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执事官"利奥的《历史》是10世纪拜占廷帝国一部重要的史学作品。通过对书中人物样态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利奥一些新的史学思想,由此引发我们对10世纪拜占廷史学的重新审视和评析,以及对拜占廷史学在西方史学史方面贡献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史"关系,决定着历史编纂的全局。它既是一个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史学实践问题。章学诚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基于对"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的剖判,提出了"文史通义"的历史编纂理念。海登.怀特作为西方后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在激进反思启蒙运动以来的史学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史混一"的历史编纂理念。白寿彝作为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基于对中国史学史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以"准确、凝练、生动"为基本内容的历史编纂理念。这些认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启发我们在历史编纂问题上,应该树立"文史相生"的理念,走"文史相生"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我仍可以把中国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三个状态:中国史在中国;中国史在西方;中国史重返中国。在全球化的今走,西方话语越来越多地渗透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中因史学应摒除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内部寻求中国史的基本线索,并进一步对中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比较与融舍。从而实现史学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的"普世文明话语"中,其实质是一种殖民与驯化。中国历史循环观是"天下"观念下"大一统"政治图景的历史表现,建构了历史演进中断裂与连续之间的张力,彰显了传统史学"形而上学"与"实际历史"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神话与历史,通常作为相互时立的两个概念和学科而被提及.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界,尤其在后现代新史学,在叙述史学的启发之下,出现了"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一术语."神话历史"的出现,既体现了历史文学性的叙述与结构形式一面,也表现了诸如历史人类学之强调文化内容的一面.作为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反拨,神话历史更加强调历史的文化认同性,而不是对于史料的客观分析之科学与事实.这是一种纵贯西方史学的实践.从希罗多德开始到维柯的奠基,布克哈特还有本雅明等历史学家的推动.以色列历史教授约瑟夫·马里在其<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一书中论述了整个"神话历史"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具体发展,乃是安克斯密特倡导"崇高的历史经验"的重要学理来源。认识乡村日常生活史中安克斯密特所说的"崇高的历史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对此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与所在地域性自然条件的内在关系,乃是乡村日常生活中历史经验形成的基本前提,随着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城乡之间的密切交往与相互影响则广泛塑造着乡村日常生活中历史经验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格雷戈里是6世纪高卢历史学家,著有<法兰克人史>,被后世誉为"蛮族的希罗多德".虽与史学之父并举,然浓厚的宗教成分也造成后世理解困难,误解重重.格雷戈里继承并发扬了奥古斯丁之后教父们的编史传统,以基督教的时空观和宗教逻辑撰写历史,将对人类的普遍关切落实于对个体命运的高度关怀,是基督教伦理在史学撰述上的一次实践.在史学发展进入"后现代"的今天,历史编撰的根基遭遇质疑,重新挖掘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特殊的历史叙事伦理也许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口述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新史学"的兴盛,历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政治史至上出现式微,社会研究开始占上风,长期不受重视的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和妇女史的研究,异常活跃起来.更有一些观念激进的史学家,干脆提出彻底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现,要求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下层平民,以重新创造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而从目前情形看,国内口述史的发展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家,还有新闻记者、作家,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这也显示出,历史研究的单一触角已开始向多学科领域延伸.然而,口述史虽然人人都可以做,却要遵循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0.
常金仓先生是在"史学危机"中开始史学新探索的一位学者.他结合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体会,反思传统史学的弊病,由此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历史,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文化史学研究策略:史学的革新之路在于其研究的着眼点应该从历史事件向文化现象转换;在对文化现象进行要素分析时,史学研究才会为人类提供有益的知识,才会摆脱"软科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必然性。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文学形象加以再现,是西方写实传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史传传统"则把保障文学真实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家的伦理道德与人格要求上。中西方文学叙事都是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是,在汉语叙事要求真实的人物身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西方文学往往是虚构的,而在汉语文学尽情释放自己想象与虚构才能的人物对话、具体情境与细节描写等环节上,西方文学理论则提出了"真实性"要求。分析西方文学写实传统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对于校正一些学者概念使用上的随意,以及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内涵的误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广智教授,1939年生于江苏海门。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耿淡如先生的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西方史学史。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张先生长期从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西方史学史、世界文化史和史学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大学毕业迄今35年,专。o致志,未曾旁顾、曲学阿世。他先后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世界古代史、西方文学史、当代国外史学理论、西方史学名著选读、中外史学评论等…  相似文献   

13.
1975年,现代美国女性历史研究的缔造者之一格尔达·勒纳发表的《置女性于历史之中:定义与挑战》一文,使她成为对女性史学分期理论首次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对勒纳分期理论的重新审视,不仅可以厘清西方女性史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理解如何将女性历史的研究引向"普遍史"。  相似文献   

14.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学者如巴勒克拉夫、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本特利等,在通史类全球史编纂实践中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从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可以看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与西方传统世界史研究相比,上述学者对人类历史整体及阶段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对世界史编纂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其束缚。目前,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研究对各文明社会内部发展的考察特别是发展动力的研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这已经成为西方通史类全球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实证史学"强调历史研究要尊重事实经验,且一切必须局限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不能超验应用。而"材料史学"更是将史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到了非常不适当的地步,以至于提出材料就是一切的"无‘论’历史"的主张。与之相反,无论新康德主义者抑或新黑格尔主义者的史学主张,则将历史视作史家对史料的主观认知史、生命交感史、价值创造史、批判考察史、当代生成史和思想重演史,极大地凸显了历史哲学的主体性本质和思想性内涵,拓宽了历史思维的新生之域和多维视界。但由于其忽视了对历史本体及其实践基础的研究,导致了历史认识的"唯我"归宿和思想通病,又使史学方法及价值本身面临质疑,这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研究极具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博杜安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人文主义历史理论家,他对历史方法的探讨开始了法国人文主义者重新界定历史的企图。他的“整体史”观念是要通过融合法学研究、制度史研究和社会研究,扩大历史研究领域。因此,博杜安的整体史观念是西方史学迈向近代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其颠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政治循环,全面推动了王朝中国向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王朝中国在社会变革过程开眼看世界,"天下"观向主权"中国"和"世界"观转型,在与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主权国家对峙中,王朝国家自我形象不仅在思想家的思想中或模糊或迷失,还被西方主权国家以西方的镜像所模塑。王朝中国不得不在"世界万国"中重新定位自身,重新认识自身,重新定义"中国"。  相似文献   

18.
大众化历史叙事的繁荣具有两个背景:大众文化的崛起及世俗社会的复归。而专业史学对科学化的极端追求给大众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阅读障碍。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历史学的勃兴,逐渐出现了要求历史书写回归叙事、寻找读者与进行话语转换的呼声,"宏大叙事"、"大历史"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观念正在遭受强力质疑。"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向长期以来主宰史坛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发起的挑战成为当代历史思维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件。西方后现代史学其实就是一场发生在西方语境下的史学大众化运动,它给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历史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内容的转移以及文体的变动。我们在对后现代史学的极端相对主义进行辩驳的同时,也要对后现代主义促进史学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得益于20年来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这不仅使唯物史观派史学相形见绌,而且启示我们:中国历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派史学)的"脱胎换骨",有赖于宏观史学理论亦即传统历史哲学的"伤筋动骨";而这又需要史学界首先革除世故与保守的积弊,允许怀疑,大胆创新;积极吸收20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哲学的优秀思想,建设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使唯物史观派"重新回到民间来,重新确认自己的民间身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历史渊远流长,中国的史学也可说有很久的历史。但是始终没有写出一本中国自己的历史哲学思想史。西方历史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始于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约在公元5世纪。而中国的历史哲学如果从司马迁的《史记》算,恐怕也比西方早近5个世纪。但是,在近现代研究历史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可就大大落后于西方了。近现代西方在历史哲学界基本上(虽然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总结出自己的历史哲学思想发展史: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走向分析的历史哲学,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学史观;启蒙时代世俗化历史观;德国的康德、赫德尔、黑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