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私塾应当是义务教育的一种补充教育形式,它与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并不冲突;义务教育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未成年者其父母的一项不可剥夺的教育选择权.中国义务教育法应当为私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始社会转型,与此同时,私塾教育亦开始为知识分子们所反对,政府也开始对私塾进行逐步改良。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私塾——新学堂并存的教育体系二元格局,知识分子的觉醒,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新学堂的兴起,私塾自身的缺陷,政府的低效率,宗族社会的关系,在这些社会背景和历史动因影响下,开始了近代中国困顿与求索,蜕变与传承的私塾改良进程。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南京政府对私塾的改造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十年代对私塾的改造,是使我国这一传统的教育形式向现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阐述了三十年代私塾存在的基本概况、分析了私塾存在的原因及弊端、叙述了南京政府对私塾改造的基本措施,分析了改造私塾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4.
康熙时期是清代东北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东北南部教育大体恢复到了明末的水平,北部则从无到有,开辟了教育的先河.此时的教育有儒学、八旗官学、书院、私塾等几种形式,它们的发展成了近代东北教育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义务教育的刺激、带动下,广东地区私塾改良进入厉行阶段,政府大规模解散私塾。然而,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新教育一时无法普及,大批儿童失学,造成严重偏差,影响初等教育的正常发展,给较为薄弱的乡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一味追求教育现代化使广东地区初等教育付出惨痛代价。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基础教育领域始终是新旧教育并存的二元化格局。以1935年为例,官方的全国性的调查统计认为私塾规模小于新式学校;但是从全国、到省,再到县区乡的调查数据显示:越往基层,私塾的规模也越大;民间研究也认为私塾超过新式小学的数量和规模超过官方的统计。这说明民国时期私塾的能量被政府低估了。  相似文献   

7.
一 西式学校教育走向世界,而中国私塾和科举制度则早已灭亡.此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山西大学今日之规模,乃由西学专斋而来,中学专斋自行消亡,故山西大学的创始人应当是李提摩太,而不是岑春暄.而今中国人民大学却要办中学专斋--国学院,只是不知道这国学院如何分系科和专业设置,是不是学外语、外国史、外国经济学、外国哲学……?国学院的教师是否享有西式学术职称?学生是否有西式学位?今日世界列国教育都从西方教育模式而来,而不是从私塾发展而来,这可能是常识.  相似文献   

8.
田庆锋 《广西社会科学》2007,(9):188-192,F0003
中国农村教育史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作为历史经验,中国古代农村教育史研究仍对现代农村教育改革,乃至中国整个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史的研究逐渐受到了教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分"古代农村教育"、"近代农村教育"、"私塾、私学与农村教育"等专题进行述评.其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缅甸华侨教育的发展过程,凝聚了华侨先辈含辛茹苦不辞艰险的心血,体现了当地华侨的高度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在当地华侨社会及侨居地人民中间均有良好而深远的影响。追述缅甸华侨教育的概况,是有意义的。本文仅就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缅华教育,作概要综述。(一) 缅甸华侨教育的创立,与南洋其他地方有颇多相似之处。辛亥革命以前,当地仅有私塾存在,及至国内兴办学校之风传进缅甸之后,缅华社会中的开明有识之士,深感旧有的私塾已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于是便有创立学校之倡议。旅缅华侨创办学校,始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即一九○三年)。在仰光,首有中华义  相似文献   

10.
万彩艳 《理论界》2012,(6):184-187
当今社会,伴随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艺术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如同古代私塾、近代学堂,不管人们是否乐于接受,都适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多方因素影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虽迈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却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性进展。当今社会,中国要不要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大众化艺术教育到底如何进行,是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基础教育以私塾为形式,人文性的四书五经为其内容。清末民初,私塾为理性化的班级授课制所取代,这是理性在教育领域的第一次胜利;近十年来,基础教育集中于乡镇以上学校,村小学被拆并,乡镇初中日渐缩减,农村教育资源被抽空,这是理性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扩张。理性化带有形式合理而实质不合理的悖论特质。基础教育之理性化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导致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越来越淡漠。目前,较为富强的中国社会也越发意识到,文化归宿之于中国人安身立命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所在。克服教育理性化阴影,在于文化的再植入。故而,面对教育理性化,亟待嵌入文化意识,须将本土文化嵌入基础教育之中以避免教育的无根性。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华文教育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红卫 《船山学刊》2006,(2):222-223
新加坡华文教育从开创华侨私塾崇文阁算起,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从其嬗变的历史轨迹来看,可以划分为开端、兴盛、式微、复苏、振兴五个时期。目前,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人的华文教育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正>从19世纪70年代,旧金山出现了第一所教中文的私塾开始,美国中文教育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四十多年的风雨。中文这门最初被排斥、被隔离的民族语言在当今世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文教育也逐步走出了唐人街,和美国的主流教育体系融合。  相似文献   

15.
胡适科学理性的建构是一个中西合璧、显隐结合的过程,故乡背景、童年经历、私塾教育与少年上海求学经历构成了其科学理性中"不自觉"的隐性因素;程朱理学、乾嘉朴学以及康有为和章太炎的个人影响构成了其科学理性中"不自觉"的显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鸭绿江流域地处偏僻,开发较晚,文化教育落后。该地区受晚清"新政",尤其是受奉天省近代教育的影响,开始走上教育近代化之路。但其近代教育水平远低于奉天省其它地区,呈现出新式学堂与旧私塾并存的特点,且新式教育在该区域内的发展也呈现不平衡性。新式教育的兴起使该区域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后来教育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与同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不同,林语堂的成长过程比较特别.鲁迅等人走的是从"中"到"西"的路子--从小接受的是国学教育,长大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如鲁迅从七岁到十七岁读的都是私塾,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才接触西方教育.而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注重神学、外语而忽视国文,这就必然割断了他与中国文化的血脉.  相似文献   

18.
耿红卫 《理论界》2007,(1):214-215
美国华文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下半期私塾的设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受美国种族歧视、排华政策和单边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前,华文教育在美国发展得较为缓慢,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加上美国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等因素,使得美国华文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西式学校教育走向世界,而中国私塾和科举制度则早已灭亡。此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山西大学今日之规模,乃由西学专斋而来,中学专斋自行消亡,故山西大学的创始人应当是李提摩太,而不是岑春喧。  相似文献   

20.
在历代屯垦戍边策略持续推动下,西域一直实行双轨制。即政治上郡县制与羁縻制双轨运行,最后建立行省;经济上,绿洲农耕经济与草原游牧经济并行不悖,最后农业文明全面取代游牧文明;文化上,中原汉语文教育(包括官学与私塾)与胡语文教育共生共荣,最后华夏汉语文教育全面告捷。双轨制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成功典范,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得更为出色圆满,求得西域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