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传媒与司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2种价值的冲突与契合。为了平衡媒体与法院的关系,美国的新闻制度与理念构造筑就了西方传统英美法系的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模式,针对中国目前传媒与法院的紧张关系,借鉴国外立法,合理构建中国特色的传媒与司法的契合机制,从而促进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更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出版转型具有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经营机制的再造与经营理念的重塑,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竞争方式的提升与竞争理念的改变,产品形态的多元与升级,产品内容的独特与创新等六大时代特征。推进出版转型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长远发展与当前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与措施的协调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要实行依法行政 ,必须正确处理好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的关系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益的关系 ,行政权与法律的关系 ,行政领导与一般公务员的关系 ,行政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的关系 ,依法行政与依法监督行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我国加入WTO后,教育与就业形势将发生七大变化,即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就业与创业的结合,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结合,教育输入与输出的结合,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教育开放与保护并存,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在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科学发展观是国情和现代化及社会全面进步的合理选择,其理论基石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 会、科教互动平衡和协调发展。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可持 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科教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手段,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基础条件和终极因素。重建公 平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包括生产与消费的规范,人与物的现代化,社会与文化的融合,社会文化与经济伦 理的升华以及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宗教批判——神性与人性的僭越与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下,如何看待人与宗教的关联,反思宗教如何与人类共存?在人性与神性的现实思维框架下,建构一种怎样的内在逻辑,从而引导两者在世俗与神圣的交织中融合、挣扎、潜行?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现状的思想映射。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正确厘清宗教的功效与消极影响是宗教批判的价值所在。为此,本文试图正本清源,从宗教的产生、信仰的特质、人类自身的反思等视阈,以期解读它们的隐晦、深邃、现实的冲突与媾和等,并通过对宗教的反思与批判,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搭建一座连接思想与灵魂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大学阶段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高校共青团在实践中要做到思想教育工作与爱校、爱专业相结合,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习典型榜样事迹相结合,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文明素养高、能...  相似文献   

8.
着重从文摊理想与革命话语的融合与疏离、文学形式内容与革命思想精神的重合与断裂、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纠葛与矛盾三个层面上来分析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重新审视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认为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在表层上是融合的,在本质上处于分裂的状态,给两者关系作一个真实的还原.  相似文献   

9.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数据收集,剖析了1950—2010年美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演变态势及1949—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演变态势,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中美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演变态势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演变态势,从用水结构效应与用水效率效应两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完全分解模型,并基于驱动力—压力—响应分析框架,评价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脱钩”态势,系统剖析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的内在机理,为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的步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实现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脱钩”,前提在于保障农业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先后达到顶峰,实现农业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的零增长。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矛盾丛生,其中有忠于作者与忠于读者的矛盾,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的矛盾,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矛盾,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矛盾,洋味与洋腔的矛盾,神似与形似的矛盾,异化与归化的矛盾,直译与意译的矛盾等。处理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坚持唯物辩证法,遵循对立统一原则,树立辩证的翻译观,做到二者统筹兼顾,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最佳融汇点,把握住翻译的分寸或度。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外表"冷艳"实则"内热","冷艳"是其外在表现,而内中却蕴含着诗人矫世的热情、人生的眷恋、个性的张扬.这些构成了李贺诗创作的内驱力.文章从蹭蹬不遇的苦闷、对世事的忧虑和愤概、对生死问题的困惑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了李贺创作的心理背景和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以“治疗”喻哲学,视哲学为对形而上学的诊治。前后期他的这一思想是一贯的,但由于其前后期语言有天壤之别,因而对病因的论断也就大相径庭。前期语言批判观虽然有可说与不可说之分,可是其根据却恰是不可说的超验逻辑,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后期哲学所要治疗的主要正是这种超验逻辑主义。  相似文献   

13.
废名小说中最有争议的是其是否反映现实的问题 ,诸多研究者都是将其具体文章往现实生活上套 ,本文认为废名的“现实”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现实 ,而是作者眼中现实的写实 ,并从其童年的经历 ,以及其真性情来论证其田园小说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14.
邱睿 《南都学坛》2008,28(4):70-74
郁达夫历史小说中大量以诗歌入文,初看有一种文体互融不当的生硬感,这是郁达夫本于自己传统诗词的教育背景以及对诗词的偏嗜,并以诗性思维写小说的结果。结合郁达夫的《毁家诗纪》、游记等综合考察,可知郁达夫不一定是有意于"文体杂会",可能是受众的知识结构变化以及现代传媒的促成。其间含有郁达夫作为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的文士的某种矛盾。其创作也初步体现了郁达夫历史小说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思想的构成与其对佛教理论的学习关系紧密,这也影响到了其诗歌创作。其中"静观"这一佛禅观照方式对其思想的影响尤为显著,投映在创作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表达对"真如"之心性的感悟,一是描写对"真如"心性观照外物时所得之洒脱超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10,30(4):28-31
对于曹操葬制存在诸多争议。曹丕黄初三年(222年)诏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也为相关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现在看来,高陵"陵上祭殿"确实存在。被称为曹丕"终制"的诏令被赋予传世之戒条的意义,当时已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公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半公开的文件。不论魏文帝曹丕的本意如何,这一诏令所取得的宣传效应是明显的。我们以为这篇措辞严厉的文字值得注意的,还在于曹丕对于违诏"妄有所变改造施"的诅咒,体现曹操宣告薄葬的遗制,应当得以遵行。我们通过魏文帝曹丕"终制"的文字可以推知,如果他确实对于曹操"薄葬"遗令"有所变改造施",一定不会痛斥反薄葬行为是"愚俗所为",也不会自认"弃君于恶"、"爱以害亲"、"不忠不孝"之名,当然更不会使用"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一类激烈言辞。很可能文帝黄初三年诏和文帝"终制"原本属于一个文件,也许统称为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诏"是适宜的。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则马端临注意到的"魏武父子遗令俱欲薄葬"就表现出了连贯性和完整性,其中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亦有更值得我们确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代关于《橘颂》意旨主要是两个方面不能统一 :一是《橘颂》的写作时间 ,早年 ?晚年 ?二是《橘颂》歌颂的对象 ,屈原自己 ?君子 ?楚王 ?又有一个共通点 :《橘颂》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笔者从与屈原的其他作品思想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橘颂》的写作时间当是屈原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橘颂》歌颂的对象应是橘树。同时 ,笔者以为此文是解读屈子精神的重要文献 ,但历来因为屈原的另一篇文章《离骚》的存在而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8.
职务发明创造是受雇人在履行其职务时产生的体现单位意志的智力活动成果,包含劳动关系和职务发明创造关系两个法律关系。职务发明创造关系的产生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以履行职务义务为条件。受雇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但不受劳动关系的约束,独立于职务义务之外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成果,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本人。现行专利法第六条违背了民事主体之间的公平原则,不利于实现专利法的立法目的。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加以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即由先锋叙事转向现实言说。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透析,把握他从抽象精神层面所展开的对于人存在的本质性探询,肯定其创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通过对其现实力作的观照,指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内容相左的悖论情境,从而表明余华的小说创作转型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神话研究领域,茅盾早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就已经写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几部著作。然而,茅盾的这一研究和兴趣却随着茅盾后来的文学转向而终止,并且逐渐为他的文学光芒和文学地位所遮蔽。后世的研究者也正因为这些忽视了茅盾在神话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茅盾的神话研究,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茅盾和茅盾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