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共危机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及对社会影响的扩散性等特性,使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模式无力应对其挑战,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要大力扶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营利组织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提高自身形象,树立社会公信力,通过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互动共同治理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2.
准公共物品是一种特殊性的物品,它的建设情况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由于它的公共性的特征,使得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这项艰巨任务.随着西方非营利组织成功经验的传播,以及我国政府在准公共物品建设中的乏力表现使得具有独立性、效率高的非营利组织进入准公共物品领域成为可行.但由于政府在培育非营利组织上发挥的作用有限,加之其自身资金、管理等原因,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进入进程.因此政府应该对非营利组织从资金上给予援助,政策上予以支持,同时提供其参与准公共物品建设的机会;而作为非营利组织自身则必须尝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大宣传面、同时改变管理模式,发挥非营利组织在准公共物品建设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频发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超出了单个的行政区域,具有一定的“跨界”特性,某一行政区域政府的单独治理已经出现了明显弊端,因此,公共危机的跨界合作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危机治理研究的焦点。云时代各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有效合作,为解决公共危机的跨界合作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地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志愿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社会公信力;沟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政府的不信任也导致合作的局限性。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治理中应进一步完善合作法规、改变政府职能、扩大合作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并加强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非营利组织既非政府,也非企业,它的社会职能是生产准公共物品,以造福社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必须根据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自身的社会职能和现实职能的方式出发,建立经济的产业化、方向的非营利、管理的行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对改善我国的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和发展状况出发,分析其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传统农村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曾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新出现的非营利组织既是基于农民的维护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的现实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护社会公平、培养新型农民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农村非营利组织还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组织间网络。  相似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我国非营利组织承担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多,同时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多地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非营利组织不同于营利性组织,有成熟的市场理论作为指导,本文结合公共关系学的理论知识,探讨公共关系学在非营利组织运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解决目前非营利组织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营利组织是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参与目标和内容、利益相关性、活动区域、资源渠道、参与效力、参与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可以弥补政府现阶段危机管理的能力不足和缺陷,加强国际危机管理合作;保障受灾人群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和能力,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影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公益丑闻,往往涉及非法侵吞、转移巨额财产、违规投资、输送利益等严重侵犯非营利组织财产的行为,突显法律在非营利组织财产权利保障上的尴尬.此情形若任其发展,不仅会使非营利组织用于公益的财产大量流失,而且会使其公信力大大降低,进而影响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中国目前对非营利组织财产权利法律保护不尽人意的现状,更为深层和重要的原因则是非营利组织享有免税资格的基础认识阙如,致使保障其财产权利的核心信息披露理论、制度与实践无法自洽.在保障非营利组织财产权利方面,美国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非营利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声誉危机。基于非营利组织声誉理论内涵的分析可知,社会转型期我国本土化非营利组织声誉的形成及水平受国家制度、社会氛围和组织管理三个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转型期我国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源于声誉投资机制、信息传播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惩罚机制和监控机制这五大声誉机制的失灵或缺失。因此,可通过由个人治理和组织治理构成的主体性实施以及由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客体性实施两条路径来实现我国非营利组织声誉的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