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来顺 《求是学刊》2013,40(2):11-16
基于世纪之交俄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层精神与现实危机,布尔加科夫力图通过理论探索为俄国寻求一条独特的现代化出路。在对现代化出路的早期理论探索过程中,布尔加科夫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发现了真理,发现了克服时代性危机的可能出路。但基于对俄国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总体定位与认知,布尔加科夫认为,只有将俄国自身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能克服这一危机,力图通过"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来消除时代性危机、消除异化,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2.
本文历史性地考察了在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上,马克思晚年的设想与俄国民粹派观点的渊源关紧,透过表面结论上的一致性,剖析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赵荣  张宏莉 《社科纵横》2007,22(2):166-168
圣愚是俄国东正教特有的一种僧侣类型,圣愚现象和圣愚崇拜倍受俄国民众推崇,这种宗教文化现象对俄国民众的思想及社会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文主要阐释了圣愚的内外特征及圣愚现象对俄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并从自然、历史、宗教、国民性格等方面分析了圣愚崇拜为俄国所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过去10年中,对年轻的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差别有过很多的论述,但是对于马克思生前最后10年思想发展的研究却被忽略了。在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有4件事起着重要的作用:(1)1871年的巴黎公社;(2)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3)扩大了对非资本主义的农业社会,尤其是印度的知识;(4)俄国和俄国人向马克思提供了有关农民公社和俄国革命民粹派的理论和实践所包含的直接革命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应星 《社会》2023,(5):56-86
本文基于比较历史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在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俄国革命民粹派、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以及中国共产党进行相关比较的意义上,对列宁建党理论的经典著作《怎么办?》作了新的诠释。本文先分析了“灌输”机制在欧洲、俄国和中国的异同,而后重点解析了《怎么办?》第四章中三个核心的组织问题:通过对比韦伯对职业政治家的分析,阐释了列宁对职业革命家组织的重要性的理解;通过与中共白区工作的比较,突出了列宁提出把精干的组织核心与差序的组织圈层结合起来的意义;通过与俄国革命民粹派及第二国际的比较,展示了列宁关于政党组织的密谋性和集中性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本文的上述分析为“组织的武器”这一经典的论题赋予了新的理解。文章最后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在单位和组织研究上从技术性分析走向追根溯源的政治性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爽 《学习与探索》2006,3(5):14-16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马克思在回答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关于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时提出的。这个设想与马克思对欧洲革命道路的设计师完全不同。当马克思把自己的视线和理论研究重点放在欧洲历史视阈中时,他指出欧洲历史形态的更迭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结束,真正的人类历史开始。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欧洲各国正在经历着的社会形态,所以,摆在欧洲人民面前的革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19世纪40年代,自然派登上俄国文学舞台,一批年轻作家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美学纲领的指导下共同抨击着当时黑暗的俄国社会.自然派的创作延续并发展了源自18世纪的俄国启蒙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地位,使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全球遍传福音向为基督教福音派之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墓督教福音派逐渐取代主流教会,成为世界传教运动的领头羊.其全球扩展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巩固,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障碍.本文旨在厘清基督教福音派与全球公民社会巩固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契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公开论战。论战的双方是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和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斯特拉霍夫,争论的焦点是《俄国与欧洲》一书。①一、背景和起因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对农奴制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随着改革的进行,关于俄罗斯命运的讨论也迅速展开。如果说此前19世纪30~40年代“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讨论是为了寻找俄罗斯命运的独特性,那么此时讨论的重点则主要是选择俄国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他们继续争论,俄国的“发展地点”是处于“西方”还是“东方”;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经济学、社会…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催生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哲学思考。针对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进步史观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说,他吸收了斯拉夫派的思想精髓,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各个"文化—历史类型"在不同时空维度内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思想,继而为俄国选择走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说开创了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理论的先河,其理论价值不但伴随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史理论的丰富而日益凸显,而且在亨廷顿和森格哈斯等文明冲突论思想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的诸多小说通过不同空间形式的构建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同时揭露出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俄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高尔基小说文本中包括了以手工作坊或工厂为中心的生活空间、基于男女两性关系的性别空间以及不同阶级力量此消彼长的政治空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空间叙事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寻高尔基作品中的空间叙事意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与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最常见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改革与革命是现代化道路中二者择一的方式。英国走的是渐进改革式道路,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法国走的是激进革命式的道路,也较早地完成了现代化,这两种类型的现代化做为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运动的基本范式为后人称道。有没有第三种范式呢?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便是这种范式的体现,它走的是一条改革与革命协同运作的道路。 俄国现代化始于何时?在前苏联及我国史学界很多学者主张俄国现代化始于18世纪初彼得一世时期。理由是彼得一世在此时仿效西方,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13.
吴子明 《社会工作》2023,(3):63-72+106-107
中国社会工作早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工作起源的具体时间尚存在着争议,但通过对“社会工作”译名在中文世界传播时段和使用领域的考辨,能够还原当时社会公众接触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历史过程,为理解早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不同于官方、学界及实务圈的民众视角。本文根据近代以来的报刊、图书等资料对“社会工作”译名进行历史溯源,发掘出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三点结论:一是“社会工作”中文译名最早由赴美留学生归国之后开始陆续在报刊上使用;二是“社会工作”译名在与留日派学者习惯使用的“社会事业”译名竞争下,曾一度丧失作为社会工作中文译名的主导性地位;三是中国社会工作学术界最终以“社会工作”作为social work对应翻译的正式中文译名。这些变迁的背后体现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社会”观念的历史性演变,尤其是国家能力的消长决定了专业社会工作生存空间的有无和发挥功能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新儒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翔海 《求是学刊》2001,28(2):19-23
如所周知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典型地代表了进入统一的“世界历史”以来早期“先进的中国人”被迫开启近现代化历程的理性自觉。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成熟形态与主要代表 ,现代新儒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鼎足而立的三大现代思潮。在基本的理论旨趣上 ,新儒家是主张中国文化现代化的 ,在强调向西方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方面 ,新儒家与其直接的理论对立面———西化派之间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但是 ,由于…  相似文献   

15.
彼得一世改革特质与俄国现代化方向李朋,谢景芳彼得一世的改革,被认为是俄国“现代化”的肇始开篇。在俄国的发展史乃至世界发展史上,无不留下彼得一世及其改革的痕迹。自然,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彼得个人意志及其所推行的各项改造俄国的计划、方案...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里,浓浓地融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国家统一并加强皇权,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被罗斯统治者"请入"罗斯.至此,无论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时期,还是在第一、二次卫国战争等俄苏历史的紧要关头,俄罗斯东正教均发挥了其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并在促进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规范民众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探索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看,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为人类现代化贡献的中国方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北京社会各界开办了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和露天学校,以"教育救济"的方式,向失学民众提供文化教育。这些教育救济活动为失学民众开辟了一条接受知识的新途径,在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自国民革命失败后至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早期的民主党派从不同角度对民主理论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第三党的平民政权理论、乡建派的乡村建设理论、青年党的国家主义理论和国社党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等。他们从事各种民主理论的探索及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由于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客观形势以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得中国的中间阶级、阶层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因此,民主党派在其早期所进行的民主探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于晚明的民众运动,无论是农民起义、奴变或者是城市的民众事件,往往统统称之为民变.如李文治先生著述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事而成其名著《晚明民变》.近读樊树志先生《晚明史》,有述临清、湖广民变之章节,亦有述陕北民变之章节,对民众运动亦归入民变范围.然而,晚明城市民变与此后不久发生的农民起义虽然都是社会阶级的斗争,但亦有着明显的不同.以今日对于此类事件的定义,城市民变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似应属社会阶层复杂之群体事件.对此,台湾学者巫仁恕教授不仅不以“阶级斗争”论之,且不以“民变”论之,甚至不以“事件”论之.他所著《明清城市“民变”的集体行动模式及其影响》一文将其定义为集体行动[1]367,已明显不同于以往之论述,所论重于集体行动之社会层面及与政府政策关系诸方面内容.其近期出版的专著《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对此更有深入系统研究.笔者较为同意巫教授关于群众集体行动的论点,但以为此类行动仍为当时之民众群体事件.本篇小文,仅拟就此类群体事件与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国家权力异化之关系略作述论,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