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存在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之间的转换。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有微观和宏观上的效应,因此,这种社会责任又可以区分为宏观上的社会责任和微观上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朱耀斌 《理论界》2004,(2):65-66
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进程,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初始制度安排、特点和改革路径表明,控制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其初始逻辑应当是从公司外部的制度环境、监督机制上加大治理的力度,以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工作体系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社会工作可以为社会治理宏观目标的实现提供行动、政策和理论支撑;微观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嵌入社会微生活而推进社会治理中微观目标的实现。创新社会治理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治理失灵问题,而造成社会治理失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失灵、社区失灵和志愿失灵。要解决这些失灵问题,需要完善和发展社会工作体系,以宏观社会工作应对政府失灵问题,以微观社会工作应对社区失灵和志愿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维安教授主持制订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我们现在处在后国有化时代,很难说股份制改造到底多么成功。下一步要研究的是如何使公司运行起来的问题,也就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真正的生产力不在宏观上,不在微观上,而在管理上,实际上就是治理机制,中国公司治理原则恰恰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制。我认为,当前制订中国公司治理原则有以下九条战略意义:第一,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我们的企业战略已经进入到了微观、宏观、超宏观兼顾的层次,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要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问题,制订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5.
民间组织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析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几年的民间组织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可以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有市民社会理论视角、法团主义理论视角和治理理论视角,中观层面有组织分析理论视角,微观层面有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和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改革所带动的社会领域改革营造了多学科进行民间组织研究的需求,民间组织的研究需要采取"学科综合-视角整合"的立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社会整合理论将在民间组织的研究中焕发新的活力,使民间组织的研究呈现更加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微观——宏观在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关于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谁更急需、谁更重要、谁更有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这次青年学者座谈会上,大家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在我看来,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者都需要,也都重要,都可以研究。在具体论题上,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本身应该说都有价值,它们之间并不先天地存在着价值上的高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研究者研究的是微观还是宏观,而在于研究者如何去、怎样去研究“微观”或“宏观”。一般情况下,我们判定一种研究是微观研究还是宏观研究,往往依据选题对象的范围或外在形态来加…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破解"三农"难题须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思考并采取措施,在宏观层面重点是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思路的重大政策调整;在微观层面重点是推进城乡的互动,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工农互补、工农双赢.  相似文献   

8.
应当如何理解"局部改革的陷阱",当前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应当从国家能力角度来理解其本意.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正是单纯的政府治理改革使前苏联、东欧的局部改革走向了死胡同.而从政府治理改革走向国家治理模式重构,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经济转型新阶段,如何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构建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是中国能否建立起支撑一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要弄清楚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问题,即"依靠谁、为了谁".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基于三个维度:在国家维度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国家的富强;在社会维度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个人维度上,实现个人发展和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和政府不断奋斗的终极目标,是党"以人为本"执政原则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医保、社保、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政策中,普遍存在着"财""政"分离的现象.要分析这类政策的执行,需要引进地方党政首长偏好这一变量,建立"制度-偏好-行为"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即从宏观上分析任期政绩考核制度、权力控制制度、政府间利益分配制度等制度变量对地方党政首长的制度激励与约束,剖析地方政府的行动空间,从微观上辨析地方党政首长的偏好及其行动策略,从而实现制度分析、偏好分析以及行为策略分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典 《中国社会科学》2013,(1):72-94,206
基于676家上市公司1997—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及对上市公司高管、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证券分析师等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揭示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与代理理论的预测颇为不同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式。而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做法是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环境下各种复杂社会力量和利益群体进行"建构"的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契合所在的制度环境,并不存在普适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为解构这一世界性公司治理迷思提供了新视角和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新《公司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一定程度内给予了公司在章程制定上更多的自治空间,特别是对有限责任公司。但现实中,在公司拟定章程时,大多都只是照搬了一些范本的内容,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细致、更个性的设计。妥当设计符合公司"个性"的条款,有时不仅可以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也可以帮助形成有"个性"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地降低风险,是平衡利益的有效技巧。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股东至上主义过于强调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资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特性.应从公司的基本构成即公司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来认识公司的真正主人--股东和雇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东西"(东西方文明)矛盾的交叉点上,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同时呈现,从而使"中国难题"成为"世界之最".谁能破解"中国难题",谁就能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之翘楚.在这方面,雷默的"北京共识"将给我们提供某种方向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是近百年间的热点且争论不休的话题.事实上,任何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必须以其研究对象和时代特征为前提.从公司治理引发关注的"现代公司"和"现代工商业企业"到如今不断变化的企业形式,一些隐含的假设与前提已经相去甚远.现有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与争论显然对这些变化缺乏足够的反应,因此必然存在新企业的旧治理现象.强调系统治理、抓住权力线索、考虑企业和时代的变迁是现有公司治理研究基本的方法论与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中存在着关于人的价值形象和人的本质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这种设定在根源上由社会实践规定,表现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人的预设"对理解和进行环境伦理学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村庄"多元"治理模式是与"一元"治理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模式,是以"多元化"治理权力为基础,以"多元化"治理主体为核心,以"多元化"治理资源为桥梁,以"多元化"治理手段为途径的一种村庄治理模式.要建立理想的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就必须根除实践中存在的立法、行政和经济文化三大障碍.同时还要着力构建"多元"治理权力和治理手段的合法性机制和协调机制;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的培育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确认"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将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的运行特点劳动市场是"连续非出清市场";劳动市场的波动是供求总量波动的"减幅谐振";劳动市场存在两个层面的运行失衡;劳动市场的调控需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审计意见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在"搭便车"动因下,我国法律监督、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配合的审计失真治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效现象.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搭便车"抑制机制,寻找三种治理手段的相对较佳结合点以趋近完全有效性成为我国审计失真治理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共事务愈益复杂多变,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改革的关键内容。对社会治理创新的解析不应囿于传统体制改革的中观层面或是机制应用的微观层面,而应将其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来考察。当下的转型危机使国家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也成为社会治理发展的契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法制保障、民主参与、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构等维度上寻求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能够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