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先秦时期较早记录了孔子事迹的三部典籍———《论语》、《左传》、《国语》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探讨了这三部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各自特点,并总结出其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共同特点即原质性,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不祧之祖,在我国历史上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著称,亦堪称中国历史上极富人生智慧的哲学家。《论语》作为历来学界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主要的典籍已是一种公认的事实,司马迁曾认为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因此,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从生命问题的起点、追寻和超越三个维度去揭橥孔子深邃的生命智慧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孔子的政治、哲学、道德、教育和美学思想等得到了后学的十分重视,研究很深入。但对孔子的言语行为思想论及者却很少,而且颇不深透。孔学研究的资料莫过于《论语》了,而《论语》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正是这些被后学借以作为研究资料的言语的自身价值却被忽视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其言语体现的。孔子对言语行为本身也是十分重视的。他的言语行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孔子的言语行为思想,探讨其对中华民族言语行为的影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论语》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古代研究《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文献,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和学说,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宽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女性的话题是一个存有许多误解的话题。误解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局限,二是后世对孔子作为有意无意的变形。《论语》是谈论孔子和女性话题最为确实的材料,借助这部书的描述,可知孔子对女性的态度事实上较为矛盾,既有轻视、排斥,也有同情、体恤。后世经学家不断夸大甚至极端化了轻视、排斥的一面,而弱化或忽略了同情、体恤的一面,因此,在历史的误读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严密体系的压制和防范女性的道德规范,这虽非孔子本意,但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及儒家思想的独特历史作用,自然招致人们种种的猜忌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通达孔学、理解孔子必读的原典。《论语》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诲与西方文化中很多名人名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时将二者并置一起,彼此大可水乳交融。为了努力帮助西方读者明白易懂地欣赏《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思想之精华,通过在翻译《论语》的某个篇段之后,加上“欣赏与评说”部分,用一种最为明晰的方法阐述孔子的思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便是,用西方文化中人们熟悉的思想为孔子的思想作脚注。  相似文献   

7.
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或阐述事理和事物的优劣、正反、主次等关系周详完备、无懈可击;或分析其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巨细差别、微观和宏观淋漓尽致、情趣娓娓,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文章从孔子的学习与教育、从政与处世等方面入手,通过孔子对己对人种种相同相异的要求和施为,解析孔子辩证思维的非同凡响,进一步认识作为中国文化思想渊源的《论语》,是后世子子孙孙终生得益的"人学"指南。  相似文献   

8.
要正确评价孔子,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孔子对孔子的粉饰与神化是有汉以后的事情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的面目日有所变,尤其是在汉代谶纬家的笔下孔子变成“前知千岁,后知八百”具有超凡智慧的神。神则神矣,在被凌空架起的同时也便令人难以置信了。而真正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论语》中的孔子,是《孔子世家》中的孔子,是历史上的孔子。这位给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哲人,无需人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公理化诠释的目的,在于以公理化的基本形式,依靠定义、公理,按照严格的逻辑方法推导出命题,从而为客观地诠释《论语》及孔子思想探索一条新的解读途径。这是《论语》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它既需要对传统的《论语》研究有深切的反思,也需要清醒认识方法论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