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文学史上不同的作家写出同名小说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后代作家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也出于必然。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学习鲁迅对于外国文学遗产“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毫无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运用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格式。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面考察的一个结论,也是他大半生人生经历的一个痛苦结晶。小说既呈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主题,又呈现了个人的发现和灵魂的自我拷问这一“个人主题”,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集感官审美和换喻隐喻为一体的重要的文学要素.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月亮作为一种扩张意象,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性意象.月亮既是使狂人变化的动因,同时月亮意象背后所内涵的是鲁迅特有的多层次隐喻和自己的生命体验.自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来,月亮意象的这种多层次的意义结构便已建立.从此月亮意象不断地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成为了鲁迅文学世界中极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关键意象.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有很多可比之处:两个文本涉及了“吃”人主题,却有不同表现;都运用象征手法,但承载的内涵不一样;主人公都是迫害狂精神病患者,但又有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7.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文学主题的文化语境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启蒙小说。它既是对“五四”时期个性主义与人类主义思潮的回应,也是对鲁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种创造性承续与发展。《狂人日记》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小说,它对现代中日启蒙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作了清醒预言,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9.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文本,论析其荒诞特色.这荒诞、荒唐的艺术形象,蕴含有普遍象征意义,即鲁迅自己所揭示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吃人”的弊害不在真正吃人的本身,而在吃掉人的灵魂、精神、思想、自由、人格,成为一切听从主子的精神奴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少有同名的作品,这是因为已经有了的书名,如果再去沿用,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鲁迅不避这样的嫌疑,他在果戈理写出了《狂人日记》八十多年之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狂人日记》。无疑,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某些方面是受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在题材、体裁、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这些相同或相似,一点也掩盖不了鲁迅的创新精神和独具的思想光芒。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就曾十分客观地指出:“一八三四年顷,俄国  相似文献   

11.
假面剧     
7月8日,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爆出窃听丑闻。这家隶属于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英国媒体,因涉嫌窃听电话和腐败行为,而受到警方调查,新闻集团前英国女总管丽贝卡·布鲁克斯17日被伦敦警方逮捕,但是很快在默多克的斡旋下获准保释。这个消息让默多克很欣慰。但是丽贝卡和卡梅伦却不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戈尔丁创作生涯中《蝇王》和《撒谎》这一首一尾两部小说为对象 ,借用现代心理学情结概念 ,选取情结与文本为视角 ,第一次探讨戈尔丁创作中的希腊情结 ,进一步解读戈尔丁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许吉如 《金陵瞭望》2010,(10):28-31
何振梁:国际奥委会荣誉委员,中国奥委会荣誉主席。他身体很不好,每隔一天就要做一次透析。然而在过去的大半年里,他不是在五大洲奔波,就是在前往五大洲的飞机上。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他的第一件事儿不是倒时差,而是寻找做透析的地方;他的第二件事也不是倒时差,而是做完透析之后立即联系当地的奥委会委员,进行沟通。在最后举办的陈述会议上,这位老人以满腔的真情与纯正的法语赢得了所有委员最持久最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高失业率”和“一些失业者不愿从事低薪工作”两个现象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失业背后的权力因素。在这两个现象的背后,是劳资之间权力的失衡:经营者能够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解雇工人,压低就业者的工资,压低到就业者不能接受的地步。因此,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存量失业的层面,需要政府干预经营者的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失业。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对外殖民扩张及军国主义的源起,起始于1874年的出军侵台事件,而其幕后的指使支持者是美国。"山原号难船事件"本为普通的海难事件,但在美国人的挑唆下,却成为日本出兵侵略台湾的借口。而日本出兵台湾,以为琉球民伸张正义为借口,实质却为切断中国与琉球的藩属关系,以达到最后"吞并琉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黑人长期受到种族虐待和歧视的积淀,使偏见始终存在于许多白人作家的各类文本中。本文通过对“哈莱姆文艺复兴”中代表诗人的创作主题和主要作品的归纳浅析,解读他们充满了理性、尊严、宽容和追求理想的心灵,旨在呈现美国黑人民族真实的思想和完整的形象,并强调要重视其对美国社会和文化所作出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资源之一,是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幼儿园在积极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的同时,将"朴素"的创设理念转身"华丽"。幼儿园环境创设"华丽"的背后是幼儿园高收费、教师高压力、家长高期望值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本质进行再界定,立足于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目标,顺应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向,推动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总是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同样具有时代性。通过对英语新词的研究可了解现代西方公司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理念和价值观,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信息,同时也进一步论证语言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体裁从古代单一的诗歌形式演变到现代形式多样的散文、游记、各种小说和诗歌,作品数量惊人.但一分为二的看,这种变化及其实质能否经得起审视而被简单地认定为单纯的进步?实事求是地说,不是,而且本质上是一种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