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玲小说《新的信念》被人关注不多,即使有所关注也往往有所误读。但该篇小说作为丁玲进入解放区后创作的重要篇章自有其地位在,而且持续了丁玲关注女性命运、表达女性的自我意识、探讨女性自我拯救的创作主题。小说主人公陈老太婆由于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了她做人、做事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性格,这些源于生命的觉醒并由此引发了自救,但这种觉醒是如此被动,自救是如此无奈。虽然看似丁玲给她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但也隐隐透露出背后的隐忧。由此观之,我们也可以窥见丁玲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纠结。  相似文献   

2.
《韦护》本质上是一部“自叙传”小说。由于时代的“误读”以及丁玲的多次修改,《韦护》的“自叙传”色彩被长期遮蔽。通过细读《韦护》的初刊本,分析其从初刊本(1930年)到最后改定本(1981年)之间的修改历程,不难发现,这部一度被定位为“革命加恋爱”的小说,不仅真实记录了丁玲早年的思想与情感经历,更以其跨越50余年的修改史,见微知著地呈现了20世纪动荡的时代语境中丁玲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分析论述了丁玲早期小说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第一部分以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主要论述了"五四"时期丁玲小说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与困惑,以及她们身上呈现出的病态的心理特征;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丁玲在遭受生活的打击而转向左翼文学之后,其小说中浪漫蒂克式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这些人已经摆脱了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而走向社会,但又产生了外向与内向,即社会改造行为与自我需求的选择问题,以及二者不可调合的结局,使小说陷入了"革命+恋爱"的流行体式中,显示出作家此时创作意识中政治功利性的增强,个体意识的淡化.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自出版以来便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70年代,陈涌与冯雪峰等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下,通过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顾涌与黑妮,发掘出小说文本的异质因素,并将这些异质因素的产生归因于丁玲思想改造的不彻底。进入新时期,赵园、严家炎等学者沿着陈涌与冯雪峰的评论继续挖掘小说中的异质因素。但是,对异质因素的评价却发生了翻转,论者大多认为异质因素的产生是丁玲坚持作家主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丁玲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本文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着重从丁玲女性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进行探讨;第二部分论述了丁玲女性小说的艺术风格,并对丁玲女性小说成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分析了丁玲小说审美风格的一贯性及其内在变化 ,探讨了丁玲小说独具魅力的原因及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丁玲早期小说的梳理与解析,认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总处于两个异质文化圈的夹缝中,既受到传统乡村文明的牵扯,又不可避免地被现代都市文明所吸引,因此,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在这两种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展现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丁玲早期小说移置到女性话语语境内进行其外本文层次的阅读,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本文叙事的欲望及叙事风格。认为推动丁玲进行现代女性写作/叙事的本因是丁玲对女性自我的关泣及性别受压迫、欲求解放的现代意识焦虑,而丁玲执着女性性别的叙事与现代叙事系统即男性神话的差异,则赋予她早期小说本文鲜明的个人化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早期小说一再被划归现实主义。本文从强烈的主情性、塑造苦闷的女性形象和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人物的心态方面揭示了丁玲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分析探讨了丁玲”左联”时期小说创作的成败得失,既肯定了她勇于开拓新的描写领域的创新精神,以及作品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也分析了本时期丁玲小说艺术水准下降的原因,为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周潇 《东方论坛》2012,(3):102-108
诸城丁氏为明清望族,明末清初名人辈出,其中以文学巨匠、《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最为杰出,其诗文、戏曲、小说等无不带有浓厚的遗民情结。散曲为丁氏家族之所长,丁纯、丁綵、丁惟恕、丁耀亢皆工散曲,饶有文名。近年学者又提出,丁耀亢祖父丁纯、父丁惟宁与《金瓶梅》的创作还有着微妙的关系,或即为该书的作者。丁氏堪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世家。  相似文献   

12.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丁玲的创作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失去创作个性的产物。本文从不久前公开发表的丁玲一篇佚文入手,联系该长篇小说创作与出版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对其体现的作者创作个性作了较为具体扼要的分析,证明它仍具有丁玲作品一贯的大气和锋芒;并通过相关材料的独家披露,澄清了《桑干河上》何以能获得斯大林文艺奖这一文学史上经常引起猜测和遭致误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夜》在丁玲的文学研究中被忽视或被误解,这对研究真实的丁玲是有误区的。论文立足于《夜》,试图通过小说主人公何华明与三个女性关系的解读,揭示文本的潜在价值,即丁玲对女性命运的一贯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治棠曾经求学于成都锦江书院,先后任四川尊经书院分教,合州瑞山、合宗两书院山长。丁治棠虽然在经学方面较有建树,但他仍然热衷于科举功名,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会试的全过程,所记科举实施情况与清代统治者规定的科举制度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实施环节甚至完全背离了科举严密的制度。这使得晚清科举陷入到既无法达到统治者的预期值,亦无法吸引读书人积极应试的困境之中。而清末统治者既无力,也无心重整科举,因此其走向停废似乎就是必然的结局了。  相似文献   

16.
诱惑与奴役——丁玲小说话语转变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小说话语的两次大的转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丁玲的评价。从哲学层面讲,革命的诱惑与奴役是导致丁玲话语转变的重要原因。因为革命的这种双重形象与来具有,因此丁玲的话语转变只能是悲剧。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丁玲的整个小说创作,政治话语逐渐强化,启蒙意识逐渐为政治话语所遮蔽,但是这不是一个直线的发展过程.延安时期,在革命中心、革命热潮中,创作中反而会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意识的再一次崛起.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的特殊现象,根源在于延安当时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在于创作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冲突的心境与人格,在于以独特的艺术感受指导写作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18.
丁玲作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革命家、活动家,是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她在延安前后生活、工作、战斗了近9年,这是丁玲精神形成和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关键时期。丁玲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延安精神构成了丁玲在不同时期重要的、突出的个人品性,成为丁玲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9.
刚刚出版的<书语丁玲陈明爱情书简>,收录了丁玲陈明相互写给对方的书信共115封;其中陈明致丁玲的书信51封,全部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最早的一封两地书,写于1947年;而最后的一封,则于相隔31年后的1978年发出.它们不仅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文献,还是丁玲精神的原型记录,是学习丁玲精神的又一部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