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萍  张涛 《天府新论》1998,(1):96-96,F003
人们往往以为训治学是基础性传统学科,相当古老和成熟。但实际上,中国的训治学过去一直处于一种粗疏、落后的前科学状态,未能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无法适应当今科教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使训治学真正摆脱发展滞后的困境,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改造,冯浩菲教授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间目的研究成果,最近推出了《中国训估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而构筑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训治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我感到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本书对训估学的名称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  相似文献   

2.
陈连山在 2 0 0 4年 8月 12日《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 ,过去被批评为形式主义的把口头性视为民间文学首要属性的观念才是真正具有客观认识基础的一种观念。第一 ,口头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一般书面文学最明显的区别 ,因此可以作为民间文学的代表性特点。第二 ,口头语言是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3.
<正> 所谓“三不足”说,史学界差不多一致认为是王安石本人提出来的。例如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王文公集》的前言,就这么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王安石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九八五年第一期的《晋阳学刊》,刊登了顾全芳同志的《评王安石变法》一文,也说:“变法期间,相传王安石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所谓的‘三不足’精神,  相似文献   

4.
殷学明 《河北学刊》2012,32(2):84-87
与"缘情说"相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事说"是围绕着事件概念对文学的本质、发展、创作以及接受重新检视后而建构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历史文化诗学。发掘"缘事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和揭示历史叙事、文化叙事、文学叙事及文学生产的基本机制与内在规律,从而为当下戏仿以及经典再生产等文学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缘事说"的运作方式是缘事生理、缘事生事和缘事生情,创作方法是托事于物、用事、叙事等。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缘事说"的发掘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个别字释义不全面。本文对“一”部字如“甫”“丈”“吏”“丘”的释义进行补说。其中有的字义《大词典》也漏收,本文也做了交代。  相似文献   

6.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用“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作者袁仁林,字振千,清代陕西三原县人,雍正年间贡生,蒙馆教师。此书写成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收虚字51组,共155个,计单音80、复音75个。《虚字说》在释义方法上同古代其他虚词专著相比,既有许多相互承传的地方,又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对后世的虚词著作尤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谈谈《虚字说》的释义方法。这是《虚字说》一书最主要、最基本的虚字释义方法。从历史上看,由声气角度入手来解释虚字是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一个传统。从…  相似文献   

7.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的核心范畴之一,受到自孔子以来诸儒的重视,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对其加以阐释,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本文从“中庸”本义出发,详细考定孔子“中庸”的内涵,总结出其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的三层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8.
王颖 《理论界》2023,(11):92-97
《儒林外史》中的景物描写因其稀少与琐碎往往被忽略,事实上,这些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叙事写人的艺术匠心。它们前后关联,相互照应,一幅幅田园山水画卷构建了理想文士的精神家园,宗祠人文景观描画了真儒们的理想社会蓝图,都市景观对真儒改造社会理想幻灭的原因给予了一定的揭示。《儒林外史》的景物描写为小说主题的揭示以及文人精神追求的展示提供了形象的图鉴,对小说的文本建设有着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9.
说“中庸”     
摘 要 《中庸》集中体现了儒学中庸之道思想.现代人释中庸为折中调和,是根本性的误读.“中”的本义是内在的且能贯通上下者,“庸”的本义是实用,中庸其实具有体、用两重性.因此,中庸之道既包含着形上学意义上的本体的存在,也表现为形下学意义上的作用的实行,既是精微幽深的天下之正道定理,又是平常普适的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庸》在详细解说中庸之道学理依据的基础上,指出在天人关系的大框架中,人的修养进路和方式,并为人们展现出儒者的最高的人生价值和最理想的人生境界.中庸的“时中”观念具有发展的性质,所以中庸之道不是僵化的,中庸的“中和”观念,更具有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功能,在社会学、生态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皮币考辨》一文中,作者对目前史学界定论已久的“皮币纸币雏型”说提出异议,认为汉代皮币实为外交礼品之一种。笔者在读书中发现“皮币非货币”说不仅有历史学依据,而且有其语言学渊源。所以,草献此文,拟从币制命名的本原方面予以“考镜体制,辨章源流”,或许有利于对“皮币”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认为:“币(幣)”字的最早语源是“蔽”即遮蔽的意思,字写作“市”。《说文》:  相似文献   

11.
张国艳 《殷都学刊》2009,30(1):113-117
虚词"并"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数量统计,"并"的这种用法长期以来被忽略掉了.而且目前对"并"其他虚词用法的认识也还不甚全面.虚词"并"用法多样,可以作副词、连词和介词,但这些用法一般被认为是"转借"了"並"的用法.关于虚词"并"的用法及词义演变情况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12.
创作是作者由内 (内心 )而外 (作品 ) ;鉴赏 ,则是读者由外而内。此双向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由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二度创造所共同构成的这一“艺术活动” ,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多次双向逆反运动中“发生”的。“二度创造”表现为一是在原创作品形象的基础上 ,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 ;二是对原创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的评价。而意境即应该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首先提出的。党的十四大认为,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对于和平统一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维护世界和乎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一、“一国两制”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一国两制”概括地说,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一个中国”是前提。就是祖国要统一,只能在一个中华…  相似文献   

14.
审视王弼思想的研究,“无”“道”“自然”等范畴虽然受到了学者的重视,但“因”等概念,至今仍为人所遗忘。“因”作为其实践哲学的支柱,是他整个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理论依据是性分自足,由于本性自足,因此,只须因循个体特性来成就个体。“因”不是单一被动的因循,而是“随物而直”,“直”在“因”的前提下,使主体被动的行为带上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反训,是指同一个词具有两个两反而相成的意义,相当于“语义对立词”(Ambivalent word)。历史地看,它主要表现为一种词义现象,而非训诂的法则。其类大致如下: (一) 授受同词:  相似文献   

16.
刘俊 《江淮论坛》2014,(5):108-113
“观过知仁”是孔子提出的“观人之法”,历代诠释纷争不断,至南宋朱子与湖湘学派展开激烈辩论,使其纷争达至鼎峰。通过梳理“观过知仁”的历史分歧,分析朱子与湖湘学派争论的实质,厘定“观过知仁”的本义,发挥其修身养性的价值,对于处在浮躁喧哗的现代人的心性修养是极为有益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大力 《江汉论坛》2023,(3):107-113
如所周知,一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本质和总体上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和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或者全部精神和物质的文明,都是在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下产生的,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故探索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始终是人们长期关心和探讨的永恒话题,中华文明亦不例外。关于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问题,包括历史地理学界在内的我国学术界曾有过很多研究,得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核心特征之一,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深刻认识,必将对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脚下这片物华天宝的美丽土地,是上苍赐予中华民族的丰厚礼物,她目睹了中华...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等,诸家释为“中”字,确无可易。除了这一类“中”字,甲骨文里还有另一类“中”字,长期以来被忽视而误解了,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9.
把世界看成由一种或若干种元素所构成,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存在过。它们就是古代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根”学说。不管它们是在何种场合、以何种目的被提出来的,实际上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因而都具有哲学上的“本体论”意义。本体论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定一个世界本原和本性是什么的结论,它同时还包含着那个结论如何得来的理由和途径。因此可以说,考察本体论,必然要顾及它的“论本体”,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出现之前,包括论证推理在内的人类思维…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西力扣关以来,国人学习西方的步伐越来越快,从西艺到西学、西政,其价值取向的重心也日益滑向西化一边.在此大势之下,柳诒微着力于宣传国史、提出了中国文化之西被问题.虽也难免受"定于一尊"倾向的影响,但是其对中国文化普适性价值的追求,却也体现了对某些现代价值观念的认可和寻求民族主体精神的某种尝试.中国文化向来就有"和而不同"的特点,多元性的观点、多种不同学派的共同努力正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