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考古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把广东50 年来的考古工作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时期( 阶段)进行阐述,回顾、分析了广东考古50 年历程的成就及得失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广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马坝人”和“封开垌中岩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出现之后,大约到了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后,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以其崭新和不同的面貌,相继出现于南国土地之上,至今还留下她们劳动创造和丰富多采的物质文化遗存。在旧中国,文物考古事业得不到重视。虽然,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海丰等地已有一些发现,但不免打上半殖民地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事业获得了新生,并迅速蓬勃地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全省开展调查、发掘工作,发现了大约三、四百处新石器遗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简报、报告和文章,为广东石器时代考古,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又发现近百处遗存。其中,曲江石峡、佛山河宕等较大面积的发掘,为粤北、粤中等地有关遗址、墓葬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西樵山遗址的复查、试掘,“西樵山文化”,“石峡文化”被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七十年代广东原始社会考古的一个重大收获。与此同时,粤东“浮滨类型”青铜早期文化的发现和初步确立,对探索青铜文化与新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分新石器时代的下限年代,有着重要作用。1982年以来,全省各地更广泛地开展了文物普查,又发现将近二百处遗存,填补了一些市、县的空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4年上半年,全省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包括遗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六月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北㈣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論系联合组成的、并有中由大学历史系、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佛山和增城文教局参加的广东省考古发掘工作队,在增城、佛山两县市进行了历时三十九天的古遗址和古墓葬考古发掘,所得资料,对研究我省古代社会的历史很有帮助。增城西瓜岭村古遗址经过发气(共开一百一十平方米的面积)表明,乃是一处烧造轮制几何形纹硬陶器的窑场,已经清理出来的残废窑址有两座。出土的陶器以灰红色最多,其花纹主要是打印的,刻划的较少,抹平、磨光或再在其上着釉的更少。纹样以米字印纹、方格印纹最多。陶器皿有(?)、罐、缸、缶、(?)、(?)、盂、盆、盘、盒、蛊、碗、杯、壶、镡、鼎等类,其中以饔、罐、雠,盂最多。其造型特点均与我省曲  相似文献   

4.
六朝经学的中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皮锡瑞渭:“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这是治经学史者的传统观点。张衡早就讲到:“愍文学之弛废,怀儒林之陵迟”;魏明帝则说:“兵乱以来,经学废绝”。作如是论者,其后甚多。但从皮氏所说:“郑(玄)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其故在“郑君为汉儒败坏家法之学”,王肃“效郑君而尤甚”,我们反而由此看到:儒家经学在两汉之后虽是中衰了,但也有发展。不过从什么角度来看其兴衰,衰的是什么,发展的是什么,都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六朝时期船舶数量和规模、种类、造船技术水平、造船业基地诸方面对六朝造船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同时,根据大量无可辩驳的史料,指出六朝造船业不仅满足了当时战争的需要,而且已经具备了为当时商业发展提供充足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考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起源是一个世界之谜,对其起源的解释曾经有着多种假说。中俄考古发掘成果已经寻找到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星星点点足迹,对这些迁徙足迹进行考古观察,证实陆桥迁移说是正确的,使对这个世界之谜的解释走出假说时代。我国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种应该是从我国中纬度地区向北迁移扩散后发展形成的。从中国向楚科奇地区迁徙的主要路线有2条,第一条是内陆大河路线,第二条是海岸路线。第四纪最后冰期时期生活在楚科奇地区的人们凭借陆桥与群岛向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迁徙。熟练使用火、建造房屋、缝制衣服、制造细石器工具是迁徙的技术装备。原始宗教意识也已经产生,成为迁徙时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 汉魏六朝赋中有大量的“纪行赋”,其名称见于萧统《文选》,《文选》于赋卷中单列“纪行”类。这类赋与韵文体的游记相似,篇幅一般较大赋短,但内容很丰富,叙述行程、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可谓赋中奇葩。本文试图就这类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容和技巧方面的特点作些探讨。纪行赋是在屈原《九章》的影响下产生的。《九章》的《抽思》、《哀郢》、《涉江》、《怀沙》等作品中,有许多记述屈原流放经历及  相似文献   

8.
王玲 《江汉论坛》2006,(3):114-118
地主大地产农业是荆州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荆州政治局势的变动不仅左右着荆州大地产的兴起与发展变迁,而且决定了其集中分布区从南阳向襄阳再向江陵转移的历程。荆州大地产主要以田庄的形式进行经营,其生产以农业为主同时又包含了林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经济形式,而水稻种植又是农业生产的重点。荆州大地产的形成源于地主求利欲望下的“求田问舍”,但这种扩张及经营方式对于荆州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多样化皆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海的考古工作,其起始是与全国的考古工作同步的,甚至建国前还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遗存之后,与美国人在中亚安诺(ANAU)遗址发现的彩陶做了对比,错误地得出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结论,并设想了彩陶东传的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两条路线①。为了。验证这一推断,在1923-1924两年间调查了甘肃、青海的五十余个遗址,将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首次辨认排列为齐家、仰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②。40年代夏拥先生通过一些具体的调查试掘,订正了齐家与仰韶的年…  相似文献   

10.
自古就有“路可观政”之说,交通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兴衰发展的一面镜子.六朝运用政权的力量,大量的增辟长江流域以南新的交通线路,逐步形成以建邺(东晋改称建康)为中心向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辐射的交通网络.先谈以建康为中心的陆路增辟新线.六朝大体承继秦汉江南已有的驰道基础,又新辟筑了将近二十条可通古代车马的大道和多条可供军运和商旅往来的不规范化的陆路交通线.依照《南京古代道路史》一书考证,参阅其他文献记述于下.东吴为征讨安抚山越,补充其大量的劳力和军力,开通了山区道路,为实施屯田备战的战略计划,增筑堤塘道路,为控制各州、郡、县,开辟了城、镇、邑间的道路.赤乌三年(240年)四月,“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  相似文献   

11.
赵厚均 《兰州学刊》2007,(3):129-132
汉魏六朝是文体辨析观念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渊源,一方面,早期典籍主要是社会生活的记录,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产生了模糊的文体分类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自觉意识的确立,进一步加强了文体辨析的诉求,原本模糊的文体辨析意识逐渐明朗,出现了一系列文体辨析著作,基本奠定了文体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东晋时顾恺之的画论标志着绘画理论跳出教化功能的束缚,在保留了大量技法运用经验的同时强调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价值;其后王微、宗炳在理念深化与领域拓展的方式上进一步发展了顾氏的理论.齐梁之际,谢赫的努力正式架构了中国画最初的审美体系与技法体系,并在评论时强调目鉴样本数量、综合驾驭画题能力以及创新性的重要,为后世论画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但其给予顾恺之劣评的事实亦反映了是时画家客观理念的局限;而姚最、萧绎则从艺术传承与审美拓展的角度丰富了谢氏的体系,最终促成了品格论的正式成形.  相似文献   

13.
汉唐间出现了封建生产x系的局部变革与更新,把地主封建制引向发展,为隋唐的社会繁荣作了准备。汉唐间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在所有制、奴役制和分配制三个环节上,其特点是宗法卦建住大土地所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依附农民租佃制的发展,实物地租分成制的普遍化,从而增加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性.在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震荡。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但是,无数事实证明,没有一种巨大的历史灾难是没有历史进步来补偿的。黄河流域乱北方地区遭受到巨大的历史灾难、而以长江、珠江等流域为纽带的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4.
诗与赋虽为两种不同的文体 ,但其源头密不可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 ,这两种文体也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六朝赋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 ,抒情性增强 ,篇幅渐短 ,语言和用韵都显现出诗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考古学“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①按照这个概念,新疆地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的界限,以划在公元前2世纪比较合适。理由是:(1)这个时期,在新疆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西汉王朝在击败匈奴之后完成了对西域的统治。在公元前2世纪之前,汉文史书中关于西域地区历史的记载寥寥无几,而在此之后,汉文史书中便出现了较详细的关于西域历史的记载;(2)目前新疆境内所发现的大量的传卢文木简等早期的古文字材料的年代均限于公元前2世纪…  相似文献   

16.
六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的民族政策钱国旗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用来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和策略,是多民族国家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所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政治决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动荡、民族迁徙融合、文化多元碰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六朝偏踞长江以南半壁河山,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显著的表现是,宋、齐之交的长江下游发展成为中国社会新生的经济重心,从而彻底扭转了"南贫北富"的局面.早期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总体发展,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江东地方文化的突出发展,是六朝文明形成的内因;来自中原的华夏文明的影响,则是六朝文明形成的重要外因.六朝文明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六朝商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汉到隋唐,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重要时期,偏居江南的六朝,在这一时期对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个时期社会商业活动状况的晴雨表的商税,在六朝有着明显的反映。因此,考察六朝商税的征收税目及征税状况,对于分析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六朝时代的佛教与前朝相比已呈现一种由神佛向理佛的过渡趋向,逐渐摆脱了早期佛教粗俗的神学性质,转向形而上学追求。在佛教信仰的主体上,六朝佛教已由下层民众向士大夫或知识阶层转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手工业中,纺织业历来是最重要的部门。六朝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加速开发,纺织业亦有令人瞩目的发展。它是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产生相当影响。以往论者对其成就意义多语焉未详,似未予以充分评价。本文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