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山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一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本文在分析长白山旅游文化内涵和长白山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长白山区域旅游文化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却处于起步阶段,珍贵植物资源的科普与宣传尤为匮乏,因此有着极大的研究空间.在对长白山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论证了长白山植物元素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方法,探究长白山植物元素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价值意义,为长白山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具有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品牌价值巨大、产业基础夯实和开发机遇良好等发展森林文化旅游的优良条件。通过构建森林文化与旅游文化双轮驱动机制、开展森林文化旅游功能分区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精品旅游节会、加强森林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等措施,以实现张家界区域文化与森林旅游的全面融合、旅游核心区和旅游商品集散地地位的树立、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和森林文化旅游带动能力的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前游客在长白山地区文化旅游活动多数以"短时间、高密度"的打卡式旅游为主,游客既缺少了解长白山地区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时间,也没有对长白山地区文化历史、萨满文化等产生足够的兴趣.长白山地区文化的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都处于待开发状态.基于这一现状,分析了旅游者及潜在旅游者对长白山地区文化旅游的情感认知,并针对游客的认知开发...  相似文献   

5.
研究指出,长白山天然矿泉水资源法律保护机制的完善程度,不仅关系着吉林省天然矿泉水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对长白山地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针对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产业准入标准设计门槛偏低、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缺乏以及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法律机制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引入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建立健全长白山天然矿泉资源的法律保护体制,以提高长白山天然矿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6.
三山五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三山五园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整体性,基于相关理论从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进行文化保护与发展,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历史风貌保护与优秀文化传承,三山五园要将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注重旅游者体验和活化遗产价值的理念贯穿到旅游发展之中.发展旅游应打造开放式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构建“一核三轴三区多片”的旅游主体功能格局.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深度文化休闲旅游和科教创新文化旅游.而旅游引领三山五园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多途径推进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商品的研发和推广;以旅游环境优化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和以项目活动促进区域影响力提升.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区域共性文化的整合开发对于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带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以滁宁地区为案例地,探讨明文化旅游的共生条件,即在资源、地缘、政策、市场层面具备的共生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构建了滁宁区域旅游的3种共生模式,即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城市—城市"共生模式、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城市—景区"共生模式、统筹整合机制下的"景区—景区"共生模式,进而立足案例地,提出了优化两地共生环境、畅通两地共生界面、完善利益共生机制的具体措施,以期有效促进滁宁两地一体化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度的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文化遗产众多,是一条拥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线路,对于传播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合作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中亚五国居民的视角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国文化遗产旅游合作中参与主体处于低水平的"囚徒困境"和跨国文化遗产旅游合作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指出,新时代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共赢,就必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主动"的"三主"多元合作框架机制,彰显文化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