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家具设计中材料肌理表现主要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表现效果。肌理是家具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家具设计中运用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可丰富家具形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使之或自然、温馨、质朴;或丰富、新奇、多变。充分表现家具设计中材料的肌理美。  相似文献   

2.
论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材料的肌理美有三个主要特点 :形式美、质地美、联想美。作为现代服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人的审美取向和服装设计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 ,只有使不同的肌理形式与服装的设计风格、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才能表现和发挥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的高技术,涌发人类的高情感,随之通过艺术的抽象、概括,不断地更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影响着艺术表现的物质手段,并从内容和形式上影响美学上的风格,产生出有标准、有共性、有系列的规整美,尖端科学技术的功能美,合乎“人体工学”的科学舒适美,新型材料的肌理美;符合力学理论的结构美,反映现代光学成果的色彩美.从装饰美的总体意义上说,这一高度浓缩的审美创造活动,包括现代人们经由实用的设计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构思与计划.它是社会经济、科技同艺术创造的有机统一体,并由以大…  相似文献   

4.
(一) 美的意识人皆有之,其本质如何,却是众说纷纭,各执其端。美在感觉之欢愉?可悲剧的美却令人心碎;美在生活?生活里却又有更多的丑恶;美在新奇?古老的艺术同样令人神往……。令人迷惘的美,理论与形式一样绚丽多姿。 绚丽多姿、变化无穷的往往是表象,而美学的答复则应是美的本质。如果我们对美的把握仅仅停留在表象上,众说纷纭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与所有的事物一样,美的本质应是稳定的、简单的。这意思是:在美的领域里,无论其如何地包罗万象,如何地变化多端,最终  相似文献   

5.
用于墓葬装饰的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一朵奇葩.其中的动物造型丰富多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感.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造型富于粗犷豪放的动势之美,具有浪漫色彩的寓意之美,蕴藏原始生命力与大胆创造之美.  相似文献   

6.
漆画艺术中独特的肌理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理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语言,说明漆画艺术的肌理美与肌理、技艺、材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以漆画的独特肌理图象、独特技艺和独特材料三者作为漆画的语言链的焊接点是必不可少的,此种疆域的设定,其清楚性和稳定性,关系到漆画品位的纯正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解构当代设计中材质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决定了作为载体的装饰材料的广泛扩展,众多的艺术家开始寻找和发掘各种原始材料或新科技成果带来的现代材料,质感肌理的艺术语言成为现代艺术中十分重要的造型要素。  相似文献   

8.
装置艺术作品的呈现,离不开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材料的质感、肌理以及色彩是构成装置艺术的重要元素,起到了一定的媒介作用。装置艺术家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十分广泛,常常选择一些普通的、人们熟知的材料来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前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了解材料各种属性。善于学会把握对材料特性来塑造作品,将艺术思想融会到材料中去,通过材料来表现思想。装置艺术作品中材料之美,不同于传统思想上的审美,它传达的是当下工业社会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初状态原汁原味之美。用人们熟知的材料来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并能加以熟练掌握和运用,驾驭材料语言将艺术思想融汇到材料中,通过材料表现思想;以装置作品《旋律》为例,分析装置材料之美在作品中所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9.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行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产生冲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设计的关系 ,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特性 ,加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 ,在艺术基础课教学中尤为重要。在强调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同时 ,要加强对装饰美、结构美、肌理美、抽象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判断力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不可分割为这一主旨服务。而康德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析则体现了他对道德律令以及人作为最终目的的重视。在美的艺术中,康德力图将天才与鉴赏,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车尔尼雪夫斯基虽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但由于其美学理论体现出的革命性色彩使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理论中还充分显示着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美学的光芒。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诸如感应、信息、波等节律感应方面深刻论述了美与生命的紧密关联;从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方面,他又清晰地说明了人类生命的生态化生存,即“生”、“和”、“合”、“进”的丰富内涵,并确定了自己的关学理论思想核心:“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等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人体律动 ,在生活、劳动和运动中 ,它是有目的的运动 ,在艺术中 ,它是一种有一定表现力的、有各种韵味的运动。古今中外对人体律动美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人体律动美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它可以强身健体、美化形体 ;抒发情感、调节心理 ;发展动觉、协调身心 ;训练动觉、发展智力 ;团结群体、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的"独善"往往表现在"逸乐"中,而"逸乐"在西方的美学观念里与"颓废"相对应。逸乐作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歌中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陶渊明开创的是乡村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白居易开创的是都市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世俗的融合。逸乐是生活的艺术,具有现代性的永恒之美,不仅对于古人重要,对于崇尚休闲的今人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中涉及欢宴游赏之乐的宴乐诗呈现悲美的风格特征,即使是安史之乱之前本该极尽欢娱之作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汉代以来宴饮音乐的"尚悲"审美传统使审美客体——宴乐本身即具有悲的特质。忧患意识使杜甫察觉社会繁荣背后的危机:百姓不堪重负;科举制度名存实亡;奸臣把持朝政,从而使审美主体——杜甫具有悲的心理结构。"悲"是杜甫与宴乐发生共鸣的契合点,由此而形成杜甫宴乐诗的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18.
忧郁是一种美之样式.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其它美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渗透心灵的力量.以绘画艺术美学为介入,分别针对绘画艺术作品的情态、色彩、气氛、形态的析例,深入解读艺术表现中的忧郁美,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