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水土的流失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21世纪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绿色农业"建设在西北地区的推进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西北地区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民族宗教问题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凡了解西北地区的人们的共识,因此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几年来我国学术界一批严肃的学人开展对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南文渊先生所著《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一书是其中值得肯定的一部宗教社会学学术著作。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访问、个案分析、社会统计、归纳综合,实事求是地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力图揭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穆斯林社…  相似文献   

3.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北地区多数处于我国边陲,又聚居着多种民族群体,因此民族团结对保证国家安全、建设西北地区各省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坚持民族团结就必须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政治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减少民族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达到民族和谐,共建社会和谐。只有坚持民族团结,西北地区各省区才能和谐发展,只有民族共同发展,才能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4.
论历史上农业开发对西北环境的破坏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古时期 ,我国西北地区原本是林草丰茂之地。在西北的大部分地区 ,人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秦汉开始 ,西北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干 ,而此时对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开始了。农耕日益扩大的总趋势 ,加剧了西北地区由气候变干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并使之呈现出不可逆转的特性。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 ,不仅带来了西北地区的生态危机 ,也导致西北地区产生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危机 ,甚至导致了某些社会与文明的湮灭。  相似文献   

5.
<正>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五省区,还包括内蒙古、绥远的部分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自周代起,秦、汉、唐等朝代都是以长安为首都。后来由于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西北地区开始成为贫因落后的代名词。自民国初年来,西北地区更是倍受天灾人祸的困扰,民穷财尽,困苦不堪。总之,西北地区已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6.
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北地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了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生态危机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核心是水资源的短缺,突出地表现为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盐渍化、旱涝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呈现出荒漠化“局部逆转...  相似文献   

7.
早在西汉时期包头地区就形成了麻池古城,至清代康雍、乾嘉时期,包头逐渐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皮毛、畜产品的集散地。至光绪间,它已成为皮毛集散重镇,对我国西北地区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旧社会的军伐混战、金融混乱,关卡林立及天灾匪患,加上帝国主义对我皮毛资源的残酷掠夺,包头在促进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步履艰难的。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也出现喜人的变化,但是西北地区毕竟属于整体发展的滞后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主要聚集的边远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为国民体质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入实施阶段已经三年有余,其...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在经济发展上同其它农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西北地区实施特殊的金融政策,有利于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北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据国家统计资料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效益低下,特别是工业生产,更是不景气。如1988年至1990年,全国工业资金  相似文献   

10.
唐代西北地区的敦煌、吐鲁番等地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唐代北方干旱区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农民群体的物质生活、精神信仰和劳作之余的生活空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了唐代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常态。通过对这一区域农民群体的社会生活的考察,可见唐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风貌及农民群体的区域生活特色。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的“三旧”改造工作在宁夏试点,由于地域区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相比于广东省的“三旧”改造规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本文将以编制石嘴山市市辖区三旧改造规划为案例,通过对其“三旧”改造的特征归纳,并结合与广东典型市的对比分析,梳理在运用“三旧”改造政策中、实现规划目标中,西北地区较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提出规划应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一般社会文化形态发展理论 ,结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特点 ,对西北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文化整合问题进行一般性的哲学研究 ,从整体上把握西北民族地区文化整合的特征 ,为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对旧中国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西北地区经济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渐进性和不平衡性,以及4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生产力自身运动规律认识上的差异性和实践中的曲折性,西北地区同我国其他地区乃至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广袤的土地、富集的资源,有待于大规模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开发重点势必西移,分析西北地区开发成就,研究进一步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探讨西北地区开发对策,就成为区域经济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黎丽 《学术探索》2009,(6):110-111
西北地区即是边疆又是多民族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具有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发展创意经济是明智的选择。本文以乌鲁木齐等市为立足点,从城市创意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的现状比较入手,具体对西北地区几个省会城市的创意经济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探讨西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由于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加以干旱少雨,气候条件不良,所以,自古水利不仅决定西北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实际也决定着整个西北社会经济的面貌。明代是历史上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随着这一地区农牧业比重的结构性转化,农业经济在西北地区的逐渐发展,西北水利在明代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明代西北水利的发展,不仅是当时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实际亦为清代西北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当时,由于政府势力实际控制线在哈密以东地区。所以,明代西北水利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发,死亡人数和惨烈程度在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了该地区较为复杂的气候和地质、地理环境外,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则是农民的耕地不足与普遍贫困、频繁的战争、政治腐败以及鸦片的大量种植,导致西北地区百姓防灾、救灾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回、东乡、保安、撒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人口集中分布于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北地区。长期以来,这些民族在伊斯兰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西北地区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蕴含丰富生态保护内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开发西北战略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从西北地区在全国所处的国防、经济和民族地位出发 ,较完整地提出了开发西北的战略设想。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开发西北 ,一方面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 ,提高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西北边防 ,进而达到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末期西北地区的金融财政危机向达之近代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天灾频仍,超经济剥夺的极端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所致,西北社会经济总体出现崩溃趋势.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西北战时后方的地位不复存在,战时后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亦迅即消失.抗战开始后西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