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重点分析<内秘书院内翰林院蒙古文档簿>所收清太宗与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素班第三次往来文书,利用其他同时期档案资料和相关史书,论述了1638年至1640年扎萨克图汗与清朝的关系以及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形成的背景.文章认为,在清朝征服浪潮面前,素班第与宿敌卫拉特握手言和,准备联合卫拉特人,以求喀尔喀的安全.1638年清太宗以武力阻止素班第与明朝的贸易,是素班第与清朝公开对抗和同卫拉特联盟的直接原因.扎萨克图汗素班第是倡导和实施建立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的最主要的领袖人物.该联盟大致在1639年底1640年初形成.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没有扎萨克图汗和清朝的对抗,喀尔喀-卫拉特联盟就不-定成立得那么迅速和顺利.  相似文献   

2.
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清朝军队与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九十里的沙布尔台),历史上称为“乌兰布通之战”。战争的结局,是以清军的胜利和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前者何以胜?后者何以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噶尔丹方而:(1)噶尔丹夺了厄鲁特准噶尔部的汗位,兼并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据了西北地区的广大草原,“控弦之众百余万,驼马牛羊遍山谷”,并与西藏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又在沙皇俄国唆使和支持下,占据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接着向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并分掠车臣汗部牧地。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钳形夹击下,使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被迫南迁。噶尔丹“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一心要成为大蒙古的汗。这是噶尔丹掀起割据战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准噶尔贵族割据新疆。他们一方面承认清中央政府的统治;一方面又妄图扩展自己的势力,经常武装侵扰喀尔喀、西藏等地,有时还勾结沙俄,妄图分裂祖国。清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为祖国西部和北部其他部族的安宁,不得不对准噶尔进行武装征讨。在征讨过程中,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双方两次派人交涉议和。清朝中央政府两次和议中出使准噶尔的中心人物就是阿克敦。  相似文献   

4.
黑龙 《西域研究》2007,(1):28-34
清朝平定“三藩”后,开始把精力转向准噶尔部,着手解决西北边疆问题。1682年,康熙帝派内大臣奇塔特出使准噶尔部。本文爬梳史料、详其始末,揭示此次出使意在了解准部内情,尤其是噶尔丹对清朝的态度,并说明随后清朝对准政策由“笼络、羁縻”为主到“限制、削弱”为主的调整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定鼎北京之后,清即接受叶尔羌大汗阿布都拉哈的请求,依照前明旧例与其通贡贸易,保持互动联系。即使在噶尔丹兼并叶尔羌汗国之后,清朝仍与沦为附庸的汗室成员维系着传统的贡使贸易关系。清与准噶尔汗国开战之后,清朝曾试图利用投清的阿布都里什特汗招抚其旧部共同打击噶尔丹残余势力。其后,清朝又成功地对准噶尔汗国统治下的哈密、吐鲁番土著首领实行了招抚优遇政策,并最终编设了直属理藩院管辖的哈密、吐鲁番两个札萨克旗。顺康雍三朝对天山以南地方政权与势力之招抚政策的成功,对乾隆朝统一新疆及其后对新疆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初,祖国西部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掩有天山南北,后以伊犁为中心。策妄阿拉布坦(?—1727)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僧格之子,1670年僧格被族人所杀,僧格同母弟噶尔丹以报仇为名篡夺了准噶尔部的领导权,并向外扩张,侵犯清朝边汛。1697年,清军灭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遂拥有准噶尔部,自立  相似文献   

7.
沙俄在尼布楚谈判期间,企图威胁利用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攫取外交上的好处和吞并蒙古的阴谋破产之后,其利用喇嘛教侵华的图谋,并未稍有收敛,在清中央政府平定准噶尔前后,沙俄使出了更为阴险的一手,这就是阴谋策反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图达到吞并我喀尔喀蒙古和我西北广大地区的罪恶目的。 准噶尔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康熙年间,噶尔丹以阴谋手段夺取汗位之后,准噶尔势力逐渐强大,凌驾于其他各部之上,并征服了维吾尔族各部,称雄于新疆,与  相似文献   

8.
14世纪末,以喜乐温河卫为中心的库尔喀人,分布于锡赫特山以东北纬42°-46°的沿诲地区。自15世纪初起,经过自发南迁、战争掠取、内迁编旗,至18世纪初,库尔喀人全部进入了东北内地,南海边地不再见有库尔喀人的活动足迹。17世纪中叶,一部分恰喀拉人曾以“捕貂鼠人” 之名南下,与库尔喀共居于岩杵河等地,并融合为“库尔喀气人”。这部分库尔喀气,也于康熙五十三年内迁于珲春。清雍正年间,部分恰喀拉人再度翻越锡赫特山,以本族固有之恰喀拉族名,进入南海边地,占有了原库尔喀人的活动区域。只是在沙俄入侵乌苏里地区之后,恰喀拉人才逐渐向北退缩。从民族特征看,库尔喀与恰喀拉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从他们生产、生活中与海洋关系的明显差别,可以确定库尔喀即今天的奥罗奇人,恰喀拉则为乌德盖人。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以前,费雅喀人一直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之一。费雅喀人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和其他原始民族一样,在清代费雅喀人的宗教意识中,核心的观念仍然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动物崇拜和祖神崇拜。此外,费雅喀人还接受了邻族的一些宗教影响,如萨满教、基督教等。  相似文献   

10.
清准贸易对康熙朝清准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引发了噶尔丹的喀尔喀战争和清准双方战争;另一方面,它又为康熙瓦解噶尔丹政权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康熙利用清准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准部贸易对象的转变最终达到了击败噶尔丹政策权目的.康熙的清准贸易政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的羁縻政策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这一以夷制夷的清准部贸易政策也具有缺陷,它导致了清廷在内藩与属国和西洋国家关系上的混乱,往往拿处理内藩的方法去处理外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长莉 《江海学刊》2012,(1):150-160,239
通过对乾隆江苏如皋饥疫的恶性案例、光绪山东惠民水灾的良性案例与宣统直隶保定新法防疫三个清代救灾案例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由救灾体制所代表的社会危机公共管理体制,在清中后期,伴随社会变动而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的转换。这一转型过程表明,体制性质而非官员素质是决定救灾效能的决定因素,体制组织化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制度保障,官民力量的整合,使救灾成为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进行的公共事业,因而使救灾效能比较显著。这是社会管理制度近代转型的体现。可见清末"社会救助中封建国家的作用"并未下降,反而在体制转型中更加开放、多元、强化而有效。救灾体制转换所显示的效能示范,彰显了新式救灾体制的优势,促进了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纪行诗在清代诗歌创作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蒙古族诗人柏葰著的《奉使朝鲜驿程日记附诗》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柏葰出使朝鲜沿途所写诗作描写了作者出使朝鲜一路的所见所感,给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清代中国边疆和朝鲜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朝鲜一些名胜,柏葰还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并与一些朝鲜大臣互相唱和,这些诗歌为我们今天研究十九世纪中叶朝鲜的情况以及中朝文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姜抮亚 《文史哲》2005,62(5):79-87
同顺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韩华侨的代表性企业。起初,该公司通过东亚贸易路线进入朝鲜市场,积累了原始资本。1882年以后,该公司随陈树棠和袁世凯赴任朝鲜而得到政治上的庇护,10年后因获得参加各种官方工程的机会而增长迅速。清日战争后,该公司虽然政治背景消失,但仍以经营多元化和房地产投资而持续发展20余年。在韩华侨资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成长是因为东亚地区人流物流迅速增长,此现象有时引发了国际政治势力的介入。但是,随着192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韩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同顺泰渐渐开始走下坡路,在韩华侨资本势力未能在朝鲜站稳脚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的严重危机,这一背景决定了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就是聚敛蒙财,以充帑银。放垦蒙地虽然使蒙古地区的农耕业有了空前的扩展,丰富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生活,但从总体上来说,导致了严重的农牧冲突,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造成了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清末放垦蒙地对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是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陈佳 《理论界》2014,(6):130-132
扬州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清代中叶的扬州尤为繁盛。清代小说对扬州城市文化有着大量的不同方面的书写。它们通过对扬州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认,描述了扬州的园林美景、民俗游艺,塑造了扬州的盐商、文士及各种女性形象,为我们呈现出扬州丰富多彩的市井风物和风俗人情,以及扬州城市所特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松筠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边疆大吏、驻藏大臣,他对清王朝的边疆治理做出过较为卓著的贡献。同时,他还有一些咏藏诗传世。本文根据他的长诗《西招纪行诗》分析他的治边思想形成、表现以及其诗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论证其诗在清代咏藏诗苑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东北旗人社会存在妇女守节现象。守节有常规形式,也有丈夫阵亡后妻子为其守节、未婚守节的贞女、殉夫从死的烈妇、以死抗拒奸污的节妇等特殊形式。影响清代东北旗妇是否选择守节,主要有节妇家庭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及朝廷政策、主流思想及舆论导向、舅姑父母对守节态度等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文海 《河北学刊》2012,32(1):34-40
今年是清王朝覆亡一百周年,对于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这样一个大事件,应当放到一个较长历史时段中去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观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联和长远影响,即放到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全过程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启示.为什么清朝统治者的自救努力终究未有能挽救灭亡命运?主要是其中存在着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表不治本”;二是“缓不济急”;三是“势不可为”.清王朝的覆亡是一个朝代的终结,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中国社会由此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除了表现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外,最主要的标志是宣告了旧轨的结束和新路的开启.  相似文献   

20.
从《嘉兴绳技》看唐代中印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河北学刊》2012,32(3):66-69
《嘉兴绳技》是唐代流传很广的一个传奇故事,描写了一场神奇的幻术表演"通天绳技"。这种绳技在印度有悠久的历史,在唐朝时经海路传到中国,历元、明、清三代而传承不辍,对中国的杂技、魔术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也说明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深厚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