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矛盾、杂糅概念,文章对《非洲的假面剧》进行了文本细读,认为奈保尔在该作品中突破了东方主义中西方与第三世界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书写了一个杂糅的、矛盾的非洲形象,反映出殖民时代结束以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虽然奈保尔宣称他遵循自己的直觉旨在描写真实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英国作家,奈保尔摆脱不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奈保尔仍以西方的视角凝视第三世界,殖民思想仍然左右着他笔下的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2.
具有168年历史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陷入窃听丑闻而停刊。在默多克"市场新闻业"的办报理念下,突破了新闻伦理和法律的界限,对新闻自由、民主制度、新闻独立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媒体自律机构对市场新闻业的艰难抗衡以前者的失败而告终。这些教训对中国内地媒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4.
分析窃听门事件对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负面影响,阐述默多克新闻集团应对不利影响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帕斯卡一直是不断遭到忽视与误解的哲学家之一.本文从哲学史上著名的、也是常被误读的(即从宗教信仰或概率论角度进行读解)"帕斯卡打赌"(Pascal's wager)问题着手,并与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相关问题进行比照,试图在当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视阈中对帕斯卡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正名与全新的阐释.本文以"何谓思想"为根本问题,并建议采用"假面"(mask)这一概念为潜在契机对思想之谱系进行拓扑学式的描述(而非界定或分析).通过对哲学史上的三种主要的假匾形态进行的一种分类学考察,我们将找到帕斯卡打赌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后世哲学家(如黑格尔和尼采)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在这种交互式的"共振"当中,我们得以洞见帕斯卡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差异思想.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话剧在“五四”时期是“问题剧”和“写实的社会剧”。“问题剧”以易卜生写实剧的眼光和形式来思考和表现中国的社会问题,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倡导“写实的社会剧”,使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视野更加扩展。  相似文献   

7.
新莲 《百姓生活》2012,(7):13-14
正妻子涉嫌诈骗被捉拿归案后,丈夫一度怀疑警方抓错了人2011年7月上旬,甘肃省天水市某局副局长米辉的妻子刘莎莫明失踪。米辉的第一反应是妻子被人绑架了,因为刘莎是中石化西北分公司总经理,与她一起失踪的还有两部高档轿车。2011年7月13日,就在米辉准备报案时,米辉的大姨程芳提前一步赶到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渭源路派出所报案:我被外甥媳妇刘莎骗走15万元,请求公安机关快点抓捕她。  相似文献   

8.
对《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是谁?”的问题,莎士比亚处处伏笔,却始终没有抛出答案,这令后世无数学者纷纷猜测。它让《暴风雨》主题扑朔迷离的同时,又让其成为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历史剧,有无数种解读的可能性。深究之下,普洛斯彼罗并不捆绑于某一特定身份,它集詹姆士一世、约翰·迪和莎士比亚为一身,从而让本剧融合了政治剧、殖民剧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剧的色彩,镜像折射了当时国内君主专制制度、国外航海殖民事实及基督教人文主义社会思潮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要想理解好三岛由纪夫的文学,首先必须研究好"悲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假面的告白》则是理解和掌握三岛由纪夫"悲剧"概念的最佳代表作。本文拟通过《假面的告白》发表后的文坛动态分析和作品的结构分析,阐明这部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弄清文体特点和"悲剧"概念在三岛文学中的来龙去脉,最终达到揭示三岛文学之奥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问题剧的界定和创始人学术界各持己见,鉴于学术界在此问题上观点纷呈,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问题剧寻根探源,作进一步的界定:社会问题剧是一种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矛盾,提出社会问题,促使观众进行思考和议论的戏剧形式,风格严肃,是自觉的文化的戏剧。它的远亲是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近亲是狄德罗、博马舍提倡的严肃戏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百年孤独》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文章从个体或者说布恩迪亚家族族人本身和与他人的联系,到群体即其家族背后的拉丁美洲,最后传达出的思想内核即整个人类的终极孤独来阐述个体、群体乃至全体人类本身在现代世界的迷惘与孤独.  相似文献   

12.
自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后,已经有许多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以十分辛辣的讽刺,揭露英国当局“吃人”的嘴脸,其一本正经背后的荒谬和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主人公满嘴胡言背后的真实,在表现同样的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殊途同归,都很好地体现了“救救孩子”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蒙田的面具     
通过分析蒙田的时代背景,以及《随笔集》的表面特征,得出结论:蒙田在写作中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以真诚为面具,施行他的教诲;但蒙田依然通过种种暗示,揭示了他的部分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4.
盛唐是自我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李白的思想、性格及其家族的漂泊经历对李白所具有的自我实现的生命力量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政治上的被遗弃感和失落感、世无知音的孤独感、家族出身所致的出仕艰难,使李白的孤独体验深刻而独特.李白诗歌对时代精神进行了情感化、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普及使得IP地址越来越少,文章将从IP地址的角度出发,介绍一种在网络几何结构上实现网络的分组管理的方法——子网划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戈尔丁创作生涯中《蝇王》和《撒谎》这一首一尾两部小说为对象 ,借用现代心理学情结概念 ,选取情结与文本为视角 ,第一次探讨戈尔丁创作中的希腊情结 ,进一步解读戈尔丁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意识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李商隐由于出身孤寒,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加之世无知音的寂寞以及感情上缺乏依托,因而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对其诗歌的句法、意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商隐诗歌悲慨的情感底蕴,从而接续了汉魏六朝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疏离:解读《黑暗的心》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地反映了在工业化带来物质丰富的表象之下,人性被颠覆、物化、异化,孤独意识像暗流般在人们的内心涌动的社会现实。随着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工业社会的孤独意识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作者借马洛的刚果之旅向读者展示了后工业时代各个层面的人际间的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