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倪匡先生早年在上海生活,家境贫寒,一度以蛇虫鼠蚁为食。后来流落至香港,四处打工,一日赚几元,还要受工头剥削,生活亦未得改善。一个偶然机会,他开始给报社投稿,千字收获3元,收入居然比打工要好得多,于是一发不可收,从此,他走上了写作之路。  相似文献   

2.
竺柏岳 《中华魂》2012,(14):28-28
人生之路上该如何走好,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颇为不易处置的老大难题。近读西汉《淮南子·人间训》,对此有所深沉思考:"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患至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位伟大僧人,玄奘和智顗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佛教道路,其中玄奘走的是"天竺之路",他远赴印度取经学习并最终成为印度佛教唯识学专家和佛经翻译家,而智顗走的则是"天台之路",他来到天台山隐修以寻求适合中国人的佛教解脱法门并最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与玄奘只是照搬印度佛学而毫无创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智顗表现出了佛学上的巨大创造力,开启了中国佛教创造自身中国化模式的大幕。中国佛教正是在选择智顗模式而抛弃玄奘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发展壮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玄奘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性还远不如智顗,尽管玄奘比智顗更具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我叫吴科星,很多人都喜欢叫我“五颗星”,是啊,我也很期待,能为将来的自己打上“五颗星”。每当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到为生活忙碌奔走的人们,我觉得自己只是一粒毫不起眼的沙砾,没有历练、没有成长,普通的沙砾怎么才能变成耀眼的珍珠呢?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我需要不断学习,继续成长。  相似文献   

5.
单永生 《社区》2003,(18):33-33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 一群小女孩儿聚在我家门前叽叽喳喳,像正开晚会的雀儿,让我无法捧读,便想驱散了她们。走出门外,见两个女孩儿正在绷紧的橡皮筋上非常有节奏地跳着什么花样,口中念念有词,旁边几个围观的女孩儿和她们一齐吟唱:  相似文献   

6.
人生追求与理性爱国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变的主题。这一主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教材中涵盖了第二、第三章的内容,但其教材体系仍需要向教学体系转化,唯有转化才能使其内化为师生的课堂教学元素,论文摈弃了"人生追求篇"的传统说教,提出了该篇教学体系的专题框架设计、转化路径、转化的必要性和成效等问题的探究性思路,旨在传递人生追求的幸福正能量,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加强和改进高校"人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玉,石之美者。和田玉,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国人藏玉不仅仅是投资,从二三亿年前玉石形成直至被发现,玉石的坚韧润泽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内涵和帝王文化的色彩,它外柔内刚、含蓄而不张扬,故孔子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由于和田玉储藏量有限,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所以近年来在市场上流通的和田玉精品越来越少,价格也一路上涨。近年来拍卖的材质、工艺俱佳的玉雕作品更是近乎天价,和田玉为什么那么贵?  相似文献   

8.
胡娟 《成才与就业》2013,(24):46-47
现在是2013年12月,我从巴黎回到上海已有一年半。如今,每当回想起在巴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仍记忆犹新。我从那段短暂的游学时光中看到了自己的转变:从刚抵达异国他乡时的惴惴不安,到安坐在凡尔赛宫广场的长椅上自在享受生活;从五指不沾阳春水、对家务一窍不通,到上得课堂、下得厨房,学习生活两不误;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喜欢热闹,从吃饭的习惯上就可探究一二。围坐一桌,觥筹交错,常常饭桌成为谈资最好的场所。因此,中国人刚接触到“自助餐”是不习惯的。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生活在线型人生之中,即把人生按年龄画成一条横线,少年、青年、中年、退休,各有各阶段的工作和生活目标。这样做的风险在于,到了计划中的那个阶段,未必所有的理想因素都在那儿等着。  相似文献   

11.
玄奘西游取经故事在玄奘身世安排上呈现出从史传化到神圣化、虚幻化再到淡化的嬗变轨迹,这一嬗变和故事主旨的演变密切相关.早期的玄奘取经记载主要是对他献身佛学、光大佛法的精神进行赞颂,后来的取经诗话、平话逐渐地偏离史传,以文学虚构为主,西游取经题材戏曲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需要,极力杜撰与表现玄奘不平凡的身世,明清<西游记>小说则用游戏、象征笔法将玄奘西游取经故事改造成为神魔斗法故事.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独特理解.它与神羿求药故事的思维范式和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相同,由此推测神羿求药故事为西天取经故事之原型.两个故事相比较,<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新意在于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艺术地表现了人存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狩猎文化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狩猎文化是蒙古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感情、信仰诸领域起着支配作用。随着民族文明的不断提高,为保护牧业经济,防止野兽、猛禽对畜群的侵害,狩猎逐渐发展成为防害和锻炼身体与尽兴娱乐为一体的集体活动。  相似文献   

14.
14-17世纪,以枟曼德维尔游记枠、枟坎特伯雷故事集枠和枟天路历程枠为代表的三个朝圣文本,建构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本土到异域、从内心世界到外部世界的立体的朝圣-旅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东方的圣地与异域的奇迹互相并置,基督教的世界观与异教的信仰互为镜像,虔诚的宗教信念与粗鄙的世俗欲望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近代英国的旅行文学正是在这个朝圣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空间想象、主体性意识、跨文化交往原则,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圣文学是英国乃至欧洲旅行文学之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5.
神圣是宗教学、民族学、哲学界的经典论题.在"朝圣"一词不断整合本土"绕境"、"转山"等词汇时,本土活动的呈现与论述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以丹巴藏族转山活动为例,描述和探讨了转山背后的神圣性及其相关联的国家力量,并由此分析了墨尔多山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1):73-76
《西游记》"三教归一"、"万法……归一";"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而心即佛,佛即空。"孙悟空"即"心悟空",为"归一"之象征,也就是说"悟空"为"归一"之旨。《西游记》由"归一"而至于"悟空",是一部糅合儒、道"归一"于佛教色空而以"治心"淑世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7.
尽管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如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地揭示它 ,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这是重中之重。公孙龙的确拥用一些逻辑思想 ,但是他的逻辑思想是不系统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图书馆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保护无法律法规依据,而图书馆的处罚条款因超越了其管理权限失去规范作用,是文献资源屡遭破坏的重要原因。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图书馆立法,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书馆立法条件已经成熟。图书馆立法必将为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人才队伍的稳定、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网络隐私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要解决网络信息与公民隐私的日趋激烈的矛盾需要多方面措施的完善和技术的更新,并指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嵇康在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中,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诗学精神,其诗学反儒家传统而行之,以玄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声无哀乐为诗学核心,以越名任心为个性特征,对其创作和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