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总体上发达的我国东部地带内部也还存在着大面积的欠发达区域,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落差,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区域问题。以东部欠发达区域——淮海经济区为典型案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将淮海经济区的主要指标与长三角、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区域的相关对应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找出经济差距,并得出其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结论;从多个视角客观剖析了东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共性原因和发展的严重滞后性形成的共同机理,主要有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思维观念以及行政区划、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对加快东部欠发达地区崛起,促进我国东部地带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提出了诸多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淮北市融入淮海经济区是实施其经济区域化和后工业经济战略,深化淮海经济区及泛长三角地区紧密合作的必然要求。淮北市有必要走“互补型’、“错位式”发展之路,进一步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推动淮北市由被动接受区域产业分工转向自主参与区域分工,实现淮北市新一轮产业转轨升级,把淮北市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基于省际边界地缘属性促成区域合作人文基础的理论依据,从文化约束和社会资本匮乏两个方面分析省际边界地带区域合作人文约束的具体内容.以湘黔两省更名共建铜仁·凤凰机场为例,分析人文因素如何影响省际边界地带区域合作.人文因素能够影响区域合作,通过改变观念消除人文约束,化人文阻力为人文动力,并提升既有人文动力的作用,达成区域合作协议,解决省际边界区域公共问题.从加强省际边界基础设施、社会资本和区域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破解省际边界地带区域合作人文约束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提高低碳转型协同意愿是促进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发展的关键。在构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意愿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徐州、淮北和枣庄三市政府、企业和居民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相关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意愿。评价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意愿强;政府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企业低碳转型协同意愿,居民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影响最小;政府低碳转型协同的意愿强,企业和居民的低碳转型协同意愿很强;交易成本对政府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负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省际边界地区往往是内陆民族聚居区,存在较为明显的"边界效应".我国30个自治州中有20个处于省际边界,120个自治县(旗)中有55个处于省际边界.本文以湘鄂渝黔边为例,分析了该现象的表征,构建数学模型进行阐释,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协同发展的治理机理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空间资源使用的角度,提出个体在居住空间选择中的“主动分异”和“被动分异”,是从微观角度对居住空间研究中的宏观视角进行的有益补充。居住空间的“主动分异”和“被动分异”不仅是与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空间选择结果,同时影响着居民对城市空间资源相对平等的使用,并进而影响社会群体差异的“再生产”和固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民间寺庙在步入近代以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参与城市空间的塑造。进入近代上海城市的大批移民往往都有偏爱的民间信仰,使得民间寺庙附近成为区域人群、社会活动、商业分布的集中区域,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人口条件。伴随庙产的丢失以及周边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化的特征日渐完备。在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公众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属性感知,促使寺庙名称由点空间最终转化为区域空间的代称。近代上海闸北太阳庙最初发挥传统寺庙对人群的集聚功能,随着以寺庙命名的消防站、公交站点设置、道路规划、资本进入带来的市政建设,最终转化为一个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极化——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研究不应忽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里较为普遍的居住分异问题.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以广州为例,可以考察建国以来城市居住空间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的极化.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本质是社会不公正、社会不平等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可以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监管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个方面来思考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上,调查获取了南通市132个建成居住社区的数据,统计计算各个居住社区得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并分析总结南通市居住社区空间分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其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是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以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运用区位熵综合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分析了2015—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特征,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已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汉南区;武汉市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局部空间格局以低-高型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且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海经济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本区域历史悠久,区位重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前景良好.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情况和区内发展实际,提出了淮海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探讨了经济发展区域化的新趋势下,淮海经济区不断发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长江经济带分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绿色化两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耦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层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是在工业绿色化发展方面,总体发展缓慢,长江上游与中游地区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进而导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两大系统在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差异显著;在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工业绿色化,还是二者的协调状况,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同时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落后省市与领先省市的差距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3.
黔中经济区初步形成以大中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已进入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属于典型的首位型城镇体系,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仍未形成,不符合位序-规模律,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将逐渐形成"内聚"和"外吸"相互促进的空间格局。优化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一群一圈一区三轴"的山地集约型城镇体系;围绕这一空间布局,需要从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做好相应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4.
港口-腹地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区域范围广、任务多、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与其他港口-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不同.借鉴国内外港口-腹地经济一体化运作模式,分析了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模式构建的动力机制及遵循原则,进而提出了基于市域的港城经济一体化模式、基于产业带的港带经济一体化模式、基于都市圈的港圈经济一体化模式及基于经济区的港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城市(镇)化的总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或城镇化只能因地制宜 ,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并从城市功能与作用、地区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 (镇 )化的总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壮学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挑战。将人类学引入壮学研究,立足"地方的地理"和比较文化层面,能够将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置放在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对照与考察。桂滇黔交界地区就具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开壮学研究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中外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中外城市化水平的回顾,以及对中外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对比,提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资源获得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实现局部最优的必然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关天区域内行政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利益和矛盾并存,经济一体化面临着众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借鉴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经验,建立区域协作组织机构,搭建市场一体化平台,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城镇并举的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格局,促进地域文化融合,提升区域的整体认知度,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关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文章应用ESDA技术,对重庆直辖以来(1997-2011),四川省成都市、广安市等15个市和重庆市渝中区、万州区等31个区县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揭示成渝经济区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格局的演变进程,以期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编制提供决策依据。实证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明显问题,优化经济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