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匈奴汉国建国前夕,五部匈奴改革了政治体制,将南匈奴的“四角”“六角”制改为“十六等”制。这是对汉魏之际、魏晋之际经由中原王朝改造后南匈奴“贵者”分立格局的制度肯定。元熙元年(304年)汉国建立后,以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为政治架构。永凤元年(308年)刘渊称帝,汉国从王国体制发展为王朝体制。在汉国体制中,匈奴传统仍得以保留。胡汉分治、匈奴与六夷分治体现了匈奴的分治精神。“悉封郡县王”与“司隶-内史”在模仿汉代封爵制度完成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对原“十六等”王的地位予以承认。立储等权力运作更是在匈奴的传统政治语境下进行。王国及王朝体制与匈奴传统并非对立关系,汉国权力体制正是二者相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起源于前国家时代的宗族性协作农业,夏商周“王权”时代确立了中央集权制政体,秦至清“皇权”时代,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强化。由“王权”向“皇权”演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集权体制也随之加强。“大一统”思想作为主导性意识形态,为中国古代集权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石;中国古代集权体制为“大一统”思想的官方地位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赓续不断,与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极好的相适性,并与“大一统”思想观念相互为用,为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大一统”思想和中央集权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可以为当前的现代化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伴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建立,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纵观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着重解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他又划时代地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司马迁曾高度称赞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是“世异变,成功大”.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朝二世而亡,是由暴政所致,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无关,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战胜  相似文献   

4.
强盛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及阶级、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政治混乱,经济凋敝,民生维艰。尤其是肃代之际实行的所谓“宽仁”之治,导致藩镇跋扈,渐成祸根,加之德宗的轻举妄动和刚愎自用,酿成了“四王”、“二帝”之乱,唐王朝的大厦岌岌可危。在这大唐王朝命运攸关的时刻,宪宗君臣励精图治,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平定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造成了“元和中必”的局面。应该说宪宗李纯是当时进步势力的代表。本文试就宪宗的“元和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封建统一王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巩固和加强,无疑曾对历史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中央集权乃是皇权至上,皇权独揽一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它的不断加强便是皇权的不断提高。而在阶级斗争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发展中,皇权的不断提高则往往引起了内朝官的得势,外朝法定相权的被取代,正规宰相制度的被蔑弃,乃至外戚宦官专政,加剧政治混乱,动摇、瘫痪、瓦解中央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等等变化。历史事实表明,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始终起着积极作用,而是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也曾起过消极作用的。本文拟从两汉内朝官尚书职权的因革,对此问题,试作剖析,略申其说。  相似文献   

6.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对地方的监控措施上,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的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将大小地方官员的任命权抓住,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牢牢掌握。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在此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中央以顺从为主,而这也带来了地方官员治理中一意向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西周王朝的国土应包括成周王畿所在、周天子直辖的“中国”、在西周王朝军事征服基础上通过分批封建开拓出的四土、四国及其以外的部分多方之地。同以往相比 ,西周王朝的政治地理格局日渐呈现国家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性、政治地理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国土结构的多层次性等颇为鲜明的时代性特点。总之 ,西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早期模式下 ,地方相对分权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8.
职役是传统王朝国家征兵调役的依据,与赋役制度有密切联系。朝鲜王朝赋役制度下,职役又称“国役”,包括官职、军役、乡役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役种。户籍大帐通过登记个人职役,设定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职役体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对人丁的控制方法,不管是“良人”还是“贱民”,原则上都要载入官修户籍。随着职役征调运作的体系化,朝鲜王朝的人丁管理逐渐出现中央集权化倾向。呈现在官修户籍大帐上的户籍数字反映了国家财政、劳役需求与地方社会内部秩序之间逐渐出现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秦国在历经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与混乱之后拔地而起,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其统治。然而,如此强大的帝国却在二世就亡国。究其速亡的原因,历代学者多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来分析。秦亡固然受到这些因素的直接作用,然而,缺乏文化上的探讨,使“秦亡论”显得较单薄。本文从文化、地域、心理认同方面来探讨秦的灭亡,认为秦靠法家“霸道”兴国,以至于统一六国。然而,统一之后,其制度没有按照韩非子所说的“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事宜则有功”去实行,仍然实行其强权制度,并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扭曲了法家的本源思想。这些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限制了国人,尤其是士人的自由,没有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以至于亡国。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作为法家思想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王朝。他统一中国后,继续推行法治路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废除了奴隶制的世袭分封制,把郡县制推广全国,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中央集权局面,对我国历史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新兴封建制的胜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胜利,也是新兴地主阶级变法革新路线的胜利。但是,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相似文献   

11.
唐置三省六部,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为总汇朝政,分署执行。三省制度组织严密,机构齐整,是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长期发展的结果。三省长官为宰相,各自建制,互相制约,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政,进行集权统治。这种制度的确立,对维护强大的唐王朝曾起过积极作用。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国家典章制度、组织机构基本完善,三省制度及其行政工作效能大大提高,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成熟与强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土司制度贯穿元、明两代。元代全面实行土司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土流并治”的格局。但土司制度在封建王 朝统治者心目中,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安抚边疆民族地区的权宜之计。土司制度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明代的土司政权在政 治组织形式上已经被纳入了明王朝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而在土司的统治区域内,在政治、经济结构上仍然保留了地方的民族 特点。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对西南彝族地区的进一步加强,逐步开始了所谓的“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王朝“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6,26(4):23-28
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不仅出现过史家称赞的“大治”局面,而且也出现过“宣王中兴”、“少康中兴”、“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和中兴”、“弘治中兴”、“同治中兴”等“中兴”局面。这些王朝的“复兴”,发生在“大治”盛世之后,面对的是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外族侵扰等内忧外患,为了守住并振兴祖宗开创的基业,“中兴”之主冲决种种羁绊,继承创新,开拓进取,推行“新政”。首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政治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严格选拔官吏,建立德才兼备、廉洁务实的官僚队伍,确保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为王朝“中兴”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其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轻徭薄赋,扶贫救灾,调整和改革财政经济政策,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为王朝“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再次,不断调整与边疆各民族和各民族地方政权关系的政策,屯田备边,加强国防力量,为王朝“中兴”创造了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这些“中兴”之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平息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恢复了国家实力,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中兴”局面,使王朝由乱到治、由弱变强,促进了王朝的苟延残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的时期 ,王朝之间的联姻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分裂的社会发展要求 ,婚姻外交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卡斯提和阿拉冈的王朝联姻具有典型意义 ,它适应了西班牙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促成了西班牙的统一。此后 ,西班牙加强王权 ,光复失地 ,支持哥伦布远航 ,随着殖民扩张而发展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在此进程中 ,伊莎贝拉女王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的一系列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的封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中原一带的经济破坏尤为惨重。此后,庄园经济逐渐取代了均田制,中央集权政治也一落千丈,方镇割剧更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发生后的抗叛斗争,特别是睢阳保卫战和南阳保卫战,两地军民坚持了一年时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用生命保卫了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阻止了叛军向江南的进攻,使江汉人民免遭了一场浩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以儒家思想作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并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一系列旨在维护皇权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举措,由此带来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出现和迅速由盛而衰。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一) 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广泛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小农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必然分化并走向土地的高度集中,但这种发展过程常被农民起义所打断,“这样,社会走出了旧王朝的螺丝圈,开始了新的轮回,虽然每一个王朝都有盛有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却实现了万世一系,中国封建社会就在这样的循环轮回中延续下来了。”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值得讨论。他们所说的小农经济实际上是指小自耕农经济。上述论点就是靠小自耕农经济是专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的采访使,是中央派驻地方的道级监察长官,多以三品、有御史经历者充任,无固定任期。在监察地方的同时,采访使也有部分地方事权。朝廷通过对采访使权力的制度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察权与地方权力、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实现了君主中央集权的强化。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建立起一整套以节度使为核心的战时军事管理体制,采访使一职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肃宗出于约束方镇扩张、强化中央控制的考虑,于乾元元年停废采访使。采访使制度的创立、发展与终结和唐代政治的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历史,从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至清朝共二千余年。其政治体制,"天子独尊,宰相统摄百僚"的制度开创于秦朝。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隋朝创立的天子之下"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这种政治体制;创立的科举制度,空前扩大了社会基础。隋朝短暂38年,为隋唐统一天下的草创、为封建社会后期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划历史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宫省制度与秦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宫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宫省制度与秦汉政治的关系,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月关即国家”思想泛滥,家政、国政不分状况对秦汉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