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能力、语言能力、第二语言(外语)能力和国际汉语语言能力几个概念的层层解剖,逐步勾画出来一个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结构模式图。这一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由汉语语言知识、汉语言语技能、汉语文化语用能力和汉语语用策略能力等四个主要成分有机结构而成;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两个阶段或者层次,即:汉语基本语言能力的获得和汉语综合交际能力的养成。对于前面两个能力成分和汉语基本语言能力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我们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后面的两大能力成分和汉语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却还没有多少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方面的有效探索也不多见。这一现状,无疑为国际汉语教育教学从业者来带来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研究实践语境。  相似文献   

2.
为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中引入任务型语言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及实验结果分析得知任务型语言教学能有效提高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通过问卷及访谈了解到任务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针对少数民族预科任务型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求重视语言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与汉语教学理论及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挖掘汉语言理论与学生母语之间双向研究的对应和不对应规律,编写出以汉语学科教学理论为指导、体现语言教材编写原则、适应少数民族汉语学科教学实践的受学生欢迎的教材。  相似文献   

4.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是要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任务型教学法正是以培养语言能力为主线,把语言知识放入实际语言交际中来进行实践的教学法。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更具有交际性和真实性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就能使教与学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工具性是语言的一种重要性质。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这一根本特征来提高教学质量,使语言教学科学化。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  相似文献   

6.
刘永亮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112-114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近几年在招生规模和学生数量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上却存在一定的滞后,特别是实践教学存在严重缺失,这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内涵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及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缺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偏弱,不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通过课内实践教学,开展一些有效的课内情景模拟和语言技能强化;二是构建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是创建英语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和应用能力;最后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7.
实践性外语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外语教学迟迟走不出耗时低效的沼泽,归根结底是教学体系存在问题.为了实现外语教学在新世纪上一个新台阶的战略目标,必须对旧的教学体系进行大的改造,建立起新的实践性外语教学体系.新世纪的外语教学应该以能力培养为纲,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充分发挥语言实践在外语教学中的主导功能,高效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实际外语能力,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时代所需要的实践型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多维一体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任务重 ,要完成大纲要求 ,培养高素质人才 ,就需要进行教学研究 ,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 ,寻找适合各校特点的路子 ,以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 ,提出了多维一体教学模式。其内容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解决英语教学中的“质”的问题 ,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第二课堂教学解决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量”的问题 ,即提供语言训练和实践机会 ,由此构成课内课外立体化多维一体语言教与学的环境。实践证明该模式是科学实用、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是个人母语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高校语言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汉语课程体系.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中包含了一些汉语教育的课程,但是语言教育意识不够突出,现有的以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和普通话训练等为主干的汉语课程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提升汉语能力的途径,但是课程设置还存在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母语教育的需要.构建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汉语课程体系应该把握三个原则:课程设置以发展语言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课程开发以语言能力量表为依据;课程内容编排要满足语言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0.
汉语和汉语教学是一个大问题.第一,需要对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再思考并加以规范.“对外汉语”、“第二汉语”的说法有负面效果,不适宜继续使用.第二,汉语教学由于对象的不同是多种多样的,必须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国外进行汉语教学,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应当注意到人家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的感受.第三,区分语言和言语在汉语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言通,不是语言学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1.
谈谈侨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侨归词是一种特殊的、有着曾被别种语言借用的经历的本族词。译词(意译词)不管是旧词之义的引申,还是新词的创造,都得利用本族语的材料,因而都是本族词,而不是借词(外来词)。所谓"日语借形词"是个不合理的概念,这类词的主体是用汉语的材料构成的表达西语的词义或短语义的译词。当它们处在日语中时,日语语言学也承认它们是汉语借词,即承认其源头在汉语之中。它们回归汉语之后,则已恢复了其本有的汉语词的身份,成为汉语本族词中的侨归词。因此,汉语词典不应把这类词标注为外来词,汉语外来词词典则不应收入这类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众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史学资源与实践活动,有自身的探索过程.当然,受到了美国公共史学学科建设思维的影响.这个探索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国通俗史学、应用史学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并立,以“大众史学”替代“通俗史学”,按“公共史学”模式建设中国的“大众史学”或“公众史学”,建设名实相符的中国公众史学.中国公众史学学科的形成,是典型的立足中土、借鉴西洋.中国公众史学是中国物种,不是外来的,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记录汉语的同时,也对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书面上,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改变词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形式,导致词的结构和意义发生"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每个国家的外交都带有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两件典型事件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项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 ,包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例证分析 ,从汉民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出发 ,探讨汉语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古学复兴是清末国学保存会同人对他们所参与的国粹保存运动的定位。一方面,文艺复兴被当时的思想界描述为欧洲近代化史的起点,另一方面,国学保存会所谓的“古学复兴”,又有其独特内涵。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打破官学独尊,提倡独立思考;二、继承有清汉学传统,“复兴”古学;三、倡导国语写作。因此,古学复兴的思路看似西学影响的结果,但对它的解读,又离不开对中国、尤其是晚清以来的学术史的了解。本文从清代学术史发展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对此,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信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认同感,加强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和汉语言风格关系密切.从文化角度切入,透过对汉语言风格现象的分析来观察、了解隐藏在其背后的中华文化因素和透过中华文化背景来审视汉语风格的存在状况和演变规律,是应合人们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要求和提高汉语风格学品位的必需,也是对汉语风格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语比喻与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语言具有双向互动性,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的语言哲学观,制约着该语言社团全体成员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摹写。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基因对句法单位的象似组合,汉语比喻辞格的生成都具有某种编程式的钳控。汉语比喻的构建、喻体取舍、喻点的多"边"二"柄",无不潜存着丰富的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0.
从高本汉最早的著作开始就把中国音韵学和方言田野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中古音的构拟和间接的上古音研究方面,方言资料是相当重要的角色。早期的方言田野调查以字音为主,后来认识到俗传词才是探索方言历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