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以国内5个旅游社交网站的游记文本为数据源,借助ROST CM、Gephi和ArcGIS等软件,探究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特征:游客感知北京景区空间结构发展不均衡,中心聚集效应明显;(2)时间特征: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重点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3)演化特征:游客感知景区聚类程度整体有所增加,游客感知景区呈由中心向郊区扩展趋势,文化旅游成为新趋势;(4)大事件后的积极效应会对目的地形象产生影响,但存在一定的时效性;(5)游客对北京目的地形象的情感感知呈现积极情感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运用自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调查问卷",调查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结果表明: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总体评价比较高。在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各因子的评价上,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的"自然资源"、"历史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认可度较高;对"旅游活动"、"娱乐和夜生活"的评价相对较低;50岁以上组群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受要好于年轻组群;回头客与初次客相比,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有更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借助链式多重中介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旨在探究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旅游体验、目的地形象感知、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链式多重中介模型以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为起点,情感形象、认知形象与满意度为中介,形成影响行为意向的路径结构.研究表明: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和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感形象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阐明了游客参与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和传导机制,对新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和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海湿地成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盐城借助世遗效应进一步塑造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了机遇。通过非结构化测量方法对后申遗时代盐城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及期望展开调查,调研显示,当前公众对黄海湿地遗产的价值认知情况并不乐观,游客对盐城旅游形象的感知总体上仍比较分散,不过对申遗后的旅游发展则充满期待。据此,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视觉识别体系等方面提出优化盐城旅游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选取朱家峪古村作为案例地。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各旅游网站,获得关于朱家峪的网络评论347条,游记8篇,利用文本挖掘软件提取出游客对朱家峪感知形象的60个高频词汇,将其分为动机与行为、景区环境、景区景点、休闲娱乐、旅游产业要素等5类。研究发现,游客对朱家峪的旅游形象感知多倾向于积极方面,"闯关东""古村落"是最深刻的印象,消极感知来自于门票价格、旅游设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古村文化的挖掘、营销方式的创新、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旅游形象是检验和衡量民族地区创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据。以黔东南州为例,利用Tripadvisor网站的英文评论数据为样本,通过KHCoder软件对入境游客的民族村寨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认知形象感知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和旅游环境氛围四个方面;入境游客对适度开发的原生态民族村寨评价较高,对过度商业化以及旅游供给不足的民族村寨评价较低;民族村寨国际旅游形象感知曲线呈现出幂函数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长尾"分布。据此,要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同时,要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旅游形象感知、塑造和传播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上以问卷调查为主。世界遗产地是我国重要旅游地类型,但其游客感知形象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国内世界遗产地旅游形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不足,在崀山的地方性、旅游形象替代分析基础上,采用ROST Word parser软件分析崀山网络游记及游客点评,归纳出游客所感知的崀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及其信息渠道;对崀山旅游形象进行重塑,突出"天人合一的和谐大美"核心理念(MI)和"世界丹霞奇葩·山水田园人家"的总体形象及其分体旅游形象及视觉符号识别系统(VI)、听觉形象(AI)、行为识别(BI);最后基于传播策略的基本原则,提出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模式、语言和非语言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受众、媒体和非媒体传播方式、时空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旅游是践行“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重要产业,适度旅游商业化有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学界还缺乏旅游商业化测量的科学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编码识别旅游商业化游客感知维度,借助混合研究方法编制游客视角的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评价量表,对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阳古镇和浙江省乌镇东栅、西栅景区781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商业气息、生活气息、核心吸引物感知和旅游情感都直接影响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程度判定;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并确认了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四维结构,发现历史村镇商业化感知可进一步提炼为文化交织、服务水平、本地生活等三个认知形象因子以及心理感受情感形象因子。以往研究大多强调商业状态影响商业化程度,本研究实证检验文化交织、本地生活等感知内容也是游客旅游商业化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能够在实践上为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旅游商业化管理以及企业经营提供指导工具,在理论上丰富旅游商业化、旅游感知与形象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别求游客感知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的因子--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环境卫生、景区(点)质量与游客对武汉城市圈旅游的总体印象的相关系数,分析各因子对城市圈旅游形象的重要程度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心理图像理论及SOR理论,对两种旅游目的地形象(朴素形象与再评价形象)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研究了游客的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和拥护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谣言和游客对谣言的个体涉入程度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对情绪唤醒影响中的潜在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朴素形象和再评价形象存在显著差异,再评价形象对情绪唤醒和游客拥护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对拥护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无论谣言存在与否,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和拥护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谣言弱化了再评价形象对情绪唤醒的积极影响;游客对谣言的个体涉入程度越低,其对再评价形象的情绪唤醒影响越大,反之,个体涉入程度越高,这种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四个旅游活动环境感知、基础设施感知、社会环境感知、人文环境感知形象因子,其中旅游活动环境感知的得分最高.分析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中国游客对美国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的影响,发现:男性除了在人文环境感知上与女性没有差异外,在另外三个感知上均存在差异,且感知分数均高于女性;对于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之间的旅游者,其人文环境感知和旅游活动环境感知也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随着学历增加,感知得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感知分数学历群体为本科.  相似文献   

12.
以到海南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一般;从心理动机和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来看,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是海南的热带海岛自然资源,且"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提出供规划区域功能组团旅游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传播学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影响因素进行归总;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地特征性、突显性、综合性信息的凝聚。旅游目的地形象以目的地原始信息为素材,形成于传播机制,并通过旅游者心理暗箱作用于其行为。因此,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研究需跃出单纯的宣传策划层面,扩大到形象生成和运行的过程中,深入至形象信息流动的所有环节中去。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感知的重要方面。以现实旅游者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交叉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感知吸引力包括旅游食住购娱要素、旅游环境与服务、景观与设施设计三大因子;不同目的地偏好类型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感知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不同旅游目的地偏好群体之间的目的地吸引力感知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青海省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对旅游产品各要素的满意情况与游客总体满意和忠诚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青海省旅游产品各要素的发展状况,为青海省旅游产品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旅游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目的地在客源市场的评价和定位。发现虽然杭沪苏旅游目的地在韩国旅游者心目中形象都比较正面,但在形象构成主要因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上海最占优势的是旅游基础设施、购物设施、娱乐和夜生活、服务质量;杭州以自然景观取胜,同时和苏州在历史和文化景观上相仿。因此,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和业界应该突出城市特色,丰富产品设计,进行竞合营销。  相似文献   

17.
根据Echtner和Ritchie构建的旅游地形象理论,以月湖旅游文学为文本,分析明清时期游人对月湖“功能形象”与“象征形象”的感知。发现:一方面,游人所感知的月湖功能形象具有多重性;另一方面,即使从事同样的游赏活动,游人所感知的月湖象征形象并不一致,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市场调查的重庆旅游形象后期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战略"在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客源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然而,官方、专家苦心打造出来的旅游目的地"策划形象",可能并不一定是旅游者眼中的目的地形象,并且也不一定能被旅游者所感知,文中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后,发现重庆的旅游形象营销策略存在宣传不到位、政府与企业在宣传时步调不统一、缺乏对旅游形象的动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冀为重庆旅游形象营销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游客是一种稀缺的、具有重要价值潜力,但又经常被人们忽视的资源.游客会进行旅游体验和旅游地信息的传播,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出行和旅游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对游客进行营销,以促进游客有意或无意地向其周边人群传播旅游信息,能可信地、高效地和低成本地实现旅游地营销.游客营销区别于传统的旅游地营销,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涉及旅游地的众多方面,是新的指导思想下各种营销手段的重构.游客营销需要促成游客正面旅游信息传播动力,消除造成负面旅游信息传播的因素,还要提供合适内容以供游客进行传播,并选择游客中的意见领袖来进行重点营销.在游客营销中,还需要解决游客进行旅游信息传播时的悖论问题、开展游客营销时的道德问题和营销绩效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