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欧美家喻户晓,尤以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最为成功,其译作在中国也广受好评,这与其译者是紧密相关的。以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典型的策略进行分析,找寻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也许,哈利·波特不是改变世界电影的作品,但它悄然影响着这10年电影如火箭般迅速的变化格局。2001年魔法小子为9·11疗伤《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美国遭遇9·11恐怖事件后,首部企图恢复大众娱乐状态的一线商业片——灾难,让当时的美国观众瞬间忘记了暑期档的热闹,转而把更多的愿望投向了疗伤。10月的《今日美国》曾大肆抒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哈利·波特的成长,哈迷们也成长起来。哈利·波特的故事结束了,哈迷们的故事还在继续……2007年7月21日清晨,子游出现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门前,这一天他原本应该在就读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专业课的期末考试,但是他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向学校申请缓考,乘火车赶来北京,参加《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英文原版首发式。  相似文献   

4.
再过10年或更久,《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抵挡不住时间的磨损沦为过时的商业片后,一些角色们棱棱有光的表演会成为延续这些电影生命的魔法石。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强调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的原则。从接受美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对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如何再现童真世界:简单而生动、幽默而有童趣、充满想象。  相似文献   

6.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当代女作家J.K.罗琳的成名作。运用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发现:哈利和伏地魔分别以善和恶的方式寻找各自的存在感,两人寻找存在感的方式是二元对立的。两人相反的命运结局表明:只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找到存在感。从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研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探讨当代人寻找存在感的主题,揭示了J.K.罗琳对当代人存在感的思考,拓宽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7.
"要是她不笑,我有可能把这些东西全部撇在一边。"说这话的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说的"这些东西",正是《哈利·波特》这部现在走红全球的魔幻小说的一大摞文稿。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又将全世界引爆,其中各种法术让人惊叹。然而,这些魔幻场景与现实世界相距并不远,  相似文献   

9.
《哈利·波特》作为文坛的一本畅销书,风靡全世界。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哈利·波特》进行评述与解读,并力图一定程度揭示诠释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其在西方世界广泛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女性主义特点:第一,理想社会的象征——魔法世界是阴性的母系社会,女性特质在这里得到彰显,这些特质是魔法世界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第二,女主人公赫敏的有自我意识独立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巫形象。塑造了一个罗琳心目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第三,男主人公...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Tale。  相似文献   

1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作,是充满魔幻色彩的长篇小说。该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和追捧。尽管被很多人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然而这一魔幻系列小说显然有着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从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开始,小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轻松的儿童小说了。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难找到英国文...  相似文献   

13.
很长时间以来,尾声不再是流行的文学范式,而被视为空泛的文学陈规,但它却在儿童幻想小说中占有难得的一席之地。以四本畅销的英文儿童幻想小说——《不老泉》、《魔法灰姑娘》、《夏洛特的网》和《哈里波特与死亡圣器》为例,以评论这四部经典儿童幻想小说中的尾声为缘起,探讨尾声对儿童小说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得出这一结构手法契合了儿童幻想小说对自由、希望、幸福和生命的意义的追寻等主题意蕴,并隐藏着宗教意义上对爱和希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哈利·波特     
现年36岁的罗琳自幼喜欢讲故事和写故事,现在则是一位单身母亲。她的《哈利·波特》最初或许只是写给女儿的,但却赢得了全世界少年读者的喜爱,她本人也一跃成为蜚声国际文坛的畅销书作家。该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写于1997年,出版后好评如潮。作者计划完成该系列七部作品,现已完成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论述了《哈利·波特》的叙事空间及空间的文化意义,并对杜贵晨先生提出的文学数理批评范围进行思考。认为,《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融合物质与世俗的第一空间麻瓜世界和精神与神圣的第二空间魔法世界而成,却生发出超越麻瓜与魔法世界的三大文化意义:童话、文化寻根和英雄成长;在英雄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层面又生发出死亡、爱与成长三大核心主题。《哈利·波特》多"三"的现象显示罗琳对数字"三"的崇尚超出现代人一般意义的数字崇拜而接近原始思维中的数字崇拜。因而,杜贵晨先生对数理批评可以用于全部文学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中国《安妮日记》之称的堪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同等级价值的《程瑞芳日记》及《日军罪行证明书》在2015年12月13日第二个"国家公祭日"之前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策划出版。一本是中国平民的控诉,一本是日本战俘的供述,共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存在在这两本书的首发式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和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均对此两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振犊感慨地说,日  相似文献   

17.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电影,但它至少不是仅仅靠声效和感官来刺激观众"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映了,片子从德思礼一家的离去开始,演到哈利·波特降服伏地魔。年轻的魔法师(丹尼尔·雷德克利弗饰演)和伏地魔在全片高潮中的战斗预示着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王干卿 《社区》2009,(14):12-12
2008年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的作者埃·德·阿米琪斯(1846—1908年)逝世100周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借此出版的拙译《爱的教育》纪念本是第七次增补修订本。这是对作者远去英灵的慰藉,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9.
金炳镐教授所著《民族理论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于1994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民族理论学术界广泛重视。现在此书行将修订再版,下面我从一个视角来谈点看法,说不上是书评,只能算作读后感。(一)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民族理论方面出版的书籍,绝大多数是教材,亦即教科书。要说专著,真可谓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而且,·以·基·础·理·论·知·识·含·量·高·作·为·重·要·标·志·的·专·著,似乎很难与教材结合,不易做到水乳交融。《通论》则既属教科书,又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理论专著;有关《通…  相似文献   

20.
与高平叔编辑、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七卷本《蔡元培全集》相比,由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十八卷注释本《蔡元培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其中文集(第 1~8卷、第18卷续编)、译著(第9卷)、函电(第10~14卷)、日记(第 15~17 卷)单列成卷,内容增幅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