲对有关问题谈点看法 ,肯请方家匡正。从元世祖忽必烈践位开始 ,蒙古政权统治中枢逐步南移中原 ,蒙古汗国时期已经形成的蒙古军和汉军两大系统 ,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改造 ,逐渐组建成宿卫军和镇戍军。从表面看虽有中央、地方或曰内、外之别 ,但两者之结合则造成了“内外相维 ,以制轻重之势”① 。实际上都实现了军权的高度集中。无论是在宿卫军还是镇戍军中 ,蒙古军都处于…  相似文献   

18.
康熙三十五年(1696),曾为准噶尔汗国所属的哈密首领额贝都拉向清朝投诚。哈密被清朝植入蒙古扎萨克旗式的统治制度,额贝都拉本人也被授为一等扎萨克。关于此后额贝都拉与哈密扎萨克旗的动态,学界以往囿于史料所限,鲜有研究涉及。本文根据《清内阁蒙古堂档》中额贝都拉奏报给康熙帝、理藩院以及驻扎在肃州、西宁的官员等数件蒙古文档案,探析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97—1701)间哈密扎萨克旗的基本状况,并展现额贝都拉在协助清朝监控再度崛起的准噶尔汗国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1612年起,后金统治者通过联姻、和亲的方式与蒙古诸部建立同盟关系.以满洲入关为分界线,早期满蒙联姻主要分为1612年-1643年、1644年-1689年两个时期.满蒙联姻与满洲、蒙古、明廷间的战与和有着密切关系,而满蒙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平等交往、联盟、统一军令、建立盟旗制度等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10年3月,中组部印发了《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简称"一报告两评议")。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对于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个方面的体会和认识。一、要把评议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好一是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与新选任领导人员民主评议结果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坚持选人用人工作标准、程序和纪律,选任工作的民主评议结果就好,所选拔领导人员群众就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