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初治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二三十年间,是云南实现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总结和借鉴历代治滇思想和治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充实,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滇治策体系,其治策涉及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较为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成为其后清朝统治云南的治边思想和治策。  相似文献   

2.
杜娟  曹盟 《南都学坛》2005,25(3):40-41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为了稳固统治,唐朝与回纥首次采取了和亲策略。唐朝统治者的个人因素给和亲政策提供了可能性,是唐朝政府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也是唐朝统治边疆的一个有效方法。唐与回纥的和亲具有代表意义,巩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原王朝治边的理念、方略与制度安排相对完善,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治边理念"是中原王朝治边思想与方略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天下观、边疆观、华夷观与夷狄观。"治边方略"指历朝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所形成较稳定的谋略与传统,核心部分是地缘政治方略、文化软实力方略、博弈谋胜方略。"制度安排"包括制度制定以及修改完善的过程。边疆统治制度是中原王朝治边的理念、方略的制度化体现。中原王朝的边疆制度,可分为秦汉至宋代施用于整体边陲的羁糜治策、元明清时期以土官土司制度为代表的因地制宜型制度两个发展阶段。自元代起,中原王朝对邻邦实行藩属国制度。  相似文献   

4.
“因俗而治”是清代对蒙古族立法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是清朝统治者对历代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方略的继承的结果,也是清代统治蒙古成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清前期对东北的治边思想,是清王朝治理全国边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大一统”、“从俗从宜”、“分而治之”以及“中外之防”等四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清朝制定正确的治边政策,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清晰边界和有效边治是民族国家边政的重要内容.中国疆域广泛,尽管古代帝国绝大多数统治者常以“华夏文明至上”耀居,在“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弱边治意识主导下,遥远边陲不时也被施授“犒赏”周边方国.但清晰化边疆却始终是古代帝国或者说历代政权统治者的重要意志.为了更为恒定地保有和富裕边疆民族,中国历代政权统治者都结合边疆事实设计并轻重有别的施行边疆政策制度,有序化治理边地,充分培养和巩固边疆民族的国家意识.然而,边疆制度源起并服务于地方边地事实,地方边疆的发展更变对边疆政策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曾经的有效制度急需在经验总结和检讨中修正,进而设计创造出契合民族国家以及地方边民多重利益主体需求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进入中华民国以后,外国势力掀起了新一轮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活动,中国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起边疆民族问题,边疆研究高涨,近代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国家主权观念逐渐普及,现代边政思想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不断探索和实践,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当时边疆民族政策的形成以及边疆民族问题的处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八十年代初,为维护西南边疆安全,清朝内部上至中枢要员,下至督抚重臣,以及驻外使节、社会舆论围绕越南问题掀起了一场保藩与弃藩的论争,促使清政府对治边理念与治边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对越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朝统治者在保藩与弃藩之间徘徊,并没有形成系统稳定的对越政策,也没能有效地挽救边疆危机。保藩与弃藩之争体现了清朝统治者面对近代边疆危机,对法国侵略越南的认知发生转变,同时为维护中越藩属关系和巩固边疆安全上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9.
两宋时期,因中央王朝国力弱小,不能对西南边地的乌江流域进行大规模经营,各种民族势力于是乘机做大,形成对一定地域范围具有控制能力的政治团体。同时,鉴于北方边患频繁,赵宋统治者抱定"北有大乱,不暇远略"的方针,对乌江流域地区主要采取驻军置堡、灵活羁縻等惯用性治理传统,外加适时招徕、以夷制夷等阴柔性治理策略。大宋朝廷通过这些治策之间的相互配合,不仅削弱了乌江流域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消解了当地的民族势力,而且深化了乌江流域的政治统治和维系了边疆一统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明清统治者吸收了以往历代统治经验,十分重视教育在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过程中的作用,将教育视为治边重要方略。适应于边疆与内地联系愈加紧密的历史趋势,清朝在云南边疆举办教育的力度超过明代,各类学校的设置范围更广,尤其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大量开办义学,成为清朝云南边疆民族教育的显著特点。明清云南教育的发展,在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推动边疆民族社会发展,促进边疆社会内地化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自然生态观的重新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生态观.而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生态观走人了误区从敬畏自然到人定胜天;由满足与自给自足向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出现短期行为.因此,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应倡导环境意识,树立人类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的"五功"与回族妇女的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好,除了他们在饮食上的禁忌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外,还与伊斯兰教对所有信众要求的五项基本功课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通过对昆明城区、厂矿、农村的近百名老年回族妇女进行了调查,证实了"五功"对回族老年妇女健康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文献的时空性、创造性、科技性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属于文化的范畴.由于物质载体的不同,文献也表现不同的文化理念.网络文献的出现,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结果.它具有时空性、创造性与科技性的特征,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具备了这些特点,本文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实地凋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傣、哈尼和布朗族妇女的受教育情况.指出其共性是民间教育,传播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不平衡性是各族妇女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不同.教育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方式对知识的需求作用,经济条件对教育的影响、宗教教育与妇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地理发现是地理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在在云南省的东部也发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道两千多年前当地少数民族先民建告的古长城遗址.其地理文化内容之丰富是先前所想象不到的.它可以再现云南古代原住民族历史、地理和文明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将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至1966年;1978年至今.从而指出民俗研究在认识论上的重大改变,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探索以及新兴期云南民俗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凭借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纷纷涌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利用传教名义从事侵略活动,引起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掀起了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改变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政府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免收义务教育费并建立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是关键;而改革教育体制及教学内容,加强产学结合,让群众从教育中得到更多的切身利益,提高他们支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则是根本.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研究立法听证范围的必要性在于限制听证的消极影响、保障立法机关一定的自主权利以及考虑现实的承受能力.确定立法听证的范围要遵循利益均衡原则和成本不大于效益原则.我国现阶段立法听证的范围可以采用原则性规定、列举性规定和排除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条件下,以应用经济统计学和教育经济学为指导,对少数民族相对集中一些典型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效益作可行性分析,为学校和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可操作的方法,为我国同类型、同层次民族地区提供教育经费统计和分析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把握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对有代表性的方面作出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