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又见民国     
张群 《华人时刊》2013,(5):58-59
民国历史离我们最近。南京曾是民国的首都,一部民国史,半部在南京。民国文化经过近百年的沉淀,再次浮出水面,使我们又一次的遇见了民国。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品评民国、品评民国文化,您或许有不少收获呢。《民国珍档:民国名人户籍》开启记忆之门由南京市档案馆编纂、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出版的《民国珍档:民国名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困局中的一个突破口,"民国文学"的丰富内涵不是人为赋予,而是与当下文学史研究的种种问题联系在一起。了解"民国文学"到底研究什么,可以从三组关系入手清理:"民国文学"与当前其他民国文化现象的关系;"民国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民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的关系。透过这三组关系,"民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史学逻辑可以自然呈现,而关于"民国文学"不必要的误解也可以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3.
曾是民国首都的南京,是海峡两岸有关国族记忆的共同还原点,更是中华民族近现代深重灾难的象征。当代华语电影中的民国南京影像,可分为辛亥革命、抗战及国共内战等历史视阈中的民国首府南京、"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下的"人间地狱"南京,以及淡化历史背景、追忆民国风情的"怀旧"式南京。在这些影像中,宏大的民国城市景观带过了具体的市民生活,风物展示的本土民俗性掩盖了民国都市的现代性,基于民国风韵的怀旧式想象遮蔽了城市影像的民族主体性。究其原因,在民国南京的"记忆治理"机制中,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的宏大历史叙事和追求历史细节真实的"国难叙事",限制了民国南京影像的表现空间和其得以承载的话语蕴藉,使得南京城市影像在银幕中逐渐丧失了主体性和表现性。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民国比较法研究的发展,民国比较法教育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各种类型的法律院校均开展比较法教育,并且各具特色,在组织模式、课程设置方面也积累了经验。民国比较法教育的发展,促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民国比较法学科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对民国比较法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几年,一股不大不小的"民国文化热"悄然出现,民国服饰、民国建筑、民国故事、民国人物、民国历史……这一切缘何而来?因为怀旧?因为好奇?因为历史的循环?在作为社会文化心态的"民国热"之外,我们更应该看重一种学术文化的自觉:同样是在最近几  相似文献   

7.
民国文论的体系建构负载着民国学人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担当,砸破以往即兴体悟式的“私人话语”形态,在全面审视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中抒写社会的“公共话语”,发掘民族文化自信,民国文论展现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恢宏气象。民国学人兼顾中西、古今文论的各自特质,确立文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与视角、探索可行的建设路径和策略,将错综复杂的民国文论现象纳入到民国文论的体系话语平台,展示民国文论继往开来的文化特质,它可以逐层解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多缠夹日久的学术命题,深远探究文论体系话语言说的基本规律。运用民国史视野来发掘民国文论资源,探究体系话语的言说模式与表达策略,具有范式重构和意义重释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2012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成立40周年。民国史研究室成立四十年来所走过的学术道路,从昔日如履薄冰的"险学"成长为当今如日中天的"显学",可以说是国内民国史学科发展的缩影。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由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编写的36卷本《中华民国史》的全部出版,标志着国内民国史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此承上启下的阶段,民国史研究室邀请海内外民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于2012年11月3-4日在近代史所举办了"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回顾与未来走向高峰论坛"。我们希望借此次论坛,能集海内外民国史研究学术共同体之力,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的同时,探讨民国史研究"再出发"的路径和方向。本期"民国研究"专栏选取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的一组文章,与学界共享。以往学界对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9.
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国词研究论文与著作进行一番述评,将学界对民国词研究分为以下方面:民国词的基础性研究、民国词学在传统向现代词学转变中的作用以及词学分期、民国词学研究与民国词学理论、词人词社与编纂词选、词学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词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词学家的个体研究成果丰硕,但是民国词的研究从总体上仍未进入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民国文论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的推介、阐释、论述和传播,为民国文学倡导“真的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主张“自我抒情”,注重非理性主义精神的表现,提供了极具广度和深度的理论支持。同时,民国文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思想和主张,为推动民国文学三大思潮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平台,为民国文学确立现代意义的创作原则,建构现代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民国文学"的提出是学科自觉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世纪之交社会、文化思潮和心理的体现。"民国文学"还原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历史时空,由此建立起多元博弈的动态平衡结构。"民国文学"提出的最大初衷就在尽量剥去政治或文学的先验框架的外衣,重建民国文学鲜活多样的社会与文学生态。从宽松和包容的学术理想出发,"民国文学"的设想不失为活跃文学史编写的尝试。"民国文学"概念之所以在世纪之交的关节点上被提出,而作为历史选择的"剩余"重新征用,除了文学史逻辑及学界内部复杂缠绕的纠葛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转型后的重置和机制所致。"民国文学"的思路蕴含了多种预设。首先是科学和真理的指涉。其次是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学术精神的张扬。  相似文献   

12.
鼎革新风,斗转星移。民国进入新旧社会更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为方志的解放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而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民国方志学理论。本文在系统阐述民国方志学理论发展过程的同时,对其中重要的创新之处加以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试图得到国内史学界对民国方志学理论的关注,并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我校文学院副教授张燕提出“保护南京民国建筑,开辟民国史迹游览专线”建议,不久前受到了王荣炳副省长和省政协有关方面的重视。南京是民国建筑和民国史迹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些建筑是民族建筑延续和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王荣炳副省长看过该建议后批示:“所提建议很好,保护好这些民国建筑,有利于对海内外各界人士进行宣传,对促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意义重大,开辟旅游专线,寓教于游,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省政协组织省、市政协文史委员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考察,并请张燕副教授介绍其艺术特色和保护开发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清遗民是民初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观念表现出复杂性。就对共和民国的认知而言,大致有两种:一是易代前后,对共和民国的认知处于矛盾、变化之中。这种矛盾变化性表现在:对共和民国先充满期待,失望后转向忠于前清;对共和民国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二是易代前后,对共和民国的认知具有始终如一的特点.表现在:反对共和,仇视民国;对共和民国持一种平和态度。清遗民对共和民国的认知情况折射出民初士人复杂的心态.昭示出这一社会群体夤杂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我校文学院张燕副教授新编《南京民国建筑艺术》一书 ,被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 2 0 0 0年重点书目 ,在第六届全国艺术节前出版发行。该书收入建筑图片 491张 ,其中 30年代照片 2 3张 ,囊括民国建筑 2 32座。书中正文前冠以总论 ,每时期前冠以分论 ,每幅图下附有鉴赏文字和必要的解释说明 ,图后设南京市现存民国建筑一览表、民国优秀建筑师简介和南京市现存民国优秀建筑分布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艺术学科召集人、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道一教授为全书撰写了前言《南京民国建筑艺术》一书出版…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础,民国地图的数字化工作已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铺展开来,并逐渐成为阐释区域历史地理的另一种语言。宁夏民国地图在数量和种类上都称不上丰富,然而由于民国时期宁夏地籍整理、保甲组织以及水利事业的推行,宁夏保留了大量的民国地籍图、户籍图以及河道沟渠图等地图资料,从而形成了宁夏民国地图的地域特色。保存的近万幅宁夏民国地图绘制谱系清晰,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地图测绘事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整理与研究宁夏民国地图,可以为宁夏地方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对当前宁夏的城乡规划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国水利纠纷研究是民国水利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界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水利纠纷问题,并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到21世纪初,民国水利纠纷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并呈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水权问题和官民关系是民国水利纠纷问题研究的重点,对水利纠纷理论和地域的对比研究将是学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大富有特色的文化,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其中民国文化的核心就是民国建筑。近年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人们所重视,政府部门对此也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科学价值。本文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例,浅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石克 《中华魂》2014,(9):36-38
正不久前看了《文艺报》一篇文章《"民国热"刍议》(作者:窦海军,后简称窦文)。窦文本是因编辑一套《民国思潮读本》而作,文中对民国时期纷繁复杂乃至互相对立的思潮没做任何介绍和评析,却对概念含糊的"民国思想""民国的风范情怀、思想魂魄"大加推崇赞美,而对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则在对比中暗加贬斥,"期待‘民国思想热'即将到来"。文章尽管语言晦涩含混,逻辑混乱,但倾向性还是十分明显的。下面摘录几段,逐段作一点辨析。窦文说,现今没出现别的热,唯独出现了"民国热",这是因为"曾经对于民国史的歪曲、禁锢,在国民心中埋下了好奇、求真的种子,这几年环境有意无意的松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下启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在民国风雨动荡的38年中,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的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的发展与改革和民国后期的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体现出以改革学制系统和重视义务教育为政策制定与选择的根本路径.同时,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并且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