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极其丰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了颇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人口思想. 相似文献
2.
3.
陈独秀“五四”时期新文化建构的现代性方案 :先进性是陈独秀新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 ;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坐标“反调和”是陈独秀建构新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义是陈独秀建构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以反对封建文化,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为宗旨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陈独秀以其卓越的贡献和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伟大旗手和主帅。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现代性仍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规划”,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经过器物、制度层面的尝试,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努力从文化层面寻求现代性的动力。这是一次真正的启蒙运动,成为20世纪及以后中国现代性动力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也论陈独秀与基督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秀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42-46
近十年来,关于陈独秀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已有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但是仍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认为陈独秀的基督教观很独特,将基督教会与教义分开考察是他评价基督教的重要特点,而他倡导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新青年》同人中,除陈独秀、李大钊予以呼应鼓吹外,胡适明确表示不赞成,甚至认为使得新思潮运动变质,其余成员也不以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为然,文字言论几乎没有响应,行动也相当疏离隔膜。只是在反击章士钊和学衡派的攻击时,对新文化运动有所辩护。不过,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确受《新青年》的影响,并将新思潮扩展到全国和社会各界,舆论又将《新青年》同人视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顺序,变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倒置叙述,掩盖了《新青年》内部分歧所体现的近代中国两种不同趋新取径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教的两难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期间,作为文化激进主义者的陈独秀以激进的反传统、反孔教的态度著称于世。然而,在激进地反传统、反孔教时,其价值判断上也出现过两难取向。本文从三方面对此种两难取向分析后认为,这其实是整体上反传统、反孔教无法摆脱的矛盾心态的一种表现,而从根本上说,则是观念先行和理论后置之间的落差造成的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着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心雕龙>理论研究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揭示了该时期<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时代特色及其新进展.具体说明了现代文学界的革命呼声、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学的引进以及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文学历史观对<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韩雪文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16-118
成语是一个社会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对人生不断探索与长期思考后沉积下来的结晶,它能通过形象的比喻或简洁的形式表达精辟的意义。在英汉双语中无论在口头交际还是在书面表达,成语运用的数量在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英汉双语成语存在一定相似性,但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成语的使用又迥然不同。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旨在探讨英汉文化差异上的一些成语的意译对策。 相似文献
13.
俄汉词汇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广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2):153-154
俄汉两个古老民族的语言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世界语言中的宝贵一员。比较俄汉两种语言中词汇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有助于加深对俄汉两种语言的认识,更深刻体会俄汉两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个性,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从而获得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林素容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1):87-89
语言能传递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受地域、环境、历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各国和各民族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使用的语言也带着浓烈为鲜明的民族特征。特别是中西方国家,因所处不同文化背景,在思维模式、说法及理解也不同,容易产生误解。文章对英语阅读中西方文化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可考察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用的差异与英汉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密切相连 ,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才能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6.
苏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111-118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凸显出来,激发了近代文化保守思潮,从而使中西文化交融在保守的文化氛围中,严守着“中体西用”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张晨霞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84-85,112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导致汉语成语在进行外语翻译时存在一定问题。文章将通过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得以找到解决现今汉英成语翻译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生成于不同时期,植根于不同土壤,二者既有一些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异。对其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两个运动各自特性的认识。其共同点是:(一)对传统的批判与重建;(二)倡导文学革命;(三)抨击封建权威思想;(四)呼唤人性的复苏,倡导个人的解放。其不同点是:(一)背景不同;(二)影响力不同;(三)带来的后果不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