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仅最高,而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这里从分析青少年犯罪特点入手,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透彻剖解,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之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从犯罪性质来看,现在青少年犯罪比过去严重很多。要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传统的方法远跟不上时代之需。从预防入手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低龄化,然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都与其家庭有着紧密关系。文章试图就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影响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使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得到更好的改造,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4.
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影响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对广西边境A市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发现,该市青少年犯罪率虽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也呈现出低龄化、共同犯罪及财产性犯罪增多的新特点。要从强化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校风、村屯社区建设及大力倡导良好家风等方面入手,从而有效预防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5.
中美城市青少年网络犯罪时空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此类犯罪在中观层面随时间发展日益严峻,整体呈现出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递减的趋势。在微观层面,该类犯罪通常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少数具有择时性,呈现出线上聚集、线下分散、选择空间规训盲点等特点。中美两国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均采取多样化的具体防控举措,积极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犯罪治理效果。当前,我国在防范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方面缺乏有效举措,校园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尚未纳入现有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少年警务工作方兴未艾、仍需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需要紧密结合网络犯罪时空分布规律,对该类犯罪传统防范措施加以改进:建立预警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公共治理方式;调动多元主体,加强社会治理,强化青少年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联系;引导青少年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以内驱力预防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6.
长春市近两年来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不同类型的犯罪有不同的变化,与以往的形势有较大不同,犯罪原因呈现多元化势头,因此,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方式方法也应当加以改进,建立起多元化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日趋严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其成因归根到底是主体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先进的文化,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的膨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各种思潮的泛滥,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和行为表达方式的变化,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新一轮的高发态势,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通过对当下青少年犯罪现象、成因和特点的剖析,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应该重视亲职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尊重和关爱学生,发挥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多方协作,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海 《东方论坛》2005,(6):100-108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新的土壤.网络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冲突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网络文化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机制表现为: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强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降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因而使传统的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新型的青少年犯罪大量出现.所以,必须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提出的挑战,多方面优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才能扼制青少年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心理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团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绝大多数。青少年团伙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犯罪数量日增。青少年团伙犯罪存在极其深刻的心理原因。本文探讨了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团伙犯罪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比较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的基础上,探讨抽象危险犯的特征、设置抽象危险犯的价值以及将污染环境犯罪、食品安全犯罪设置为抽象危险犯的问题。认为:随着风险时代的到来,公害犯罪成为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为实现对公害犯罪的有效防控,中国刑事立法应加强风险刑法的立法与实践,系统引入抽象危险犯的理论,并将污染环境犯罪、食品安全犯罪等犯罪行为设置为抽象危险犯。  相似文献   

12.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过限问题无论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但国内外刑法规定以及有关理论并不一致。研究实行过限问题,对于丰富共同犯罪理论,解决实践中一些疑难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大法系贪污罪立法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国刑法中虽然对贪污罪也是从严惩治,但英美法系或者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对贪污罪的规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法系国家,其刑法对贪污罪的立法也未必一致。对外国刑法中的贪污罪做出比较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对我国贪污罪的立法加以反思,进而使我国刑法对贪污罪的立法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刑法对于性犯罪的法律规定显得相对滞后。文章从性侵犯的主体、性侵犯的犯罪对象和性犯罪的界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刑法中有关法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典对过失犯罪的规定,在认定标准,认识内容,类型划分等方面存在理论缺陷。为完善刑事立法,应当以构成要件事实为标准,以违法性认识为内容,以疏忽大意过失、过于自信过失和准过失为基本类型来重构我国的过失犯罪立法。  相似文献   

16.
传统刑事司法认为犯罪是需要给予报应的针对国家的行为,犯罪必须接受惩罚,惩罚表达了社会对犯罪的谴责和对正义的追求,并且也可以用以威慑犯罪人和其他企图破坏社会规范的人。支配传统刑事司法的刑事政策是报应性和惩罚性的。恢复性司法是一种崭新的解决纠纷的方式,被害人及其亲友、整个社区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的受害者。最为典型的恢复性司法运动就是所谓“被害人—犯罪人和解”或“被害人—犯罪人调解”。恢复性司法运动最初主要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现在则开始扩大至成年人犯罪,并且由最初仅仅适用于轻微犯罪、财产性犯罪向现在的严重犯罪甚至暴力性犯罪扩展。由此引起了刑法理论界对被害人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论新刑法中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适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3月14日通过的新刑法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条件从原来明文规定的5种犯罪修改规定为8种犯罪,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8种犯罪。但在对刑法条文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可以发现: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并非只对该8种罪名负刑事责任。其中,第一,关于故意杀人罪,应当包括:(1)由于刑法条文特别规定而成立故意杀人罪的转化犯;(2)由于刑法条文特别规定而使故意杀人成为特定犯罪的结果加重犯。第二,关于强奸罪,应当包括奸淫幼女罪。第三,关于抢劫罪,应当包括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但关于贩毒罪,则不能包括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罪。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多次犯,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因多次实施同种性质的违法行为被行政主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后,又实施该种违法行为构成的犯罪。目前我国的刑法中有十多个罪名设定了多次犯的构罪模式,以司法解释为主,刑法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尚未统一、研究也相对较少。多次犯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刑事司法实践的产物,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并无多次犯的明确规定,但此后的若干单行刑法及司法解释中开始出现此类型犯罪规定,1997 年《刑法》吸纳了前述单行刑法与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之后的多次刑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使得多次犯逐渐成熟与定型。在我国刑法中,多次犯因其具有严重侵害法益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防控犯罪的需要、固有刑法打击此类犯罪难度较大等因素而成为区别于结果犯、危险犯等犯罪类型的新的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19.
欺诈发行证券罪是一种由特殊的犯罪主体在证券发行过程中故意实施的典型的证券犯罪。现行法律在该罪的刑事责任规定上存在某些矛盾与冲突,在今后修改有关法律时应进行必要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的主体包括被害人、加害人、调解人、司法机关和其他参与人。刑事和解可以适用于所有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对于侵犯社会和国家法益的犯罪,如涉及到侵害个人法益的,也可以适用刑事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