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1,(3):126-129
《礼记》是一部对于中国士人的精神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儒家经典。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有助于藉此探寻中国士人的原型精神,进而深入思考出早期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轨迹,从历史纵深和横向发展的角度透视儒家的精神境界以及诗性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2.
白晶 《学术交流》2012,(6):64-67
婚姻自从诞生之初,就是财产性因素与伦理性因素的结合体,婚姻从古代至现代的演进过程就是财产性因素与伦理性因素相互分离和指引过程。伦理性因素作为婚姻固有属性,不断从财产性属性中分离实现独立,并不断地指引婚姻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追求,而财产性因素从家庭所属走向个人所有,进一步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人格独立的双重性契合,推动了婚姻价值向实质性公平迈进。特别是《婚姻法解释》(三),以尊重个人所有权为前提,倡导婚姻财产归属与分配合理性与公平性,逐渐褪去婚姻爱情中的物质追逐,还原人类感情质朴本真色彩,无疑是当下对婚姻家庭价值选择、实现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追求理想的最好指引。  相似文献   

3.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3,(7):125-130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历代研究者,代不乏人。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礼记》研究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完善文献,普及注译;多元趋向,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应用,服务当代。回顾这一时期《礼记》研究的历程,不仅可以全面地掌握其研究状况和学术动态,而且也能更好地把握今后《礼记》学的基本走向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运》和《大学》皆出自《礼记》。一般认为《礼记》乃是自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著作的资料汇编。《礼运》、《大学》皆为《礼记》之重要篇章。《礼运》提出大同和小康的政治理想,并立足于“天下为家”的社会现实,提出其治国方略,强调礼的作用和礼以仁义为本。《大学》则阐明于此“为家”社会中的治学次第,要求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去改造社会、改善民生。此两文表现了孔盂之学的发展,对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2,(6):140-142
儒家从血缘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把婚礼看作是整个礼制的基础。据《礼记》,婚礼所确定的婚姻关系建立在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基础上,以夫尊妇卑、夫唱妇随为要义,上事宗庙、下继后世,以敬奉宗庙、繁衍后代为重要使命。同时,基于庄重审慎的婚姻仪式以及妇顺妇从的礼规要求之上所构建的家庭关系又倡导和睦亲爱,孝顺双亲。  相似文献   

7.
乐善好施、济危扶困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仁”成为中国古代慈善的核心思想。《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儒家对慈善的综合表述体现在其天下大同思想中,《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相似文献   

8.
李旭 《浙江学刊》2007,(2):48-55
修德是儒家学问的根本,《礼记·大学》一文明示了古大学的教育是美德教育,而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起点则是格物致知。对“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宋明以来儒学各派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根据《尚书》、《周礼》以及《礼记》等文献推定格物致知的首要内容当是习诗书礼乐,并根据《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具体阐明了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次第。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5):131-139
"三礼"属于中国儒家的传统经典,其中《礼记》又名列"五经"之一,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属于考生"各占一经"中的选项。蒲松龄在科场奋战大半世,"四书"而外,他于"五经"中究竟所选哪一部应考,今天虽已难于考见,但《聊斋志异》的写作受到《礼记》乃至《周礼》、《仪礼》这"三礼"的影响则显而易见。如何正确诠解《聊斋志异》,涉及利用"三礼"相关书证对《聊斋志异》文字加以校勘辨析诸问题。探讨蒲松龄如何巧妙灵活运用"三礼"相关词语典故的问题,更是今天的读者鉴赏《聊斋志异》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说,只有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安康,国家才能太平。《礼记》中说:"夫妇者,万世之始也。"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产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婚俗,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婚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国民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稳定乃至家庭的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礼记》所含哲学观念庞杂。其中,包含有泛灵论或多神论思想、道家、杂家、天人合一,以及维护秩序为目的的伦理思想、宗教思想、实践观、辩证法与机械论、循环论共存等等。其哲理观念成分丰富。但是,哲学思想不成熟、不成系统,因而具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目前,尚未有关于《礼记》的哲学论文发表。本文特提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具有很多共性。她们都情欲旺盛,却都遭遇了不幸的婚姻,感情受到压抑,以至于性格扭曲,做出了种种不合常理的事情。不同的是,张爱玲在描写曹七巧种种"恶"的同时,还描写了她独自一人时的垂泪,而赵树理只看到了三仙姑的"恶"以及在这"恶"的背后三仙姑的脸红。可以说,张爱玲对曹七巧流泪的描写,说明作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赵树理对三仙姑脸红的描写,只能说明赵树理对三仙姑仅是远远围观,尚未进入三仙姑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三仙姑的塑造反映了赵树理伦理本位的中国传统思想,对曹七巧垂泪的描写则体现了张爱玲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案情]妻子婚前隐瞒患有“乙肝”的病情,结果孩子出生后不久天折。家住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的李先生,依据《婚姻法》中的“婚姻无效”条款,将妻子告上法庭。此案成为该省自新《婚姻法》实施后首例“婚姻无效”纠纷。日前,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依法做出判决:李先生及妻子原有的婚姻为无效婚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婚姻的地位、成功、失败、原则等诸多方面论析了《周易》有关婚姻的观点和看法,对现代婚姻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部昌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处理违法婚姻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江西省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部昌县婚姻登记管理办法》。此《办法》于1994年10月28日第12次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予以发布施行。  相似文献   

16.
李玲芬 《社会工作》2009,(10):17-19
随着婚姻暴力发生频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机构开始介入婚姻暴力事件。暴力不仅损害了女性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破坏了家庭的安定和谐,而且对社会也具有较大的破坏力。由于引发婚姻暴力问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介入时,可能面临着各种伦理难题,专业人员要仔细考量各种选择的利弊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历史悲歌几时休─—当代农村小说女性婚姻悲剧论李运抟中国古代妇女尤其底层劳动妇女的婚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和封建思想体系的摧残中,多有悲剧发生且经久不息。早在《诗经》所展示的奴隶社会中,劳动妇女的婚姻就时有痛苦的呻吟与愤感的倾诉。为后来《琵琶行》、《孔...  相似文献   

18.
《中庸》索隐方尔加《中庸》,孔子之孙子思所撰,从某一方面对孔子思想加以深化。《中庸》本为《小戴礼记》之一篇,自唐代中兴儒学的韩愈、李翱开始,将之奉为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尊崇其在经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二程...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2008,(9):66-66
从《牵手》、《中国式离婚》到《新结婚时代》,再到《大校的女儿》,王海鸰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婚姻的抵制与批判,而对爱情的赞美却不吝言语。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我们大多数的心愿,但婚姻并不是爱情的惟一形式。被自已爱的人爱着,即便只是轻轻一句:你今天过得好吗?都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前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期所刊发的四篇文章是国内青年学者近期在应用伦理学的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一文重申了分配与生产、交换的同等地位,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分配正义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的问题。《论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一文则围绕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归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虽然都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可以部分地解决环境伦理的规范问题,但都缺乏内在的自洽性,这就暴露了环境伦理学作为学科之不成熟性的事实。《论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核心任务》一文探讨了公共行政的一般特性以及在中国的特殊问题,从而揭示了中国公共行政建设的重点所在。《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一文考察了全球化视阈下的宗教的新变化,特别是信仰伦理成分的加重使它在今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