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满族说部的女性传奇故事是满族创世神话的移位,传奇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或为历史人物,或为传说人物,她们已经失去了神话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庸。在满族说部的传奇故事中,既表现了女神神话形象的变形,又表现了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女性人物的神话化使女性历史人物获得了原型性表现,而女性人物在现实中的悲剧性结局,又使女性衰落的现实体验获得了真切的表现。传奇性的表现使女性传奇获得了神话性传统,而悲剧性表现又使传奇获得了现实的生命体验。这两者的结合使满族说部女性传奇故事获得了极大的思想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3.
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汉代铜镜和石画像中经常出现。宋代铜镜纹饰之中也曾有过这一形象,然而其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均有所不同。西王母故事并非自宋代流传而来,所以人们一般都不熟悉宋镜中的西王母形象。本文试图指出这一故事的思想背景,并讨论宋以来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原因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擅长在作品中使用神话与《圣经》中的故事和典故去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他通过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塑造了黑奴迪尔西,运用神话原型赋予其不同的身份:隐性的母亲、女性版的约伯和希望原型的化身,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在神话原型之维中,迪尔西的塑造就其精神本质和文本的象征性而言,她更是现代人类集体悲剧境遇后人性复活与救赎的寄寓。  相似文献   

6.
《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尽管风格迥异,但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各自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分别展现了西方和东方的早期神话。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面描写,体现了女性在男权为中心的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东西方早期父权制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俄国伟大的精神领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中塑造了娜斯塔霞这一叛逆的女性形象,她敏感自尊,追求自我,有着坚定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俄国"新女性"的典型特质。虽然娜斯塔霞的反抗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女性自我意识的完全苏醒,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形象的塑造显示了他超前的女性观,即"当圣徒式男性拯救女性的这一神话已经破灭,女性只有通过自我救赎才能寻得出路"[1]。  相似文献   

8.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9.
《觉醒》这部作品在描写人物、情节以及环境等内容中渗透了大量神话元素,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觉醒》中的神话元素进行分析,将之与希腊罗马神话的人物、情节、元素进行比较,对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艺术女神维纳斯的故事进行研究,揭示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从传统的神话中汲取养料,又对传统的神话原型进行新的阐释,将女主人公艾德娜塑造成了一个美丽、大胆、独立、勇敢的美国新女性形象,同时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以及女性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塑造的曹七巧形象与劳伦斯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所塑造的康妮形象及其在《儿子与情人》中所塑造的莫瑞尔太太形象的对比,进而分析得出在丈夫这一角色基本缺失(或失职)的情况下,中外女性对于家庭、爱情、婚姻及新生活的追求有着巨大差异,同时在恋子情结方面前二者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见中外著名作家对人性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约而同地出现某些相似,同样值得后人钦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中国古代神话出现了历史化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将神话人物的兽形或奇特形象人形化、体系化。反过来,中国历史也在某些细节处又被神话化了,这从帝王的谱系关系与神王的谱系中可得到印证。这种神话与历史相融合、相附会的文化现象的诱因是儒家对神的慎重态度,契机是寻根问祖的宗族观念,动因是昭示祖的地位,显示自己高贵,为自己统治寻求神的支持的需要,也是对塑造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在神话女性形象中,道德精神美是最本质东西。因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外形美并不受关注,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种神话女性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丰富、绚丽的日本动画人物群像中,有不少其他民族的神话人物形象,但最后人们发现他们已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日本文化色彩。日本动画通过对这些神话形象的低龄化塑造,透露出日本民族凝缩的自我意识;人物和社会背景的日本化现象,突出表现了日本民族主义色彩,满足了当今振兴日本的社会理想;主神形象的女性化特征,揭示出日本传统文化的女性观。其他民族的神话故事已被日本民族意识的想象所代替,通过对其的变异式书写,可以反视日本民族自身。  相似文献   

14.
塔哈·侯赛因的《山鲁佐德之梦》与鲁迅的《故事新编》均重视从多个层面对神话人物进行塑造,并在其中凝聚作者的哲学、政治、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使神话形象言其所不能。这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存在诸多相似点,而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却大相径庭。利用神话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法,在鲁迅和塔哈·侯赛因的笔下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正是源于两位作家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奉献一批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些顽固威严的父亲、卑劣猥琐的丈夫和单纯幼稚的恋人等不同类型的男性形象。尽管这些男性形象既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女性形象鲜活生动,栩栩如生,也没有同时期男作家所塑造的同性形象那样棱角分明,清晰可见,却也从中彰显了女性在当时情况下的社会生活、社会地位、精神面貌、理想追求和对男人的愿望与要求以及男人在女性心目中的形象与位置,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对青春女性的形象塑造,不是侧重于外在表象的如实描摹,而是重于对人物风姿神韵的刻意追求。作者通过对青春女性的美貌蒙笼和生活雅化的极度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不同性格的青春女性共同蒙上一层浓厚的诗化色彩。再由这些女性的遗世脱俗而最终归于毁灭,构成凄婉的悲剧氛围,这悲剧氛围又加重了青春女性形象的诗化。这诗化色彩与悲剧氛围的和谐统一,构成;红楼梦;对青春女性形象塑造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女娲意象这一神话原型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小说立足于女娲式的民族精神积淀和现代女性独立、自尊、坚韧的中介点,从"创世""救世"等角度广泛展开,深入开掘,从而完成理想的女性塑造。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品格特征与女娲意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命脉相传的对位性关联,在她们身上融合了毕淑敏对生命传承、生存抗争、女性品格的深刻阐释。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女娲原型神话,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的觉醒和反抗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主题。曹禺先生塑造了繁漪、陈白露、愫芳三位身处黑暗而渴望光明的女性形象,通过描述这三位女性在觉醒和反抗过程中各自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形象地揭示了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中国女性追求解放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在《西游记》中,虽然对女性人物泼墨不多,但在有限的字里行间中成功塑造了众多和小说同样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女性人物。她们虽然类型、性格、功能迥异,但她们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处处以女性之美与儒释道融合为代表的中国人文传统深度契合,能有效地折射出她们所承载的文化因子,同时也为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西方女性的文学形象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古华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美好善良却命运悲惨;一类是有文化有见识且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类是改革型女性。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最常用的是白描手法,其次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第三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氛围描写,达到渲染、烘托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感情的目的。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古华对新时期文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