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红叶题诗”是古代著名的婚恋题材,历来多作宫怨解读。笔者通过对七篇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纵横剖析,阐释唐五代宫女的独特性与命运悲剧、晚唐五代士子的热望与苦痛,揭示出它隐含在宫怨背后广阔的时代性、社会性整体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已摆脱子、史的束缚 ,逐步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有意为小说” ,叙事艺术的增强是唐五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勾勒唐五代小说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叙事视角自身的特点 ;二是在叙事时间上 ,标注年号、有意识“扭曲时间”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笔法的运用构成唐五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时序 ;三是叙事结构上 ,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 ,作者还通过设置“小说之眼” ,使叙事结构趋于谨严、完整  相似文献   

3.
作为四分之一世纪之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积淀,“知青情结”是有着相同经历的整整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具体表现为对土地的眷恋、对人民的热恋、对青春的追恋和对精神的苦恋四大社会特征。然而,透过这一情结豪迈而悲壮的外部色彩,又折射出被“左”的错误耽误和伤害的一代人的历史悲剧和遗憾:畸形的知识结构,局限的社会视野,沉重的精神包袱。这种二重性特征正是“知青情结”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化与祖国大陆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内在联系。然而由于长期的政治分隔和地理分割而使其与大陆文化形成了母子分离之势 ,于是 ,“寻根情结”就成为台湾作家笔下的一个常见主题。本文力图解读台湾“寻根小说”中“根”的内涵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并进而分析其艺术追求 ,从而透视出当代台湾人民的文化心态 ,为两岸统一与文化交流提供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抛开传统小说模式的评价系统,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或者说用“向内转”的方法来探究萧红小说的情节结构特色,发现萧红小说中蕴含一个宏大的情节结构模式———“背弃-逃离”模式。这一情节结构模式贯穿于她的大部分作品中。通过对这一情节结构模式的探究,还发现作家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结”———“仇父”情结。  相似文献   

6.
美国“模范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195 0 )是第一部赢得广泛赞誉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 ,但同时也受到某些民族主义思想极为强烈的华裔男性作家的批评。本文透过这场争论的表象 ,分析了与该小说有关的华裔美国文学的两个悖论 :1、“大熔炉”与“大拼盘”理论所蕴涵的同化与共生 ,彻底的融合与简单的混合的之间的矛盾 ;2、作者在创作《华女阿五》的过程中 ,潜意识地受到所谓“种族主义之爱”的影响 ,在对待种族主义问题上出现某种矛盾心态。这些矛盾 ,从本质上反映了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作为横跨新旧两个世界的文化边际人在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时所必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慈悲与正义:《威尼斯商人》两极价值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是所谓“复仇”与“慈悲”,在代表这两种力量的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较量中,该剧涉及到夏洛克复仇的情理性,受罚的公正性及高利贷的合理性,对该剧反犹与倾犹的两极解读可以洞知戏剧家的复杂心态与矛盾情结。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 ,“后现代”思潮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诸多领域都有所表现 ,中国当代的“后现代”思潮具有相当鲜明的“中国性” ,它滥觞于“文革” ,植根于中国民间的世俗化心态和相对主义智慧之中 ,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价值取向一直是“革”农村小说的中心视点之一。对“封建迷信,资本主义倾向,修正主义”的“阶级理性批判”,由“贫下中农直接对土地的渴望,知青在农村的成长历程,新一代贫下中农的转型”所体现出来的“恋土情结”,以“阶级斗争”方式,通过“集体化”途径,直达“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长征之旅”,共同构成了“革”农村小说自我标榜的价值景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是与由”、“父与子”、“情与法”这三对矛盾入手,评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救赎”主题,探究小说主人公复杂的“边缘人”心态。  相似文献   

11.
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自问世以来,一直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传承典范,尤其在唐中晚期及五代,掀起了李、杨故事材料收集及创作的高潮。从现存笔记作品来看,此类题材在唐传奇的影响下,呈现出典型的"信""奇"特征及一定程度的"高力士素材中心源"现象。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以马嵬坡事变为分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质上是诗人的“自我”在文学幻想中按照分身的方式进行的多重投射。话语主体李隆基的形象,既蕴含着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又有诗人自我宿命的感伤;而杨玉环,则是糅合了“美人幻梦”原型和诗人自身情殇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女性“符号”,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另一种塑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13.
白朴的《梧桐雨》藉李、杨爱情悲剧的演绎,融入了家国沦亡的切肤之痛,揭示了人类的自然情欲与社会机制、道德规范之间尖锐的对峙。这种对峙对处于特殊位置的个体施加无形的压力,造成情爱与理智取舍上的脆弱和无奈,并最终导致人格的扭曲和个性的丧失,酿成盛衰无常、命运难料的失落感和幻灭感。  相似文献   

14.
浅谈李渔的“恋母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深厚的"恋母情结",这主要是由他矛盾的心态所规定了的.同时,这一"情结"的生成,又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父权话语"的反叛和对情感的重视,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可人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观察评价和叙事角度的变换,必然形成对历史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长恨歌>、<马嵬>、<马嵬驿>就是这样对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对比剖读此类由相同反映对象衍变而成的历史文学文本,可以反观当下的思想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6.
李唐时期婚姻观深受胡族影响①,特别是随着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婚恋与情爱,婚制的宽容与松动,使春秋时期的自主婚重生再显。故此,在盛唐时期先后发生了寿王瑁与杨玉环、玉真公主与张果老以及后来的张生与崔莺莺等自主婚姻、自由恋爱、有情人结为眷属的爱情故事,而这些爱情故事皆发生在爱情圣地——蒲州。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唐肃宗李亨在"马嵬事变"发生后,决策分兵前往灵武,建宁王李倓在决策中具有首倡之功,但是建宁王李倓与太子广平王李俶之间从此开始了权力的争夺。在广平王李俶一派的政治压力下,最终唐肃宗赐死了建宁王李倓。李倓的真正死因,并不在于宦官李辅国等人的诬陷,李倓之死的实质,乃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隋唐演义》的成书过程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演义》是说唐系列小说中的集大成之作。褚人获以“杂记之小帐簿”为写作标准,整合此前的说唐小说、唐宋笔记,广泛吸取戏曲说唱艺术、史传作品的“营养”,创作成一部一百回的《隋唐演义》。本文以作者书序为线索,试图梳理《隋唐演义》所继承的书目来源。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褚人获对此前说唐系列作品以及唐宋笔记故事的继承发展,本文在《隋唐演义》与《太平广记》等系列小说集的关系、《隋唐演义》与《逸史》的关系以及转世因缘的线索等内容上提出了新的看法。综合而言,《隋唐演义》是在褚人获吸收综合《隋唐两朝志传》、《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杨太真外传》、《梅妃传》、《太平广记》系列小说集等书的基础上整合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小说重“实录”,唐传奇则讲究“作意”、“幻设”,即重虚构。这种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变化,使得依附于史传的笔记体小说,一变而为具有虚构意义和主观创作意识的独立小说文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唐人“好奇”、“逞才”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促进了小说家主观创作意识的产生,使之“作意好奇”,逞其“意想”,展示其才华。因而对于小说脱离史传的附庸地位,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小说文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