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 ,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 ,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 ,是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隐藏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是第三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春官说春”是我国陇东乡村一种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农民在地化的文化实践。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试图回答以“春官说春”为代表的民俗活动蕴藏着的乡村文化治理逻辑。本文认为,“春官说春”是农民基于自身生产生活与文化娱乐的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文化表达。当下,它不断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一方面推动了乡村集体娱乐的复归;另一方面,依托这一民俗文化,政府、村社、农民、社会团体等多重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实践,不仅传达了国家话语,也有效地连接了国家与农民,进而使乡村文化治理发挥出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4.
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和日本农耕民俗文化的互相影响源远流长。考察历史源流的演变,无疑是农耕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的比较民俗学研究,又是探讨两国农耕民俗文化联系与差异的一把钥匙。在对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考察中,我有意选择了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课题,这种选择出于两方面的考察。一方面,我认为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在农耕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农业社会每个成员的行为规范,几乎是一种“习惯法”,对生产、生活具有约束作用。其次,年中行事,即中国所谓的“岁时节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着生产、生活中的多种文化因素,民间的信仰系统纳入其中,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想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排比,对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追究造成这种差异的种种原因。由于考察时间的仓促和访问对象的局限(如大多数访问对象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许会有一段差距,这只好等到将来有机会再行补救。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的选择是人类群体在社会生活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价值思维判断。最初的一些民俗文化选择缘起于人类的本能选择,是由原始基本生活需求推动,从自然走向文化的选择。作为民俗文化核心观念的群体功利观念影响着民俗文化的选择。“仿效”具有文化选择的意义。前民俗行为经群体选择而成为民俗行为。一般情况下,民俗文化的群体选择由众多成员的选择逐渐集合而成。移风易俗要从俗民个体的自由选择开始,让更多的人具有相应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觉悟,让众多理智的个体选择集合成我们时代群体的民俗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俗文化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一大批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问世,为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注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体味民俗文化,进而经营民俗文化成为大家的共识。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各地生态环境不同,经济生产各异,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生产生活方式。民…  相似文献   

7.
杨炳珑 《社区》2009,(4):34-36
“民俗文化是指广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8.
禁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反映民间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今天人们在岁时节日、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及生产生活中仍有一定的禁忌。旧的禁忌有的消失了,新的禁忌又会产生。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东临黄海,境内河渠纵横,历史上盐、农、渔、商多业并举,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因而禁忌也特多。区域内诸方面的禁忌既体现了民族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区域文化个性,对其整理研究,有助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渗透在民间生活、生产、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居住环境,而装饰是居住环境中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的部分。本文主要揭示民俗文化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穆斯林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民俗文化内容中蕴含的民族气息相当浓厚,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态势。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审视,穆斯林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传播,大多是以穆斯林内在相通的文化特质和情感基因为根基的。纵观中国与中亚穆斯林民俗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穆斯林民俗文化内隐着确定的文化价值主题,各种穆斯林民俗文化交流都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朴素文化思想,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中国与中亚民俗文化深度交流的和谐舞台,从而达到营造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构建“为己”和“为他”的跨文化交流双向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谈"道"     
集作为对世界本然状态进行描述、作为对理想的生存状态的祈求、作为由现实向理想运动之具体方法与途径等于一身的“道”这一概念,不仅统率着古人的诸多信念,深入于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之中,而且同样会成为构建未来哲学形态的一项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关于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是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型到质量提高型的发展过程。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与生态示范市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田园农业相结合的特点及取得的四个成效。进一步提出了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信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改善生态环境等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对加快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农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农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优势,探索农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积极实施英语教学改革,以期实现农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的科教开发式扶贫是采取适用新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紧密结合的方式 ,帮助贫困农民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产品加工与运销等二三产业 ,达到既能增加经济收入 ,又可以提高生产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双重“脱贫”目标。全文重点阐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 ,如何实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取代贫困地区落后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及帮助贫困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钢琴协奏曲《山林》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内容的分析,阐明了作曲家只有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才能使富于幻想的笔调升华,才能创作出真挚感人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陕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陕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高科技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高新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地市农技推广组织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建全农业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体现在农民经营能力落后、思想道德水平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等多个方面。培养新型农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常所说的“悔过自新”难以有效地发挥修身的功能。明末清初的著名儒者李颐将“悔过自新”改造为一种积极而简捷的修身思想与方法。通过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适时改造,“悔过自新”可以成为一种适合在当前社会进行倡导的修身思想。“悔过自新”的修身思想兼有理论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它在推动个人复归其善良本性从而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上,能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菩萨行”既指道德修养行为之本身,又指道德修养之过程,还是道德修养之方法;“菩萨行”主要特征体现为“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利他重于自利”、“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菩萨行”精神的意义在于它带给整个社会的价值,是一种以失去小我而赢得大我、失去有限而赢得无限、失去有形而赢得神圣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大生命观认为天命是生命的本源,身心是生命的结构,心比身更重要。孟子把生命的问题由天道转化为心性问题,提出养心、养气等心性方法,回归生命的本源,最终可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生命境界。孟子规定了儒者生命之道的模式,为儒者安身立命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之路。然而,从现实效用来看,孟子的大生命观模式只适合于上智之人,不能在现实中完全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