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译者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从自身特定文化身份出发,通过塑造孔子形象,传递民族价值,表达个人诉求,满足不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为中译外事业做出相应贡献,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以<论语>为文本,阐释了孔子的形象特征,认为孔子是温和亲切的"慈父"、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洞察人生的睿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天知命的通者,指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伟大智慧而影响深远,除了源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外,与孔子的个人魅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论语》中全面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性格层面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彰显孔子本色:生于乱世,心怀天下;有志于学,为学有成;有教无类,为师有方;人在旅途,率然有情。孔子其言其行中的普世价值因素侧重于人生价值、人性修养和人格提升。孔子执着于寻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向世界贡献了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品格与智慧,展示了2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伟大的文化大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仁爱学说、礼仪秩序、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成为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最璀璨的思想。孔子是著名的政治家,提出了一整套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地位,使得庶民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是中国古代品德崇高的道德家,他倡导君子人格,他的许多道德格言成为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修身养性所奉行的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8.
讨论<墨子>中的孔子形象,不能离开墨者对孔子地位的理解.<墨子>对孔子有着认同,但更多的是批判.被认同的孔子形象体现的是孔子在当时的影响,是客观世界的孔子;受批判的孔子体现墨者对孔子的敌意,是墨家主观世界中的孔子.更深层的探讨,要落实到墨者对孔子的定位,这种定位决定了孔子在<墨者>中的形象.墨者将孔子视为权威的竞争者,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不同学派对权威地位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相信天命还是否定天命,论者意见不一,最明显者莫过于郭沫若与冯友兰两先生,根据大致相同的材料,得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基于天命观之发展过程与孔子弟子的其他著作言论加以研究,天有意志的结论似乎更能接近孔子的思想实际,但却有了突出的重人事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0.
《列子》这部道家之书相传为先秦列子所作,今传其实为魏晋人伪作,然而在此书中,我们却可以不时见到孔子的身影。出现在《列子》中的孔子形象复杂,既有儒家本色,又有道家风貌。大体说来有三种形象:由儒入道,亦儒亦道的孔子;道家仰慕者,通达悟道者;儒家之君子。《列子》既出于魏晋人之手,书中孔子形象的形成就与当时社会"调和儒道"的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虽是道家经典著作,但其中关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记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书中孔子的形象颇为复杂,他既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又是道家理论的宣扬者。由此可以探讨儒道两家既矛盾又互相渗透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儒生的公众形象和自我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社会角色和公众形象在20世纪一直陷于丑化和美化的矛盾之中。如果说以西方的哲学家作为衡量标准,相对而言是"丑化"了儒生的话,那么将儒生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相提并论则是"美化"了儒生。从实际的儒家生态来看,儒生的角色是多样化的,其中制度化儒家最主要的角色是政治性的,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也体现在政治观念和社会秩序的建设上;而绅士作为明清以来儒生的典型形态,其社会角色和公众形象则显现出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办,对它的一些异议也不时传来,或质疑其存在的目的,或戒惧它威胁西方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些异议使国内一些人对孔子学院的海外形象产生误解。事实上,通过考察国外(尤其是美国)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在外媒的报道中,对孔子学院的肯定多于批评,从总体上看,西方社会对孔子学院的肯定和欢迎超过对它的质疑和戒惧。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一书围绕“礼”的内容,刻画出孔子形象,表现了孔子作为良师、儒者和智者的形象特点,也彰显了孔子人格精神中所具有的社会关注情怀、仁者爱人之心,以及诚信谦让的品格,对后世儒者形象的塑造,以及当今的人文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