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析受教育权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教育权平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入学机会的平等是受教育权平等的基本内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要求"平等对待"的平等。而在目前条件下,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是"标准的平等"和"标准面前的平等"。我国目前在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迫切需要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积极作为,并且必须为受教育权平等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封闭的农业社会与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文化的背景导致了中国传统警察的军事化特征.一是军队的警察化倾向;二是警察的军队化.清末以后,"民主"、"人权"、"法治"的观念开始向社会底层渗透,传统警察的军事化特色逐渐暗弱.但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极为保守、顽固,中国警察的近代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军事化的深刻印痕.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问题是多年来的热点。基于"理念—制度"两个层面的解决思路,应当确立平等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作为纳税人应当享有平等受教育权、作为弱势群体应当得到倾斜性保护的理念。在制度层面,"依居住地入学"的改革需要配套制度,应改革义务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财政制度,并完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近代警察机关产生以来,中外警察职能的重心总是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转变的,一般都要经历"政治镇压"到"打击犯罪"再到"公共服务"的转变过程.警察的应急性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是政府职能日益扩大的结果.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警察的打击性职能与服务职能各有侧重,其基本趋势是向多职能并存格局发展.当今我国警察的服务职能应当通过政府应急性公共服务机制的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受教育权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各种有关受教育权本质的观点,受教育权本质可归纳为公民权说、生存权说或社会权说、学习权说和发展权说四种基本理论,受教育权本质具有多重属性,当前解决受教育权纠纷的基本思路应当明确.  相似文献   

6.
公民受教育权既是<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文件确认和保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基本权利,也是大多数国家宪法规定的宪法权利.通过分析受教育权保障的基本原理,从宪法高度提出受教育权宪法保障具体制度设计,同时健全相应的救济措施以切实保障受教育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所确认的一项最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有关受教育权的保障和救济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一系列教育诉讼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是教育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因文化传统、法律制度与技术以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其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也不尽相同.通过比较分析两大法系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相关制度的设计、实践差异,借鉴域外先进的法律技术经验,可以对我国的制度优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公民受教育权在我国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都对该权利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理论上的突破必将推动实践中的变化,该项权利在中国肯定会被更多的人更大程度上享有.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发展趋势,即公民受教育权的主张会日益强烈,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会日益丰富,公民受教育权的诉讼会日益顺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公安学的视角,以形式逻辑的方式,采用"属加种差"的方式界定警察概念。在警察的"属"方面,通过历史维度、学理维度和我国立法维度的考察,界定警察的"属"应当为功能主体,这利于区分警察、警务、警察行为、警察机关、警察权力等概念,防止不必要的争讼;利于限制私人警察和辅警等非正式警务主体力量的加入,促进警察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更加有利于公安学一级学科的成长。在警察的"种差"方面,采用本质、目的和手段的三要素限定,阶级性是警察的本质特性,是警察区别于其他主体的重要要素,更是防止"福利警察论"和"警察中立论"的利器。警察的目的是多元的和处于不断生长中的,应当是包含了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和协助因素等的"社会控制"。强制性是警察的特有手段,警察手段的强制性并不排斥指导、服务、协助等非权力性警察手段。  相似文献   

10.
警察之苦 按理说,警察属于政府行政执法序列,吃"皇粮"之人,何苦之有?但是,当上警察的人都知道,警察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没有假期,平时难得与家人度一个完整的周末.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双休日.特别是五一、国庆、春节等,也别想痛痛快快地潇洒一回.如果中央开"两会",我们还得到京原、京广铁路线当警卫,不管是黑夜还是白天.别人假日可出外旅游,当警察的却坚守在岗位上.往往大家玩得最尽兴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最繁忙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辽朝承仿晚唐五代及北宋制度,于五京京城内置设"军巡院",于地方诸处置设"巡检司",并于五京京城首创"警巡院",由各机构官员率兵执行城乡巡逻缉盗、边疆御敌平乱、市场商贸监督,以及五京城市军、民户籍管理等任务。辽朝军警治安与民政管理制度的确立,为确保国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广东巡警的创建与官绅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代警察制度的引进自始即有地方绅权伸张的背景,1900年广州绅商最早设立巡警局。针对地方绅权的扩展,广东官方一面积极参与巡警的创建,力图控制新兴的警察力量,同时又设法利用新的警察制度收归原有的地方团练。而官方的过多干预,却挫伤了地方士绅的积极性。因为经费等问题,广东巡警之创建并不顺利,成效不彰;又因为盗匪问题,地方团练反而得以发展。1907年“警保局”在省城出现,官权不得不向绅权让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监察制度在巩固和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权力监督、惩治腐败、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瑞典自1809年建立了Ombudsman(翁巴其曼)制度即议会监察制度后,此制度为西方多国学习借鉴。比较两国当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异同,有利于我国巡视监察制度的完善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警体训练伤害事故是公安院校教育训练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事实,也是困扰警体教师、影响警训工作和教学秩序的严重问题。在对待警体训练伤害事故问题上,既要研究法律,明确学校和警体教师在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又要重视预防处理,把伤害事故降到最低限度,切实维护学校、警体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训练是手段,健康是目的,警体训练伤害事故的有效预防,应是公安院校警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警察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调解特定类型的纠纷是人民警察的重要职责,属于新型警察权中的“裁决权”。警察主导型调解的理论依据为警察权的人民性、警察权的扩张性及警察信任,其主要类型有治安调解和交警调解。警察主导型 调解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成效卓著,但也面临诸多困境,需采取相应完善举措,如激发各类行政调解的活力,制定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的政策等,以完善警察主导型调解柔性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驻卫警察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卫警察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以及目前台湾地区负责单位内部治安的一个警种。本文概述了驻卫警察的历史发展经过和现状,介绍了这种警察的  有关制度并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
论警察权益保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社会治安工作日益繁重、警力不足的同时,警察的执法、人身、名誉等权益不断遭受侵害。为维护警察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并要克服困难,采取对策,保障这一机制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检警关系模式由于带有根本性缺陷和弊端已不能适应刑事司法改革追求公正和效率的价值取向,故应予以改革。应在保持公安机关现有体系的前提下,赋予检察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对公安机关的相对领导权,而不是国外的那种绝对领导权;确保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的主导核心地位,对侦查机关的所有侦查行为,特别是对侦查手段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在充分发挥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各自职能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配置检警两机关的司法资源,并通过适当减少诉讼环节,以降低诉讼成本、加速诉讼进程。  相似文献   

19.
近代意义上的即资产阶级的警察,伴随近代西方国家制度和法制理论而诞生,依据宪法和法律而存在,是国家行政部门中执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治安职能的拥有一定武装力量的专业性文职机构和人员队伍。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开创于清朝末年,形成于北洋政府时期,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产生、形成、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从理论层面分析,还是从实践层面分析,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得出肯定或者否定、积极或者消极的简单结论,而应客观、历史、辩证地予以评析。中国近代警察制度总体上显示出理论层面的双重性和实践层面的滞后性等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警察起源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做了较全面的探讨。认为警察的起源从形式上看, 继承了自然状态下人类生活方式的某些因素。但从本质上讲, 真正的警察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必然包含着阶级统治的政治内容。并对警察现象的产生过程, 早期的警察形态及历史特征和意义做了客观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