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悲喜剧"喜-悲-喜"的结构与古代宗教祭祀仪式"吉-凶-吉"的结构为同构关系,而古典悲剧"喜-悲"结构则与宗教祭祀仪式"吉-凶"结构相对应.古典悲剧以"死亡"作结,悲喜剧以"再生"作结,二者结局判然有别,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2.
"游牧"的概念与文明史的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三义 《学术研究》2001,19(10):109-113
"游牧"一词在古代史中为何总与"野蛮、落后"相联,被当作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原因是我们用农耕文明的标准(如文字记载、城市出现、国家产生等)来衡量游牧民族,夸大了文明时代早期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差距,把游牧民族划在文明史之外.事实上,二者之间哪个先进,哪个落后,尚需具体分析.只有弄清"游牧部落的形成过程","游牧民族生产发展的水平","进入文明之前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已有的关于游牧民族的评判失之粗疏和武断.  相似文献   

3.
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目前学界已有初步共识.而(准)悲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中国文学历来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意识资源,但经典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经由王国维到鲁迅传递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中,体现出一种既具西方因质又兼容东方底色的悲剧品格.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品性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过客"式悲剧风格类型,它崇尚由尼采的酒神冲动所导致的毁灭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最逼近经典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格调;其二是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与理性的现实存在之间冲突所引起的生存之悲,它更倾向于对悲剧精神所承担的艺术拯救,也更富于审美蕴藉和艺术冲淡意味;其三是对庸常性生存和经验化存在的一种悲切之思,其沉沦化存在本相的书写与东方式命定观的相互制衡形成了悲剧性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不论从哲学理论上还是从艺术形式上考察,悲剧都是对现实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反省。悲剧的精神意识包括悲剧性的生存意识、悲剧性的斗争意识、悲剧性的主体意识、悲剧性的激情与悲剧性的超越意识。悲剧的美学意义指向的是构筑一个充满对人性和苦难关怀的社会、一个真正充满自我反省和自我建设的全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态"如何成为"文明",或"生态"如何从"一种文明"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成为"整个文明"为问题域和主题,探讨"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本文认为,生态自20世纪60年代从生物学移植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经过生态哲学的形上提升,已经开始向整个人类文明扩展,但这种扩展仍囿于诸学科樊篱,而未达到"整个文明"."生态"成为"文明",必须经过三次辩证转换:一是将"自然生态"提升为"生态哲学",二是将"生态哲学"转换为"生态世界观";三是将"生态世界观"落实为"生态价值观",并现实化为民族精神.第一次转换已经开始,第二、第三个进程还有待奋力推进,其尖端性理论难题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生态文明"的造就,必须从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三方面推进道德哲学形态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7.
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一系列的形态嬗变,从神话时代,经过英雄时代、宗教时代,最终进入工业时代。文明的形态嬗变在公元15、16世纪以前主要是由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冲突、融合所导致的,而最后一次形态嬗变则是"泛西方化"浪潮冲击的结果。到了20世纪末叶,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的"泛西方化"浪潮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与此相应,一股全球性的"非西方化"浪潮正在蓬勃兴起。这种重大的历史转折使人类文明在未来几个世纪里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期",未来世界文化将呈现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反训浅谈     
古之做事的成和败,为人的"成功"与"成仁",外国文学中的"善良与邪恶的综合体",宗教中的"天使与魔鬼的统一体",以及现在流行的《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盛行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不从做事风格、情感世界、文化形态来展现人们对人、对事、对情的复杂情结。无独有偶,这样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现象不仅体现在文化形态心里认识上,而且也体现在单个的字词上,这种情况在汉语言文字学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9.
悲剧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唐代诗歌作为中国正统文学的代表,自然也蕴寓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而其表现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唐诗中的"乌""鹤"意象蕴含着的深邃的悲剧意识:"离愁悲思""仕宦悲叹""生命悲苦",人们在读诗颂词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特别是诗歌文明本身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早期的抒情小说在文化乌托邦建构、灵性维度的确立和诗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京派小说"之间密切的艺术关联.这种艺术关联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京派小说的创作理念就"安魂~移情"而言的确更易发挥文学的治疗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艺术发展线索上去说明史铁生小说中宗教情结的缘起.  相似文献   

11.
鲁迅谓之的"兴感怡悦"在其创作中已经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情结,在创作风格上主要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平庸丑陋、景物描写沉闷凄凉、作品语言尖刻冷漠等,甚至文章的结构也是重视内容而淡化形式。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写实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审美倾向,鲁迅的悲剧情结为其冲破黑暗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激励起千千万万企望光明美好的人们。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实体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主客二分",古典哲学中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和现代哲学中拉康的"他者"理论堪称其典型形式.如果说康德是从客体上提出并论证了存在着我们不可认识的物自体,那么拉康则第一次从主体上彻底提出并论证了我们自身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实体主义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与西方独特的宗教情结脱不开干系.拉康的他者理论实质上是一种隐性实体主义.  相似文献   

13.
李跃红 《河北学刊》2005,25(5):159-163
在国势衰微和西方悲剧及其理论传入的情境当中,中国戏剧界和一些重要思想家对悲剧问题至为关注,形成绵延至今的现代"悲剧情结".尽管由于"现实批判"和"学理研究"的不同取向及其代表人物个体背景的差异,使"悲剧情结"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在形式上或总体上却有着共同诉求,即推崇悲剧精神,强调直面人生,展示存在本体和超越现象层面.这些诉求不仅关乎悲剧创作,而且关乎所有艺术生产以及个体心灵净化和民族精神提升."悲剧情结"所蕴涵的诉求不仅对当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发聋振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化的历程可分为巫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四个阶段,这也是人类思维理性化趋势的四个阶段。哲学是介于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之间的文化形态和理性演化阶段。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两个真正的哲学文化系统——中国哲学传统和欧洲哲学传统。两大哲学传统都从宗教中产生,又取代了宗教在社会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哲学与宗教母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决定了哲学的最终命运。中国哲学是更具有典型意义的哲学形态,我们应当突破欧洲哲学特殊形态和话语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从普希金开始,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形成一个写"小人物"的传统.在这一系列反映"小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中,体现出不同于欧洲人道主义的俄罗斯的普世同情心.这一同情心与俄罗斯的宗教传统以及饿罗斯文化本原有关.在十九世纪末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把这种普世同情心上升为圣母情怀,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并形成圣母情结.他们赋予圣母情结以现实救赎功能.圣母情结也开启了俄罗斯信仰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游牧文明作为人类多样性文明形态的重要构成,因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原则,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规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准则,并以其"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而显现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游牧文明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其互补,特别是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冲突和互补交融发展关系中精致地发挥了游牧草场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优势,符合"生态位"原理。人类多样性文明的互补交融及其生态化,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以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来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希腊悲剧的精神归结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并以此反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最终以艺术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所以尼采在该书中主要宣扬了一种艺术的形而上学、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精神。但是,经过分析之后,文章得出结论:尼采并不仅仅是在讨论艺术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即,生活究竟是需要真理还是谎言?也即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岩  刘欣 《齐鲁学刊》2007,(4):98-101
"命运观念"是古希腊文学和哲学的核心概念。古希腊悲剧被称之为命运悲剧,它以神谕这一感性的意象形式抒写着命运的神秘可畏,以及人与命运冲突的悲剧必然性;在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以及柏拉图的"理念",其实都是"命运"这一意象的哲学表达。现代基因理论从分子这一微观水平上较为科学地解释了什么是命运,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人类的现代命运。从古希腊文学的命运悲剧到现代基因理论对命运观念的科学阐释,西方文学似乎完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循环。  相似文献   

19.
方东美以康德哲学作为桥梁,从"一度同分"与"两度异分"的区分入手,将黑格尔哲学作为解剖的"标本",试图了结"科玄论战"。但方东美既没有将康德哲学的桥梁作用贯彻到底,也忽略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神学实质,特别是他借助黑格尔辩证法去打通"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并通过"生命哲学"的建构实现宗教、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时,实际上已经消解了"科玄论战"的核心问题。要言之,必须在"科学"与"宗教"之间为"玄学"厘定边界,清理地基,否则"科玄论战"的反思得不到根本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詹姆士将实用主义哲学原则运用于现实道德生活,初步建构了实用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彻底经验主义哲学形态的伦理学后果就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价值真理论",此一"价值真理论"构成了詹姆士实用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它表现为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交织,并体现在詹姆士的宗教思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