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借历史人物王冕来"隐括全文"和"敷陈大义"。承袭历史人物王冕特征的同时,作者对他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使他成为一个有着魏晋风流且注重经世学问的儒者。王冕形象的重塑对于小说叙事和主题表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为塑造理想名士代表,对王冕形象进行美化、雅化处理,广泛影响后人的真实王冕认知。事实上,小说所叙王冕故事多与历史原型不符,尤其表现在“未仕明军”“奇言怪行”“擅画荷花”“拒交危素”等情节上,虚构成分较多。吴敬梓对小说所涉王冕本事应有充分了解,但为服务创作意图需要和彰显自身性情喜好,还是蹈袭传闻或信手改编。小说对王冕所涉本事的艺术处理,充分彰显全书以文运事的叙事艺术,体现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诗学的实践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就是人通过做除欲去执的工夫让实践主体(如良知)在生命中动转甚至完全作主,其动转或完全作主后,人的生命呈现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而这种境界不可用逻辑性的语言分析定义,只可用诗性的语言"托"出,这便是"诗言志".故"诗言志"中的"志"便应解为作者的人格修养境界,这样,诗便与作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同时,读者亦只有加强自家的人格修养,方可体悟到作者在诗中呈现的人格修养境界,这便是中国诗学诠释中的"以意逆志",如是,诗便与读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又因为这种人格修养境界并不是机窍沉浊的"密窟",而是吉祥止止的"虚室",故这种境界由是诗呈现出来,其风格必定是平淡简远的,这是中国诗歌的最高风格,而这种风格不能从审美趣味中"求"得,只能从人格修养中"修"来,这是中国诗学的实践性的究竟了义.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特殊环境下特殊心境的书写,本文针对"意淫"说,探讨作者写作其时的特殊审美心理,指出作者潜意识中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文人士大夫情结";并指出莲花并非美人的象征,而是作者圣洁人格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王冕(约1287-1359),是元代后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墨梅图堪称精品,图上所题梅花诗与之交相辉映,共同体现了作者作为儒者心怀天下的精神。王冕追求梅树的自然之美,一百余首梅花诗,作为诗人言志抒情的主要载体,在审美境界上,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神雕侠侣>是金庸的代表作,其中建造了反差极大的两性世界.男性形象在内心世界、成长过程、社会处境、人格特征等方面经历着全方位的磨砺,集合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人格理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女性形象只是作为一个符码,承载着美丽、仁慈、奉献、爱情等"圆满"的理想.这是作者所构建的一个性别乌托邦世界.  相似文献   

7.
试论王冕     
一、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说起 王冕这个历史人物,经吴敬梓《儒林外史》一写,就给人以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印象。由于过去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选过这一段,历史人物王冕的真面目,反而为一般读者所不了解了。其实,《儒林外史》把王冕放在卷首来写,是为了“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也就是树一个理想的楷模来借古讽今,以贬斥“功名富贵”中人,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人物王冕的“庐山真面”,回目中的一个“借”字就已点清楚了。 比如《儒林外史》写王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假如我有九条命>所表现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向度.作者作为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者,通过"九条命"中前七命的戏说,以求全责备的愧疚之情,一一叙述其各司其职的责任,眺望着自己人格多向度的自我完善;同时又以后两命享受生活与生命的用项,表明自己生命观的全新内涵.荒诞的假设产生了幽默,作者的自嘲与自我调侃表现了幽默,从而创造了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幽默境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为视角,对《黄色糊墙纸》中的叙事者"我"疯癫结局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了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固有的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缺失导致叙事者"我"从屈从型人格转向孤立型人格,在人格转变过程中,尽管叙事者"我"采取了构建理想化意象和释放虐待式冲动等防御性策略,但其内心的焦虑和冲突不仅未能因此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故最终必然走向疯癫.通过神经症视角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吉尔曼创作此小说的意图在于反映知识女性当时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该解读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