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琛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2)
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一剧让人看到了中国先锋戏剧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从1999年到现在,该剧已经有了四个版本。本文试图对新版本与之前版本的不同做一些比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剧的最大特点在于诗化与狂欢的交杂,以及形式上的不断做加法。尽管这种改变有得失,然而,孟京辉在实践中达成了自己关于人民戏剧的理想,他的这种努力值得我们肯定。 相似文献
2.
Ⅸ恋爱的犀牛》是近年来倍受瞩目的编剧廖一梅最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1999年由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搬上舞台,是中国剧坛的话题之作.自首演之后长演不衰,是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之一,被视为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大学生恋爱的现象呈扩大趋势。正确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对于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恋爱的特点和恋爱观念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恋爱心理卫生指导。 相似文献
4.
吴晓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4):39-43
本文以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多学科的丰富资料,并结合苗族古歌等民族民间传说,论证了盘古神话起源及其原型。文章认为盘古神话起源于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三苗集团中的犀牛部落或氏族,盘古的原型为犀牛,而其垂死化身的情节则来源于早期的犀牛图腾化身信仰与传说。 相似文献
5.
6.
7.
王建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分析人手,论述大学生恋爱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大学生恋爱现象及其类型,指出必须根据青年思想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8.
肖波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这对加强大学生恋爱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入手,指出大学生恋爱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大学生恋爱的教育与指导提出了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自编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泰州市5大高校300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但对爱情的理解还较肤浅;对三角恋和多角恋持宽容态度,且性态度较为开放;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出现多元化,对恋爱与婚姻的关联考虑不够;大学生能够较清楚地认识到学业、人际交往与恋爱的关系;大学性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对性教育的要求差距很大,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10.
11.
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超越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芳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2):102-106
本文探讨了劳伦斯第三部曲《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与厄秀拉所追寻的超越之爱。建立这种超越之爱的前提是抛弃缺乏爱的旧人类社会关系;起点是必须放弃自我上的偏执,完成由死亡到新生的转变;途径是超越性爱的局限性,追寻深层意识的自我,实现男女关系上的双星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王海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3):10-15
谁给我的利益较少 ,谁与我必较远 ,我对谁的爱必较少 ,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 ;谁给我的利益较多 ,谁与我必较近 ,我对谁的爱必较多 ,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于是 ,说到底 ,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 ,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 :自爱必多于爱人、为己必多于为人。要言之 ,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 ,而只能偶尔为他人 :恒久者 ,多数之谓也 ,超过一半之谓也 ;偶尔者 ,少数之谓也 ,不及一半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邓姿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159-163
《古典爱情》和《爱情故事》都以“爱情”为主要词汇命名,都以先锋小说著称,创作时间前后仅相隔半年,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意味深长的关联。《古典爱情》通过“虚伪的形式”,渲染了暴力血腥、人性之恶及神秘宿命,显示出明显的先锋元素;《爱情故事》则注目于世俗生活,通过现实事象直指人性的麻木与生活的无奈,属于典型的民间叙事,从《古典爱情》到《爱情故事》,暗示着余华从现代到传统、从先锋叙事到民间叙事、从虚伪到真实的创作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嘉宝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33-35
通过解读小说《恋爱中的女人》 ,以劳伦斯的爱情观为出发点 ,阐述了该作品的主题 :爱情的构建 ;并详细分析了两种爱情———毁灭性爱情与建设性爱情所揭示的劳伦斯的个人心理观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元稹的早恋及其艳诗 --兼答尹占华、程国赋两位先生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伟斌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1-97
《莺莺传》中崔张故事历来被人们认同为元稹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笔者对此一直不敢苟同 ,曾经发表多篇拙作加以辨证 ,并提出元稹十七岁与管儿早恋的新说法。尹、程两位近日对拙作提出批评 ,本文的任务即是回答他们的商榷 ,进一步阐述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追忆似水年华>的女主人公阿尔贝蒂娜是西方文学史上最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之一.运用文本细读法,对阿尔贝蒂娜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梳理与分析,说明极具虚幻性的阿尔贝蒂娜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承载了作者关于爱情、时间和记忆的大部分主题,是主人公马赛尔爱情或欲望的幻象载体,同时也是时而触手可及、时而又虚无飘渺的时间的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死亡突出爱情的伟大不同, 美国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通过死亡来考量角色的爱情,同样起到反映和揭露黑暗和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作用.通过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角色的死亡与其爱情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爱情观,书中角色面对爱情与死亡所做出的选择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闫秀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84-87
新写实派小说家池莉在她的小说里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婚姻与爱情真相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爱情的本来面目 ,她对传统的虚假的“爱情神话”进行了无情的颠覆和质疑。池莉还在其小说中描写了新形势下人们心灵的骚动与欲望的喧嚣。 相似文献
20.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情书写往往会反映时代的精神特征.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关注爱情主题,对爱情人生的探讨与思考总是与家国命运相联系.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与传统爱情故事的书写模式和道德主题小说的表现手法迥异,在爱情书写中增加了关于文化、存在、身份等视角.小说通过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对爱情进行了大胆思考和探索;小说主人公阿里萨的滥情和痴情形成一种荒诞的耦合,围绕一个个恋爱故事,作者探究了爱情的各种可能;马尔克斯通过各种爱情的呈现,洞察人生,探究爱情真谛,思考了拉美的文化与现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